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热门资讯 2025年09月06日 06:47 1 admin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两艘国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刚刚下水,不少人一看参数,直接联想到一个问题:能不能拿它去清走黄河下游那些年年困扰的泥沙?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两艘“巨无霸”登场,水里真有大动作

这两艘新下水的船,一个叫“通浚”,一个叫“浚广”。

名字听着就冲着“疏通”、“开挖”来的,体型更是惊人:一艘198米长,38米多宽,差不多有两艘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光泥舱容量就达到了3.5万立方米。

什么意思?一个游泳池1000多立方米,它一口能装18个以上。

更关键,它能干的事远不止“挖泥”三个字那么简单。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这不是靠人拿铁锹挖,而是动用“耙吸”系统——两根巨大的耙头在海底拖着,一边吸泥一边往船舱送,像鲸鱼一样把海底的泥沙吞进肚子里,再拉到岸边倒出来。

作业深度可以下潜到120米,比很多城市的高楼还深。

作业环境能适应八级风浪,不管是沿海港口、深海造陆、还是铺设水下管道,都不在话下。

有人一看这个性能就坐不住了,脑袋直接飘到了黄河——那么多年困扰中国的泥沙,能不能靠这两艘巨轮“一口吞干净”?

这个问题问得不赖,但得先搞清楚:这两艘船到底是为啥造的?

“通浚”和“浚广”目前的主业还是海上工程,它们适合“挖—运—吹”一体化作业,也就是从海底挖起沙子装到船里,拉到指定位置再喷出来。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简单讲,它们是给“造陆”、“吹填”、“拓港”服务的。

比如南方的港口扩建、近海的人工岛开发,它们一上场效率直接翻番。

而且这两艘船不光大,还聪明。新一代智能系统加持,实现了“浚驾合一”。

啥意思?只要一个人,坐在控制台就能遥控整个系统。

不管是耙吸、推进、导航,还是卸沙、喷填,都可以一键完成。

这个设计已经不仅仅追求效率,而是进入了“智能疏浚”的时代。

传统疏浚船作业靠经验,靠眼力,有时还得靠天气,这两艘船已经不吃这个亏了。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系统会根据海底地形、风浪状态、船体姿态自动调整作业模式,而且还能实时反馈作业参数,调整耙头深度与吸力。

说白了,就像装了个“水下导航系统+AI判断中心”,谁用谁省心。

再补一句,这两艘船的建造周期也快得惊人,采用了“数字化船坞”和“模块化建造”,效率比传统提升了20%。

就现在全球疏浚船市场来看,这种规格、这种效率、这种自动化,没几个国家能跟上。

所以你看,它们刚一亮相,焦点立马就来了。不少人都在问:“拿它来治理黄河行不行?”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黄河泥沙多,真不是挖一下就行的事

说到黄河,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两个字:多沙。的确,黄河年输沙量在全球大河中排名靠前。

下游河段常年面临“河床抬高、洪水倒灌”的威胁。这些年国家做了不少治理,包括修建小浪底水库、搞调水调沙。

但问题还在,特别是黄河下游淤积严重,很多人就琢磨着能不能直接“物理清走”。

想法不稀奇,操作难度却超出想象。

黄河跟海不一样,黄河的水位、流速、泥沙含量、生态系统复杂得多。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耙吸式挖泥船原本的作业环境是港口、海域或人工渠道,这些地方相对平稳、空间大,施工作业没那么多变量。

黄河一来水深浅,二来流速快,三来生态敏感,贸然下锚开工,后果可就不是“一次失败”那么简单了。

而且黄河的“沙”也不是一种沙。上游带下来的细颗粒、重金属、矿物残渣,到了中下游形成复杂泥层,和海里的沉积沙结构完全不同。

耙吸船真要去干活,首先得“改胃口”,不然吸不动、运不走、还容易卡管子。

再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泥沙的“动静”。

黄河的泥沙并不是静静地躺在河底让你挖。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它随着每年的丰水期、调水调沙、甚至暴雨泥石流周期性地“活过来”。

用人话说,这些泥沙有自己的“节奏”,光靠强力挖走一部分,只能短时间解决表面问题,没过多久又会填回来。

再说“挖”完之后去哪儿倒?海上工程通常是把泥沙吹填到指定区域,比如造人工岛或港区。

但黄河下游两岸人口密集、农田水网密布,随便选个地方填泥沙,分分钟引起水质污染和群众抗议。这可不是在海里随便一喷就完事。

当然不能全说坏处。

如果未来黄河下游真的要进行大规模疏浚,“通浚”轮这种高效能、智能化的耙吸挖泥船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它不靠人力、不看潮汐,只要路线、安全、环保三者能达标,理论上它确实能帮上忙。

但要落地,远不只是“造出来就能用”那么简单。

想做这事,首先得改装。吸头、输泥管、推进系统都得因河制宜。

然后得搞清楚黄河的“泥沙动态图”,也就是哪些段位泥多、哪段年年回淤、哪段靠调水就能冲掉。

再有就是政策审批,不是挖了就行,得通过环评、水利许可、区域协调等等流程。

这套流程跑完,没有几年下不来。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所以与其说“通浚”这类挖泥船能不能搞黄河治理,不如说它可能成为“黄河治理的技术选项之一”。

