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科技守护国宝:大熊猫科研保护进入智能时代

热门资讯 2025年09月07日 12:13 1 admin
科技守护国宝:大熊猫科研保护进入智能时代

位于荥经的熊猫森林国际探索学校,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第一所自然学校

科技守护国宝:大熊猫科研保护进入智能时代

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大熊猫粪便样品DNA提取实验

□ 转载至《雅安日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从无人机巡航到DNA溯源,从智慧放归到全民守护——昔日依靠人力跋涉的守护之路,正被科技创新悄然重塑。大熊猫保护工作迈入智能时代,一场融合科技力量、国际视野与社区参与的生态保护实践,正在雅安的群山深处生动上演——荥经、石棉、宝兴等地,以创新实践为大熊猫保护注入科技动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科技赋能 构建“天空地”监测体系

9月1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泥巴山深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现场,一架无人机吊运上百斤钢筋飞越连片森林,运送建设信号塔所需材料,为避免对森林的破坏,操作人员使用最新传感技术精准控制飞行。同时,施工人员将太阳能板架设至树顶,为实时传输红外相机供电。

据悉,该项目包括5个信号基站、600台实时传输红外相机、3台双光谱云台、15个卡口监控及指挥中心建设,预计11月进入调试阶段。作为全国仅有的2个同类平台之一,该系统已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

日前,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卧龙、荥经的3套信息系统已接入国家生态感知平台。”

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获国家林草局批复,标志着大熊猫保护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王永钢介绍,通过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护和地面智能物联网监测设备,可实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测。监测平台基于多项科技手段,推动保护工作从传统人力巡护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能帮助工作人员精准掌握大熊猫种群动态和栖息地变化,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放归 复壮孤立小种群

在石棉县栗子坪,科研人员通过构建智慧放归适应场和复壮实验室,为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带来重生希望。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分布于石棉、九龙、冕宁三县,占地约1194平方公里,是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破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为复壮和重建野生大熊猫种群,科研人员探索出野化放归的科学路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一座占地0.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放归前适应场”,是大熊猫走向野外的最后训练营。2012年建立以来,人工繁育大熊猫“张想”“雪雪”等曾在此适应后放归。

智慧放归前适应场监测体系可实现野外动植物图像和影像数据的实时收集、储存与分析,展示放归大熊猫的空间分布动态,包括出现位置、活动规律等。适应场围栏东北面和东南面分别设有2处放归通道,待大熊猫度过适应期后,通道打开,由其自行选择栖息场所。

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红外热成像捕捉到的大熊猫、白腹锦鸡、毛冠鹿等野生动物清晰可见。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代勤龙介绍:“系统能自动识别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具备入侵报警、行为监管等功能。放归大熊猫佩戴电子颈圈,480台红外相机配合拍摄放归大熊猫的生存状态,通过卫星信号追踪其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科研合作 共建创新网络

在石棉县新棉街道向阳社区,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内,科研人员高会敏从超低温冷藏箱中取出一包标记好的大熊猫粪便,“通过粪便咬节长度可判断大熊猫是幼年还是成年。”

高会敏介绍:“实验室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团队,主要工作是通过DNA分析,追踪放归大熊猫的生存状况。随着放归大熊猫颈圈脱落,监测工作从野外无线电监测转向以实验室粪便DNA分析为主。”

该实验室于2018年挂牌成立,是全省自然保护区中首个以大熊猫保护为目的的科研基地,突破颈圈无线电跟踪监测局限,优化以大熊猫粪便DNA分子检测为主的监测手段,开启精细化管理之路。

通过粪便DNA分析,科研人员已建立石棉县大熊猫DNA数据库。利用微卫星鉴定历年搜集的粪便样本,成功鉴定出33只大熊猫个体。目前,实验室正完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DNA数据库,评估放归大熊猫是否存在潜在后代。

高会敏透露:“去年,在分析2024年3月至7月公益海区域大熊猫粪便样本时取得重要发现,经微卫星鉴定,确认拍摄到放归大熊猫‘淘淘’与‘华妍’求偶画面。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放归大熊猫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

同样,通过粪便检测,确认放归大熊猫“泸欣”参与当地种群繁殖并成功育幼,该成果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采纳,指导后续放归工作。

随着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从0.581显著提高至0.745,证明放归个体对当地种群具有显著遗传贡献。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科研成果显著:2014年12月,大熊猫小种群保护国际研讨会在石棉县召开;2015年7月,石棉县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签订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项目协议;2025年3月,全球环境基金(GEF)野保项目四川试点“公民科学行动”在栗子村启动,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此外,今年7月下旬,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专家工作站成功入选省级专家工作站,成为雅安市第三家省级专家工作站。王永钢表示,工作站将重点开展资源本底调查,摸清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保护需求,持续提升保护水平,优化栖息地修复与管理。

自然教育 传递生态价值

今年7月,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村的大熊猫国际溯源研学旅游实践基地迎来一批特殊访客——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青少年研学团队,他们在大熊猫起源馆探寻大熊猫演化历程,在“熊猫源”近距离观察大熊猫原生环境,与六只“萌宝”互动。

青少年们化身“丛林探险家”,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生态寻宝游戏。俄罗斯孩子亲手调配营养配方,制作大熊猫窝窝头。

“亲手摸到原料,想到这是大熊猫的美食,很奇妙。”一名俄罗斯学生说。

该基地每年举办研学活动200余场,面向全学龄段群体,推出《走“近”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生存急救技能》《大熊猫前世今生探秘》等自然教育课程。

在荥经县,自然教育已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开发的系列课程吸引全国学生团队,孩子们在科研人员带领下学习安装红外相机、分析大熊猫粪便,感受科技魅力。

8月初,45名青少年走进荥经,开展生态体验之旅:访谈村民、村干部、志愿者,提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建议;跟随护林员学习粪便辨认、红外相机布设、环境识别;按科学方法,开展生态样方调查。

一名学生介绍:“五天时间,让我对森林有了新理解,看到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和谐一面。”

自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荥经县构建起覆盖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五大类八小类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国家公园开放日”公益活动,编撰出版《大相岭飞羽》,“科研人员+生态向导+志愿者”组成专业解说队伍。

近年来,荥经先后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跻身国家公园首批六大教育基地。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喇叭河入口社区,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馆运用裸眼3D、声光电融合技术,在1200平方米的空间展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之美,访客不必深入核心区,即可身临其境感受栖息地神奇。

后记

清晨的石棉山野薄雾朦胧,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内,巡护人员正标注红外相机传回的野生动物影像,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新建设的石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DNA数据库。科技不仅筑起安全屏障,更让保护成为人与自然共同成长的旅程。

另一边,无人机掠过林海,巡航复杂地形;自然教育课堂中,孩子们学习制作熊猫窝窝头。这些画面拼接成大熊猫智能保护的未来:科技始终“在线”,守护更有温度,让国宝与人类在绿水青山中自在相伴。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