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游戏天地 2025年09月02日 20:34 1 admin

麻省理工学院一份新报告里有组扎眼的数据:

九成多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没拿到任何实际回报,但另一边,企业员工用起AI工具来却热得发烫。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最近在行业里讨论得挺凶。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报告里举过一个例子,某金融公司花了上千万建AI客服系统。

结果这系统连行业里的专业术语都弄不懂,最后在日常工作里成了摆设。

不光是这类公司,连微软推自家的CopilotAI,不管在内部还是客户那里,效果都不太理想。

MIT报告主笔恰来帕里分析过这个现象,95%的企业在AI热潮里没尝到甜头,核心问题出在盲目搞自研。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自己开发的系统,最后和实际业务对不上。

企业在AI上的钱花得也不太对路,报告看了300个公开的企业AI案例,发现超过一半的预算砸在了销售和营销工具上。

而且,很多AI工具停留在验证和试点阶段,真能用到实际业务里、针对具体任务的,只占5%。

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其实挺说明问题的。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但另一个方向的景象却完全不同,企业里的AI普及,正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快速推进。

有数据显示,四成公司通过官方渠道订了大语言模型服务,可九成员工还是选了ChatGPT这类个人工具处理工作。

几乎所有受访者,日常工作里都以各种形式用过大语言模型。

这种员工自发形成的“影子AI经济”,其实值得好好琢磨。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员工不等企业官方项目突破瓶颈,自己用个人AI账户处理日常任务,企业IT部门往往不知道。

这现象不能说明AI不行,反而暴露了企业没察觉到的生产力提升。

员工用个人工具解决了官方项目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本身就证明AI用对了地方是能起效的。

企业级工具和个人工具的差距,员工怕是最有体会。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企业工具大多死板,每次用都要手动输一堆背景信息,还不会从反馈里学习。

个人工具就灵活多了,反应也快。

这就导致一种情况:

处理邮件、基础分析这类简单任务,七成员工更愿用AI,但碰到复杂、高风险的工作,九成的人还是信人类同事。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AI本身能创造的价值,其实有不少数据能佐证。

摩根士丹利最近说,AI可能让标普500公司每年省9200亿美元成本。

世界经济论坛也提到,到2040年,生成式AI每年可能给全球经济多添4.4万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AI对重复劳动的替代,对成本的压缩。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如此看来,AI技术本身没出问题,是企业级系统大多“不会学习”。

它们没法积累反馈,不能适应具体语境,更谈不上随时间改进。

企业花大价钱搞出来的工具,最后不如员工自己找来的好用,这确实挺值得反思的。

不同行业里,AI的渗透速度也不一样。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MIT报告用0到5分评过各行业,只有媒体与通信行业得分高,大家觉得这行确实被AI改变了结构。

消费零售、金融服务这些行业,得分就低不少,AI应用明显慢了半拍。

有个零售企业的例子挺典型,员工私下用ChatGPT做库存报表,效率提了三成,但企业自己的AI系统因为流程太繁琐,根本没人用。

企业在AI上的几个焦点问题,报告也做了总结。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多数岗位没被AI替代,商业模式也没被改变。

企业在试点项目上花了不少钱,最大的障碍不是监管或模型性能,是工具缺乏学习和适应能力。

而且,自己开发的AI项目,失败率比买外部解决方案高一倍。

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思路了,它们观察员工私下怎么用AI,看哪些个人工具真能创造价值,再去采购对应的企业级版本。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这种从实际需求倒推的做法,或许比闷头自研更靠谱。

展望一下未来,摩根士丹利觉得2025年可能是个转折点,生成式AI的投资回报率会从负转正。

到2028年,这技术可能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收入,回报率能到67%。

高盛也说,广泛应用后,AI每年能把全球劳动生产率提高1%以上。

国际数据公司则预测,生成式AI市场的增长会很猛,到2028年规模能到2842亿美元,占整个AI投资的35%。

企业级AI冰火两重天?“影子AI经济”成破局关键

说到底,企业级AI遇冷和员工个人AI火热,核心是应用方式出了偏差。

九成多企业栽在工具僵化、脱离业务上,而“影子AI经济”里员工的选择,恰恰说明AI在适配具体场景时能释放巨大能量。

AI不是不行,是企业用错了方法。

多看看员工真正需要什么,让工具跟上业务节奏,或许才能跨过眼前的AI鸿沟。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