就现在来看,适用性不等于马上就用,潜力不代表当前就投。

但有这么一艘高智能、大排量、深海作业能力的中国制造船等在那里,心里确实多了点底气。

将来要是真有计划从下游把泥沙“搬家”,它或许真能上。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黄河治沙,不靠蛮力靠智慧

治理黄河这事,靠的从来都不是一股蛮劲。光有工具不够,还得看怎么用,怎么搭配。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就想办法解决“黄河下游挤不下泥沙”的难题。那时候,小浪底工程上马,一边蓄水发电,一边控制泥沙。

水库一蓄满,来了个“人工洪水”——轰地一下把泥沙冲到下游、再赶进大海。

这个办法管用,一次调水调沙,几千万吨泥沙顺势流进渤海,黄河口的“地势高危”缓一口气,河道通畅不少。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这套做法也不是万能的。

调沙需要牺牲上游水位,需要等合适时机,也不是每年都能操作。

后来还搞过“拦沙坝”“分洪区”,但这些办法都绕不开两个字:折中。

要么牺牲水资源,要么得协调上中下游的利益,哪一步没谈妥,都落不了地。

眼下,调水调沙依然是主打手段。

全国水资源紧张,黄河年年“干流不断流”已经不容易了,再大规模冲沙,怎么用水是绕不开的问题。

所以想从技术端补一刀,得有新路子。

这个时候,像“通浚”这样的高端装备就很容易被盯上。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它有啥吸引人的地方?不依赖洪水,不靠高水位,也不用等雨季,只要位置安排得当,随时下水就能干。

它能干多久?干多深?能不能持续作业?这些都可以量化,控制风险比“等天”靠谱多了。

有业内专家说过一句话:“调水调沙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机械疏浚是一种‘人为干预’。”听上去像两种思路,其实结合起来可能更稳。

比如重点河段先用调水“冲一遍”,剩下冲不动的部分用船来“刮一遍”,沙子装船拉走,留个清河道。

再远点的地方,用“吹填”方式喷到选定区域。

这样做,比单靠调水精准得多,也不会浪费水。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当然,调水+疏浚的联动不是新概念。

在珠三角和江苏沿海早就这么搞了。

只不过黄河的问题更复杂——一边是生态,一边是治理目标,疏通河道不能动了鱼虾,挖走泥沙不能扰了耕地,怎么挖、往哪挖、挖了往哪倒,每一步都得说得清。

这时候,有能力“聪明地挖”的船,就成了稀缺资源。

你不光得能挖,还得懂得“听指挥”。就目前来看,“通浚”在技术上是够格的,政策上、区域上、生态上,还要留出讨论空间。

换句话说,它不是替代调水的“重锤”,更像是配套里的“绣花针”。

做不好是个负担,做对了能解难题。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技术之外,还要政策、民意、时间配合

大家看技术,看数据,看能力,看视频都很容易兴奋。

技术归技术,要想真正落到黄河下游干活,光靠船不行,政策和民意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你真去问黄河流域的基层管理者,他第一反应不是“船能不能挖”,而是“谁来批、谁来担责、出了事谁负责”。

治理黄河是国家级工程,任何新设备、新模式、新路径,要进现场都必须过“三道门”:环评、水利审批、生态协调。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以环评为例,如果一艘挖泥船想在某段河道下锚干活,得先搞清楚河底有什么,周边有没有保护鱼类栖息区,有没有地下水渗透层。

如果有一项不合规,环评就得打回重做。

水利审批更难,黄河是调水大动脉,涉及跨省调水、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防涝。

你挖走一点泥沙,很可能就影响某段堤坝的稳定性,或者干扰下游某个入水口,这些都得提前算清楚。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生态协调也是敏感点。

黄河下游有不少湿地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动了泥沙就等于动了底部生物圈,影响的不止是水质,还可能牵动迁徙鸟类、土著鱼类的繁育节奏。

另外,民意也很关键。你不能一边喊治理黄河,一边让老百姓看着水变浑、鱼变少、庄稼灌溉困难。

哪怕你的船再高级,一旦让人觉得“出工伤生态”,舆论一翻车,整个项目就得叫停。

所以真正要让“通浚”这种船进黄河,不是一拍脑袋说干就干的事。

说了那么多优势,其实现在来看,它最大的价值,还是在于“提供可能性”,让过去很多“动不了”的地方,有了一种“能动起来”的想象空间。

我国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挖走黄河下游泥沙,是否可行?

中国工程界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从“能做”到“做成”,再到“做大”。

过去三峡工程、小浪底、南水北调哪一个不是先被质疑、后被实践、最后成功立项的?

这两艘船下水,某种程度上就是打响了“装备先行”的第一枪。

等到黄河治理的技术路线成熟、区域协调走通、公众认知铺开,它们能不能登场干活,才有现实基础。

到那时,治理黄河的方式,也许就不再局限于“等天来水”这一种选项了。


参考信息

《“通浚”与“浚广”下水,亚洲最大耙吸式挖泥船亮相》·科技日报·2025-08-27

《我国两艘超大型疏浚船下水!刷新亚洲纪录》·中国青年报·2025-08-27

《高智能、高排量!国产超大型挖泥船助力深海施工》·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08-28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