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阿里、京东、抖音、美团集体出手,AI人才争夺白热化

热门资讯 2025年09月05日 15:46 2 admin

重金之下,人才趋之。

今年年初,DeepSeek在AI领域掀起热潮,国内各大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急剧攀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高薪聘请、大规模招募人才已然成为行业内的全新趋势。

近期,阿里、京东、美团、字节等国内知名大厂陆续开启秋季招聘,全力吸纳AI领域专业人才,一场激烈的“抢人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阿里、京东、抖音、美团集体出手,AI人才争夺白热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大厂相继启动秋招,AI岗位占比达历史峰值

八月初,阿里巴巴对外公布了其招聘计划,预计发放超过7000份正式录用通知,其中AI岗位占比超过六成。阿里云、国际站、钉钉三家业务部门的需求尤为突出,占据了总需求的八成。同时,淘天、高德、通义实验室、菜鸟、盒马等15条业务线也同步启动了招聘。算法、大模型、AIGC、具身智能、数字人以及AI产品经理等方向成为招聘的重点。

8月4日,字节跳动也开启了校招计划,提供超过5000个岗位,涵盖研发、产品、运营等八大领域。与上一年相比,研发类岗位的招聘数量增长了23%,尤其是算法、前端和客户端岗位的增幅最为显著。

京东则更早一步,在7月就启动了秋招,开放了1.8万个核心岗位,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产发、工业、创新零售和国际等八大业务板块。此外,京东在5月就推出了TGT顶尖青年技术天才项目,面向全球招募顶尖技术人才,聚焦多模态大模型与应用、机器学习、搜索推荐广告等8类方向,覆盖80余个前沿课题。

美团也开放了6000个招聘席位,技术类岗位呈现扩招态势。其“北斗计划”针对全球顶尖硕博人才,聚焦大模型基座、大模型应用、自动驾驶等领域。同时,美团还首次开放了“AI产品经理提前批”,面向全球招募高潜AI产品人才。

综合来看,AI人才已成为国内各大科技公司争夺行业制高点的关键资源,岗位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直观反映了市场的迫切需求。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在2025上半年同比增长最快的TOP20职位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占据了60%,且增速均超过30%。其中,机器人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增速超过50%。数据建模、深度学习、数据标注及机器学习等岗位也呈现显著增长。

这一数据背后,是大厂纷纷加大AI战略投入、推进技术商业化所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与此同时,AI人才的薪资水平也水涨船高,成为行业热度的“晴雨表”。据脉脉统计,截至2025年7月,脉脉上人工智能新发岗位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超10倍,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平均月薪在4.7万至7.8万元之间,部分人工智能实习生的日薪甚至高达4000元。有猎头透露,顶尖高校的AI博士应届生年薪已逼近200万元,远超普通技术岗位。

在高薪的吸引下,AI人才的流动也在显著加速。从去年12月到今年8月,国内多家大厂如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快手等均有知名AI人才变动。离职者中不乏任职时间长、负责核心业务的高管,他们的去向大多与AI高度相关,有的跳槽至其他大厂继续负责AI业务,有的选择自主创业,还有的加入小型明星AI企业。

这一趋势既体现了市场的高度活跃,也提示大厂需在留人策略上做出更多努力。除了薪酬外,清晰的技术前景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同样重要。长远来看,AI人才紧缺的现状不仅不会缓解,还可能进一步加剧。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熟练AI人才的需求将增长至2022年的6倍。然而,到2030年,国内外大学及现有顶尖人才储备只能提供约200万AI人才,仅为所需的三分之一,缺口将达400万。

这意味着,当前的AI人才争夺战或许只是序幕,真正的激烈竞争还在后面。

AI成为赋能电商的“香饽饽”

自2023年起,阿里、京东等电商领域的领军企业显著加快了在AI领域的布局步伐,人才流动、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业务与AI的深度融合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全力投入AI的阿里巴巴而言,电商业务是其稳固的基石。阿里正将AI技术全面融入电商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今年6月,淘宝推出了拥有百亿参数的大模型RecGPT,手机淘宝首页的“猜你喜欢”信息流将基于生成式推荐(AIGR)技术进行全面升级。这一变革意味着淘宝将更精准地捕捉用户需求,生成符合用户偏好的个性化推荐序列。官方测试数据显示,该模型成功提升了用户加购次数和停留时长,增幅均超过5%。

在出海业务方面,阿里国际自主研发的跨境电商AI解决方案Marco,覆盖了电商全链路的60多个场景,支持30余种语言,日均调用量超过10亿次,并荣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之星”奖项。

此外,阿里云也借助AI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阿里云坚持开源开放策略,有效降低了开发者的门槛,吸引了大量生态合作伙伴。AI应用不仅实现了自身盈利,还带动了云业务的整体增长。

与阿里不同,京东在AI领域的布局更侧重于业务导向,特别是具身智能和家庭场景的应用。今年3月,京东宣布进军具身智能领域,并成立了相关业务部门。5月,京东推出了由京东大模型JoyAI驱动的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合作,覆盖陪伴、教育、企业服务等多个场景。

在零售环节,京东的AI导购助手、AIGC营销平台、数字人直播等应用已投入运营。去年4月,刘强东以数字人形象亮相京东直播间,整场直播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今年618期间,京东大模型的调用量较去年“双11”增长了130%,超过1.4万个AI智能体在京东内部运行,超过1.7万品牌商家使用京东数字人进行直播带货,展现了其技术的成熟度和规模复用能力。

除了消费侧,京东还在物流AI应用上持续发力,如“智狼货到人系统”提高了仓储密度和效率,自研无人轻卡VAN车队推进了干线物流的自动化。同时,健康、工业等板块也广泛接入AI,实现了诊疗辅助、供应链寻源、标准化管理等场景的深化应用。

与此同时,拼多多、抖音商城、快手商城等也在积极将AI技术应用于商场、直播、搜索等场景,辅助生成商品卡、短视频脚本和数字人主播等,既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也为商家节省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也在积极布局AI赛道。今年5月,美团AI团队的招聘信息引发关注,其中“疯子”、“对AI的时间投入14*6起”等关键词彰显了美团对AI业务的重视。美团核心本地生活业务CEO王莆中在6月透露,美团在AI上的年投入超过百亿元。此外,王莆中还曾在3月表示,美团正在研发一款Native AI产品,旨在为用户提供专属的生活小秘书服务,并公开招聘对AI有强烈热情的研发和产品人才。

9月初,美团低调宣布开源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LongCat-Flash(龙猫),据业内人士称,其推理速度比DeepSeek-V3快50%,引发了技术圈的广泛讨论。龙猫的推出标志着美团在AI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对于AI如何赋能核心业务,美团的AI团队能否在未来继续创造惊喜,仍有待观察。

尽管各家大厂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各异,但它们在AI人才与技术布局上呈现出共同特点:战略优先级显著提升、招聘规模扩大、推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AI人才争夺和业务创新将持续升温。大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战、生态之战,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格局的核心人才战役。(来源:电商派)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