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百科大全 2025年09月02日 01:23 1 admin

说起中国的大飞机发展,总让人觉得有点沉甸甸的味道。

四十多年前的运10飞机,当年一亮相,就在体积和航程上甩了现在的C919几条街。

运10那时候就达到了起飞重量110吨、航程7000公里、巡航速度900公里每小时的水平,而C919是72吨、5500公里和840公里每小时。

马凤山这个人,是运10项目的灵魂人物。他1929年5月出生在江苏南通,那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他早年就埋头学习,1948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期间,他专攻飞机设计,1952年9月毕业后,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部门。

先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干活,参与了松花江1号小型旅客机的设计工作。那时候条件一般,但他一步步积累经验,到1959年就当上了轰6飞机的主管设计师,才30岁出头。轰6是基于苏联图16改的,他负责整体结构把关,确保飞机能扛住各种载荷。

1960年代,他还搞了轰6投放原子弹和氢弹的改装,调整了机身平衡和挂载系统,这些活儿让他对大型飞机结构了如指掌。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1970年,马凤山被调去负责运10总设计师,那年他41岁。运10是国家“708”工程的一部分,他从立项开始就抓得死死的。团队有上千人,他协调全国300多家单位,上海飞机制造厂是主阵地。他强调国产化,从机翼到尾翼都得自己搞定。

借鉴了波音707的一些数据,但改动不少,比如机翼面积加大到165平方米,确保长航程稳定。马凤山工作起来特别较真,经常检查图纸细节,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祸。1980年首飞成功后,他继续跟进试飞数据分析,但项目后期遇上经济压力,他也没法力挽狂澜。马凤山一辈子就扑在航空上,1990年4月因病去世,才61岁。他的贡献大,但也没逃过那个时代的局限。

周恩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起了关键作用。那次尼克松坐波音707来北京,周恩来一看国内专机太落后,就下指示要搞大型客机。1972年3月,国家科委牵头,联合航空部开始前期调研。周恩来多次过问,确保资源到位。

这事儿直接推了运10一把,马凤山团队才有了底气干下去。周恩来1976年1月去世,没看到运10首飞,但他的推动是起点。其他人物如屠基达,是运10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设计,他从1960年代就跟马凤山合作,帮着优化飞机外形。

屠基达后来转去其他项目,活到2000年代。程不时是另一个骨干,参与了运10的总体布局,他强调实用性,避免盲目追求高指标。这些人都是实干家,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是一步步把飞机造出来。

马凤山的团队里,还有不少无名英雄。比如上海厂的工程师们,从1975年正式研制开始,就埋头苦干。马凤山要求大家多搞试验,风洞测试做了上百次,确保数据靠谱。他自己也参与计算,用手摇计算机验证公式。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运10的成功,离不开这些人的付出,但项目下马后,很多人都转行了。马凤山去世时,航空界很多人缅怀他,说他是中国大飞机梦的奠基人。

运10和C919的对比,数据上确实运10更占上风。运10的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机长42.93米,翼展42.24米,航程能到7000公里,巡航速度900公里每小时。这数据来自官方资料,当年试飞时验证过。

C919呢,标准型起飞重量72.5吨,机长38.9米,翼展35.8米,航程4075到5555公里,巡航速度0.78马赫,大概840公里每小时。为什么运10更大更远?因为设计定位不同。运10是四发远程客机,针对洲际航线,借鉴波音707,但国产率高。C919是双发中短程,针对国内市场,国际合作多。

运10的起步是1970年8月“708”工程,国家航空部主导,上海飞机制造厂牵头。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加速了进度,因为国内专机落后。周恩来指示后,1975年正式研制。团队从零开始,发动机用英国斯贝MK512,但其他都自主。

机身用铝合金,座舱能坐178人。研制花了10年,1980年9月26日首飞,在上海大场机场,飞了3分多钟。之后试飞130多架次,总时长170小时。飞过喜马拉雅山7次,去过拉萨,证明高原性能好。航程7000公里是带满油满客算的,实际运营中能飞北京到欧洲。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C919是2008年立项,中国商飞负责,目标是单通道干线机。设计上用复合材料多,减轻重量,但体积小了。

为什么没追上运10?一是时代变了,现在强调经济性和环保,运10四发油耗高。二是国际标准,C919要取FAA和EASA认证,指标保守点。运10当年没这些顾虑,直接上大尺寸。体积上,运10机身直径5米,C919是3.96米,载客量运10多出几十人。速度上,运10高因为发动机推力大。

运10下马后技术没浪费。C919继承了部分经验,比如气动布局和试飞方法。运10的领先,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当时中国想一步到位,搞远程机。但经济跟不上,引进麦道成了主流。C919现在运营了,东航飞国内线,订单上千架。

运10只造了两架,一架报废,一架在博物馆。体积更大飞更远,听着牛,但实际没商业化。C919虽小点,但市场化成功了。这对比,说明航空发展得一步步来,不能急功近利。

运10的研制细节多,团队用了21个省的资源,零部件上万种。发动机是瓶颈,外购了,但集成自主。C919发动机是LEAP-1C,国际合作。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航程差距,因为运10油箱大,设计时考虑军民两用。速度上,运10巡航高,但噪音大,现在标准严。总之,运10在参数上胜出,但时代背景不同。

运10项目1985年正式下马,主要因为国家经济紧,外汇少,转向引进麦道MD-82组装。上海厂从运10转产MD-82,技术团队分散。运10飞机停在厂里,1986年一架飞去郑州展览,后来拆了。另一架在上海龙华机场放着,2000年代移到航空博物馆。

项目下马后,马凤山继续在航空部工作,但没再负责大项目,1990年4月去世。他的学生和同事继承衣钵,比如程不时后来参与ARJ21。

下马后,中国航空走引进消化路。1980年代组装MD-90,学到生产线管理。1990年代试过AE100,但没成。2002年ARJ21支线机立项,2008年首飞,继承运10部分规范。

2007年C919立项,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C919从设计到首飞花了10年,2017年5月5日首飞。2022年取证,2023年商业运营。订单超1000架,主要国内航空公司用。C919用全球供应链,发动机美国GE,航电法国泰雷兹,但总装国产。

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比现在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C919后,有CR929宽体机,和俄罗斯合作,但进度慢。运10的技术如飞控系统,影响了C919。马凤山结局是病逝,没看到C919,但他的工作是基础。屠基达2008年去世,享年80多。程不时活到现在,偶尔讲运10故事。

C919认证花时间,国际市场难进。但出口订单有,印尼和文莱买了。未来,中国航空要提升供应链,减少依赖。运10的下马是教训,提醒自主重要。C919的成功,是对过去的延续。总之,这条路还长,得稳扎稳打。

中国航空从运10起步,到C919落地,四十多年过去,参数对比虽有差距,但进步实打实。运10的翅膀虽沉重,却铺了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