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
2025-09-04 0
8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一纸通知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震动。
撤销三星、SK海力士在华工厂使用美国设备的豁免,120天后生效。
有人说,这是特朗普政府堵住出口管制漏洞的举措,可著名网络大V项立刚可不这么认为。
他表示,自己已深度怀疑中方在美国是不是有“卧底”了。
每一次中国面临与竞争对手关于市场份额的一场硬仗的时候,后者总是把人家给制裁了,导致大规模市场空白。
结果就是咱们的相关企业,不费吹灰之力就走上了生产-销售-利润投入再生产的正循环。
究竟是哪个“卧底”这么给力呢?
中美
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压制,从一开始就带着全面封锁的意图。
2018年,美国率先对中兴通讯实施制裁,切断其芯片供应。
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英特尔、高通等供应商被迫停止合作,甚至连华为自主制造芯片的路径也被封堵。
当时不少媒体曾担忧华为或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但现实却走向了相反方向。
鸿蒙
为了打破封锁,华为加速自主研发,2024年鸿蒙操作系统正式推出,彻底摆脱对安卓系统的依赖。
不仅如此,华为在5G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升至全球第一,占比达23.7%,远超美国企业。
然而,如果说芯片领域的制裁与反制,展现了产业链博弈的激烈。
那么航天领域的封锁与突破,就更耐人寻味了。
中国空间站
2011年,美国推出沃尔夫条款,明确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开展任何合作,这一“太空禁令”背后,是美国对中国航天崛起的忌惮。
在此之前,国际空间站项目已向14个国家开放,日本、巴西等国均参与其中,中国多次提出申请却被美国以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为由拒绝。
然而,被排除在国际合作之外的中国,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启动了自主空间站计划。
2022年12月31日,中国正式宣布空间站全面建成,成为继国际空间站后全球第二个在轨运行的大型空间站。
航天器
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带回2公斤月壤,这是人类首次在月背采样。
与此同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服务全球15亿用户,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从2011年被拒于国际空间站门外,到2024年成为全球航天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的封锁非但没有阻止中国,反而让中国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这种越封锁越独立的发展路径,正是中国科技韧性的最佳证明。
北斗卫星
这也让不少网友纳闷,难道说,美国真滴有中国卧底?
网友的调侃虽带玩笑意味,却也折射出对美国制裁低效的疑问。
然而,真相并非有人帮忙,而是中国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芯片
华为在2018年制裁前,就已投入数百亿元研发芯片设计工具EDA,2024年推出自主EDA软件,支持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打破美国不少垄断。
上海微电子则在2024年宣布,28纳米DUV光刻机将于2025年量产,这意味着中国将实现芯片制造关键设备的自主供应。
从上游的硅料,到中游的晶圆制造,再到下游的封装测试,中国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中国芯片
这也意味着,哪怕美国的打击火力多么凶猛,咱们也可以凭借自主生产,来解决不少设备短缺的问题。
哪怕西方限制了先进制程设备,中低端芯片的自主生产仍能保障市场需求,而中低端市场的稳定,又为高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撑。
而随着制裁的屡屡“失灵”,美国其实也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就拿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来说。
报道
8月29日该部门紧急表态,强调韩企在华工厂的顺利运营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并与美国展开多轮磋商。
三星、SK海力士的困境更直接,两家企业在华工厂投资超300亿美元,员工超5万人,产能外迁至少需要2-3年,短期内根本无法脱离中国市场。
美国强行施压,最终只能让韩企陷入“两难”,而中国企业则趁机填补空缺。
美国智库的担忧也印证了这一点。
克里斯・米勒在分析中指出,中国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研发能力,美国的限制只会加速中国自主替代的节奏。
中美
事实上,美国的制裁反而让全球企业更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2024年,荷兰阿斯麦虽然未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却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专注于DUV光刻机的技术升级。
日本东京电子则加大对中国封装测试设备的供应,2024年对华销售额增长25%。
全球产业链的“用脚投票”,说明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孤立中国的想法,早已不符合现实。
中国芯片
“美国有卧底”的调侃,终究是网友对美国低效制裁的幽默嘲讽。
中国的每一次突破,从不是靠运气或靠帮忙,而是越压越强的必然结果。
从芯片到航天,从技术到产业,中国始终以“自主创新”为锚点,在外部制裁中不断锤炼实力。
这种发展路径,不仅让中国突破了封锁,更重塑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
如今的全球市场,早已不再是美国单方面制定规则,而是各国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推动进步。
信息来源
站在2024年的节点回望,美国越制裁越强大的怪象,本质上是大国竞争逻辑的转变。
霸权式的压制已无法阻挡一个国家通过内生动力实现发展,而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才是真正的出路。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唯有摒弃零和思维,才能共同抓住机遇。
未来,中国的科技之路或许仍有挑战,但“被卡就破局”的韧性,早已成为刻在产业基因里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终将推动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
相关文章
8月28日至30日,以“数聚产业动能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由中国国家数据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在贵阳成...
2025-09-04 0
近日,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连云港有限公司承建的,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天源山西化工有限公司造气节能环保提升及配套改造工程纯氧连续气化装置总承包工...
2025-09-04 0
文 | 极点商业,作者 | 颜梅,编辑 | 陈菲2025年,在无人驾驶的竞速赛道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并非载人场景,而是聚焦于物流末端的无人配送领域。这一...
2025-09-04 0
8月30日,国家能源集团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乌海矿区碎软煤层定向钻进智能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成功落地,通过应用项目配套的ZDY15000LDK自动化定...
2025-09-04 0
9月3日,一辆黄色无人驾驶小车行驶在武汉经开区车谷大道上,到达指定地点停稳后,一架无人机从车顶平稳升空,通过高清红外摄像头与激光雷达,按照预设的航线对...
2025-09-04 0
9月2日,河北高速集团作为牵头人的联合体成功中标G95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津冀界至廊坊段项目特许经营者。该项目简称“唐廊高速”,路线全长35.23公里,采...
2025-09-04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