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当网络达人遇见科创沃土,一场生动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02日 01:37 1 admin

“我画的漫画只要能让小朋友对科学产生兴趣,就够了——他们说不定就成为了未来的科学家。”“当一个人埋下科创的种子时,最终会形成强烈的目标。”在“沪九条”政策加持下,上海的科创圈正悄悄和“流量大佬”们玩起了“跨界CP”。一边是上海这座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国重器的“硬核科创宝库”,一边是手握千万粉丝、拥有科技传播“软实力”的网络达人——当“流量密码”遇见“科创沃土”,这组跨界搭档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由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科委联合主办的“网络达人科创观察营”首期活动成功举行。现场汇聚了陈磊、嵇晓华、袁岚峰、唐骋、王骁、王可蓉、夏远薏、郭延洋、傅正航等活跃在科创领域的网络达人,共同探索科技传播赋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路径。怎么让前沿科技被公众看见?如何用跨界合作让上海科创 “火出圈”?一起来看看作为“科创观察员”的他们怎么说!


当网络达人遇见科创沃土,一场生动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网络达人“支妙招”

擘画科创新视野


创新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也需要多元主体立足科创发展阶段,共探内容传播新范式。全网拥有超3000万粉丝的“混知”账号负责人陈磊,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十余年来坚持用漫画传播知识的经历。他坦言:“只要有机会,我会尽全力为大家讲解知识。”在他看来,科学内容的创新表达能够为科创发展培育肥沃土壤。他相信,优质和系统化的科普内容能够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尤其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B站百大UP主“王骁Albert”在他的发言中也表达了对该理念的认同:“当一个人埋下科创的种子时,最终会形成强烈的目标。”同样作为粉丝超千万的网络达人,王骁认为,传播科创内容并不是让普通读者变成专家,而是激发大家的兴趣。王骁喜欢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的热情和浪漫记录下来,并将其转化成生动的故事传递给社会。“每期视频数百万的观众中哪怕能够转化几个人对该领域产生兴趣,他也可能就会成为我们的未来。”


东方卫视《锚点》节目科学对谈人袁岚峰将其在科创领域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从最初撰写文章,到2018年开始拍摄视频,再到今年拍摄《锚点》电视节目,他在活动中表达了对科普的独特见解。“我认为科普是一种战略能力。”他引用钱学森的例子,“战略科学家需要快速地向领导干部解释风洞是什么、为什么要建造风洞,以及为什么风洞值得投入巨资。”


袁岚峰表示,在上海这片创新发展的沃土中,在场的网络达人们能够在科创内容领域建立多样的合作方式,他愿意在这条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三层价值,首先是拥有十余年科技传播经验的个人价值;第二层则是通过多年合作积累的专家资源,发挥战略咨询的价值;最后则是通过接触广泛的科技领域所带来的跨界合作的价值。


“专业赛道”需要热爱,

也需要资源“灌溉”


王骁在交流中提到:“目前仍然有许多科技领域和科技工作者并未被媒体关注,他们也同样需要得到挖掘。”科创观察营的现场邀请到了部分深耕细分领域的网络达人,他们对科普的热爱与坚持,让这些相对小众的 “冷门赛道”充满温度。


“生命科学科普是公认的‘冷门垂类’,有些观众对细胞、DNA 等基础概念不了解,我们很难深入。”B站百大UP主、“芳斯塔芙”账号负责人唐骋直言,“这个赛道还面临一些伪养生营销号冲击等挑战,铁杆粉丝也难以转化为变现流量。”尽管艰难,他仍在探索可持续的路径,他表示期待与科研院校、企业对接,“科学家有前沿成果却缺传播能力,我们有流量却缺一线资源,合作能让专业成果触达更多人。”


“气象科普离生活很近,但也很难把专业讲得通俗。”复旦大学博士生、中国气象爱好者团队联合主创傅正航说。他们团队在今年尝试“实验+科普”的模式:“最近和南京大学团队合作,用烧杯模拟积雨云形成,让流体力学实验变成有趣视频。”傅正航直言,“希望有机会与更多科学家和机构深度合作,也期待更多科普项目能向优质自媒体开放,让‘科’与‘普’真正融合。”


“金融和科技看似和谐,实操中融合却很难。“迈克锅老板” 账号负责人郭延洋从科技金融视角切入,“企业把科技讲得太复杂,投资人认知又有局限,很容易造成信息错配。”他以路演为例,指出科创内容的差异化传播在金融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像‘普惠灌溉’,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



“科学家+跨界达人”模式

加速科创全链条转化


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进程中,跨界合作是打通“科研-传播-产业-公众”链条的重要力量。“科技传播不仅是科普,更是科创转化的‘超级连接器’。”果壳网CEO嵇晓华以自身经历为例,从科研到科技传播再到科创投资,他发现“三者相辅相成”。果壳网通过“科技启示录”项目,采访了24个科研团队、产出400多分钟的原创视频,让顶级成果触达千万级受众,甚至吸引到投资人的关注。他建议,在未来重要活动的路演中引入科技传播环节、在科技成果转移机构的园区搭建科技展示平台,并期待科委提供更多资源对接支持,“让科学家的‘冷成果’通过传播变‘热’,让资本与创新精准对接”。



“跨界合作的核心是‘破圈’”,赛里思工作室负责人王可蓉分享了团队的实践与期待。她希望通过“网络达人科创观察营”,有更多机会接触一线产业园和企业,获取宏观研究下所需的具体案例。她特别提到上海的国际传播需求,希望能让更多境外博主接触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科创成果,让世界见证上海的科技禀赋。“饭统戴老板”账号联合创始人夏远薏以生物医药产业周、“创在上海”等活动为例,提议将网络达人的科创内容传播同样纳入到整体的宣传节奏上,让官方媒体与网络达人联动,避免声量过于集中或分散,让科创活动既有温度,又有记忆。


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贾鹤鹏教授在活动中强调:“国际科创中心的活力,在于科创向产业、生活、旅游等各方面领域的渗透。”他建议通过“科学家+跨界达人”的深度合作,让更多人走进实验室、走向科研一线。拥有二十余年科技记者经历的他表示:“一些网络达人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还能启发科学家。”他认为,上海国际科创平台的建设已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需持续吸引多元主体,“让科创不仅是硬实力,更是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嘉源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