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专家为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健康生活 2025年09月03日 10:38 2 admin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广西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第十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邀请涉重金属领域多位专家、企业负责人作主旨报告,共同探讨行业方向、前沿成果,同时设置了15个专题分会场,涵盖农业土壤修复、工业场地治理、重金属监测技术、喀斯特地区复合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集各方之智推动广西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和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其间,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点评了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践行“两山”理念的特色和亮点,为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建言献策。

专家为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总体上说,广西在我国华南地区或西南地区省份中重金属污染风险不是最高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龙华说。作为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他认为,河池市是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南丹等县的重金属污染区域进行了分级治理,一些“样板”做得不错。

吴龙华坦言,在广西西部等地区的一些工业污染区内,表面上看山水风光很好,但是周边的农田、矿山、废弃矿石矿渣会持续释放重金属,对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地表水系以及下游地区产生缓慢和长期的污染影响。为此,他建议,广西在推动应用本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和引进国内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进驻广西,共同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科研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周静近年来在钦州、河池等地进行了一些调研。他认为,近年来,广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成果显著,这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我近期在钦州茅尾海调研周边生态环境时,渔民和当地的农民都跟我反映,这些年来有关方面在污染源防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明显感觉到水环境质量变好。”他举例说。

周静建议,在污染防治方面,广西还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部署要求,做好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比如在矿山的施工治理,以及矿山的源头污染对农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流域性的影响)等方面,需要从源头防控、过程把控、末端治理等方面,拿出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模式来推动这些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还要引进符合广西地质、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社会特点的新技术、新方法,培养生态环境行业领域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进而通过“规划—方法—人才”的三方协同,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二级教授朱红祥看来,近年来,广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广西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此良好的生态基础上,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持续保持优良环境质量的同时,还进一步补齐了过去的一些短板和缺项,进而推动“两山”转化。他举例:“比如说大家看到的邕江百里画廊,是借助了经济的力量,通过生态的修复、污染的治理,把我们的邕江母亲河变得更加美丽。”

朱红祥建议:一方面,要注重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深度的产教融合,把科技创新的力量注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广西拥有充足的日照、充沛的降雨等自然禀赋,在目前“双碳”背景下,更加需要运用科技的力量,用创新的手段去降低桉树等“争议木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让它们能够在美丽中国建设和南方生态屏障中间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广西矿产资源丰富,2024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539.7万吨,有色金属产值突破3937亿元。广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累计建成绿色矿山173座(其中涉重金属26座)、培育绿色工厂28家,在13个县(市、区)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42个减排项目,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散乱污”整治等专项行动,不断加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因广西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多、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薄弱等原因,重金属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研讨会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防控”转变,助力广西走出一条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