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所有靠投流起家的品牌,最终都会死于投流

百科大全 2025年09月04日 09:34 2 admin

所有靠投流起家的品牌,最终都会死于投流。

这是前段时间,在我的战略工作坊上,有位创业者向我提问后,我的真实看法。

几年前,这位创业者靠着在抖音上做投放,增速很快,赚了不少钱。但最近,他迷茫了,增长遇到了天花板。如果以前投100块钱广告,能赚300块,现在投100块,可能只能赚10块。利润薄得像刀片一样。问题出现在哪?是投流技术不行吗?还是投流工具跟不上时代了?

我觉得,都不是。这位创业者遇到了很多“新消费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过去这十多年,随着各个电商平台的兴起和衰落,每个平台在崛起时,都会带来一波红利,诞生一波品牌。比如,淘宝兴起,“淘品牌”火了,抖音发展,“抖品牌”就火了......然后呢?平台的红利消失了,这些公司就没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和你分享我的几点看法。

1、很多“新消费公司”,本质其实是个“投流公司”。他们的核心能力不是做产品,而是研究平台的规则,然后疯狂地去做投放。

这不是在批评谁。而是一个客观事实。这类公司通常有一个特点:按渠道设定组织架构。公司按照抖音部、小红书部、快手部等来划分。而不是按照“产品A部门”、“产品B部门”来划分。

这些公司内部,的话语权,也完全按照渠道销量决定。比如,如果主要收入在抖音,抖音部门的负责人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你可能要问,这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你想,从逻辑上来说,抖音,小红书,快手这些平台是什么?是渠道。再说的直白一点,只是个“店”而已。淘宝,抖音,小红书,快手啊,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都只是个店长。

你看,从公司的架构就能清晰的看出。虽然每个公司都会嘴上说着“产品为王”,但实际的经营过程里,并没有真的当回事。不然为什么“店长”会掌握最大的话语权?产品呢?产品部门去哪里了?

那,然后呢?

2、靠投流起家,最终死于投流。

为什么?

你必须深刻理解互联网广告的本质:竞价排名。

竞价排名,遵循的是拍卖逻辑。流量是商品,平台就是拍卖师, 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位潜在客户”。然后,高喊:“谁愿意出价?”

假设你有10块钱的利润。一开始,你出1块钱,可以轻松把这位客户从平台那里买走,减去成本,能赚9块钱。所以一投钱就赚钱,一投钱就赚钱,生意特别好,很快就上瘾。

但问题是,同样的流量,你愿意出1块钱,就一定有人愿意出2块钱。你咬咬牙,愿意出4块钱,就会有人算算账出6块钱。

最终会到什么时候为止?一定是到无限逼近你的10元利润空间,甚至利润为0才算停。

这就是为什么,线上平台里有一个说法叫:黑五类。大致是化妆品、保健品、知识付费课程、金融产品等等这些。

这些品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毛利率极高。一份99的课程,理论上可以拿出98用来投流。而实体产品,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种ROI。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能在线上平台竞价排名规则中存活的,都是这些个品类。

回看前面说到的那个问题:投流效率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难。是投流技术不行了吗?不是,这个结局从你参与这个游戏,并把它当成核心收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所有靠投流起家的品牌,最终都会死于投流。

那,该怎么办?

3、摆在这些公司前面的有两条路:要么,换品类。要么,做品牌。

先说换品类。

这是很多“新消费公司”的做法。趁着一个平台有红利,快速切入一个品类,比如小风扇。然后,疯狂投流,把这个品类的红利吃光了之后,就换下一个品类,比如养生壶。平台的红利没了,那就换平台。微博不行了换抖音,抖音不行了换小红书。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公司通常是三个月就换个新产品,两年就换个新平台。

这勉强算是一条路。但业务会永远浮萍一样,没有根。

我经常打个比方,公司是碗,业务是球。这样的公司就相当于是球(业务)放在倒扣的碗顶(公司)上,旁边有个人吹口气,跺跺脚,球就掉了。今天这个打法有用,明天平台的规则一变,业务马上跟着受影响。非常脆弱。怎么办?

所有靠投流起家的品牌,最终都会死于投流

另一条出路,是把“投流公司”,真正做成一家“品牌公司”。

品牌,是什么?是容器,里面装着消费者对你的了解、信任和偏好。

举个例子。买冰箱。消费者可以花三天的时间,在平台上,搜索:冰箱。然后研究上百款冰箱的参数、性能、用户评价,最后做出一个可能对、也可能错的决定。这中间,是巨大的交易成本。但如果消费者信任“海尔”这个品牌,可能会直接走进店里,花15分钟买一台海尔冰箱。这就是品牌的作用。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建立品牌?

首先,趁着平台红利期,赶快积累一波初始利润,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这就像吃药,上瘾就麻烦了。创始人一定要忍住赚快钱的冲动,拿出一部分利润做产品。

举个例子,安克刚开始卖数据线和充电宝时,也赚到了一些钱。那时候最诱人的选择是把钱全砸进广告里,立刻冲销量、冲排名。但安克不满足开个店铺,当个经销商。相反,他们从利润里拿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招工程师、改良电路、确保电池的安全。现在呢?安克成了亚马逊全球销量第一的移动电源品牌,还扩展到了充电器、耳机、扫地机器人。

其次,要改组织架构。因为改组织,就是改权力。

而真正的品牌公司,比如,宝洁,是按照“品类/品牌”来划分的。美发下面有潘婷、海飞丝,家庭护理下面有汰渍、碧浪,美容下面呢?有玉兰油、SK-II。决定花钱的,永远是海飞丝的总经理,玉兰油的总经理......而不是底下运营抖音和小红书的人。

只有把权力和资源给做产品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出好产品。

然后,要改考核方式。不要只考核投流的ROI,而是要考核复购和指名购买率。

复购很好理解,用完第一次,觉得真不错,又买了第二次给家人。不再需要你用广告去触达他。

那什么是指名购买率?就是有100个人买了你的东西,然后这里面,有多少人是直接搜索你品牌的名字来的?对于蓝月亮洗衣液而言,搜“洗衣液”这个关键词而来的人,都要给平台付流量费。只有搜“蓝月亮”而来的人,才真正是你的资产。

复购和指名购买率,才代表了对品牌的认可,投流不算。

当然,做完这三步,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品牌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短时间可能根本看不到效果,需要你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持续地投入。而且,没有捷径。

最后,品牌建设什么时候才算成功了?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看你的产品在线下渠道能不能卖得动。

想象一下,你的产品,终于摆上了货架。左边一个国际大牌,右边一个百年老字号。周围,还有一百个你想不到的对手。顾客推着购物车,在货架前左看右看,这时候你有多大把握,顾客会拿起你的产品?

在没有投流的线下,只能看品牌,拼实力。只有当消费者愿意主动把你的产品拿到前台结账了,你才能说,我们不是家投流公司,而是一家品牌公司。

在哪开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消费者能“为你而来”。

观点/ 刘润 主笔/ 志豪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