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我在厦门修飞机

健康生活 2025年09月01日 17:55 1 admin
我在厦门修飞机

  飞机落地后,飞机维修师开始全方位检查。

我在厦门修飞机

  马津泽

我在厦门修飞机

  郭立立

我在厦门修飞机

  孙龙

我在厦门修飞机

  姚以立

  又一架飞机落地,马津泽迅速上前,在飞机头部靠下的位置插上耳机线,连通驾驶舱:飞机有什么异常吗?有没有出现故障警告?

  马津泽是元翔机务工程(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翔机务”)航线二部的一名放行工程师。每当飞机落地,马津泽和同事便开始对这些“银翼巨鹰”进行无声“问诊”。他们弓着身子,穿梭在机身之下,进行系统检查、故障诊断、部件修理等,确保飞机能安全翱翔。

  厦门是国内最早开展航空维修业务的地区之一,目前拥有多家航空维修上下游企业,维修从业人员近万名。厦门也是全国最大的进境航空维修基地,聚集太古飞机、新科宇航等一批国际知名的航空维修企业,涵盖行业最高等级的维修业务。

  九字方针

  看一条做一条签一条 确保每一步检查到位

  和公司其他100多名同事一样,马津泽的日常工作主要围绕两项内容:定检和航线检查。定检即飞机的定期检查,航线检查则包括每日航前、航后及过站飞机的检查维修。顾名思义,航前是航行前的检查,航后则是飞机当天落地后的检查,其中,航后检查是最精细、最费时费力的一项工作。

  深夜一点多,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喧嚣褪去,元翔机务代理的最后一架航班引擎声渐渐平息,旅客散尽。当天值班的放行工程师郭立立,挎上沉甸甸的工具包,里面装着强光手电、卷尺等,像一位深夜巡诊的“飞机医生”,按照工卡对飞机进行例行的航后检查。

  机组未反馈异常,但郭立立不敢大意,绕着飞机走了一圈,目视机身是否有被雷击、鸟击的痕迹或者漏油等异常情况。他猫着腰,在机舱内狭窄的空间里仔细检查密密麻麻的仪表、线路和零部件。当晚的飞机状况良好,郭立立只发现卫生间垃圾门的挡板松脱。他熟练地拿出工具,没一会工夫就修好了。

  郭立立做得很仔细、很小心,每一步都确保检查到位。“我们有‘九字方针’:看一条、做一条、签一条,标准化作业。”

  火眼金睛

  轮舱门上悬着两小滴油 顺藤摸瓜揪出“元凶”

  一次完整的航后检查,涉及数百个部件,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这看似重复枯燥的“体检”,却是飞行安全最基础的防线。

  然而,并不是每次航后检修都这么顺利,如果遇到稍大一点的问题,半个工组的人都得扑上去,忙碌好几个小时。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深夜,马津泽进行航后检查时,敏锐地发现飞机轮舱门上挂着两小滴油。他用手指搓了一下,黏腻的触感让他心头一紧——漏油!地面很干净,这说明油漏得很缓慢。但是漏油可不是小事,马津泽立即抓起对讲机,开始“摇人”来帮忙:“发现漏油,请求支援!”

  马津泽和工友打开轮舱门,顺着油滴的线路一路摸索,舱门内部是盘根错节的管路,空间狭小,要“顺藤摸瓜”并不容易。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揪出“元凶”——管道内有一个密封圈老化了。

  “找出故障点特别费时费力。”当天夜里,马津泽也很紧张,怕故障源始终找不到,影响后续航程。后来,他和工友们又花了三个多小时,拆装、更换、测试……最终完成了新密封圈的更换工作。当确认故障排除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这场从深夜2点持续到清晨6点的排障才宣告结束。

  “航后检查拼的就是体力和专注力。”郭立立深有感触,深夜里面对庞杂的飞机系统和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一丝不苟的“鹰眼”和沉得住的“匠心”,缺一不可。

  争分夺秒

  过站飞机停留时间短 多个班组昼夜轮值

  过站飞机因为停留时间短,留给他们检查的时间并不多。

  马津泽说,过站航班大多停留一个小时左右,除去上下客的时间,留给他们的时间仅三四十分钟。一旦发现故障,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解决方案。时间紧、任务重,速度如果跟不上,将导致航班延误,影响机场飞行计划。

  “鸟击”是过站时最令人头疼的突发状况之一。马津泽说,被鸟击的程度不同,有时只是机身上有小小的划痕,有时发动机的叶片都被撞弯了。但无论程度如何,都是大事。一旦确认鸟击,响应立即升级。有人会来取血样,了解是什么鸟种、在什么高度被撞等。马津泽和同事的工作就更多了,首先要打开雷达罩(飞机最前端的“尖嘴”),机翼等部件也要重新打开来检查。“这时候必须‘摇人’一起来处理,加快速度。”

  换轮胎是另一项耗时的大工程。如果检测发现轮胎被扎伤、磨损等,深度达到轮胎表面的帘线层,可以看到里面的白色钢丝线,就可能要换轮胎。“帘线层也分很多层,有的航司规定看到第一层就得换,有的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继续飞,不同航司、不同机型规定不同,但安全是共同的红线。”

  换一个前轮,三四个人协作,最快30分钟能完成;换后面大的主轮,一个就需要一小时。如果航班停留时间短暂,大家就得争分夺秒。“无论如何,一定要解决好问题,达到安全标准才能放行。安全是红线,也是底线。”

  每天,马津泽和同事们要为上百架飞机进行过站检修,做航前、航后检查的飞机也有近15架,涉及波音、空客等多种机型。他们被分成多个班组,昼夜轮值。

  翻看手机里的步数记录,马津泽展示了前一次夜班的步数:超过2万步。每天行走超过2万步,是他们的常态。这每一步,都丈量着对飞行安全沉甸甸的责任。当晨曦微露,一架架飞机在他们的目送下轰鸣着冲上云霄,便是对他们的喝彩。

  勤学苦练

  实习期间要学习的书籍 垒起来超过一米高

  既需要耐心、细心,也需要体力,更需要脑力。从事飞机维修,成长期十分漫长。

  孙龙是山东菏泽人,跟飞机打交道已20年。刚进入山东航空时,孙龙着实“蒙”了一段时间:光是培训,就发了12本五颜六色的书,这些书被同事称为“彩虹秘籍”。实习期间,要学习的书籍垒起来超过一米高。“但这还只是入门。”孙龙说。

  有很长一段时间,孙龙跟在老师傅后面做助理,递工具、打手电、擦拭发动机表面……直到有一天,他在青岛看到一架过站飞机出现故障,一名维修人员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解决问题,他心想,那人一定很有成就感,他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前两三年就是学习和做辅助性的工作,真正可以处理问题要五年以后,培养一名成熟的机务人员,至少要八年时间。”作为山东航空高级排故工程师,孙龙十分理解维修师们的成长经历。

  他的同事、高级检验工程师姚以立说,飞机系统复杂,各大系统下还有许多子系统,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线路。作为飞机维修师,所有东西都得懂,才能见招拆招。

  山东航空在厦门有自己的机务维修团队,昼夜保障山航在厦门的18架飞机,孙龙和姚以立就是团队成员。他们严格执行例行检查工卡的要求,奉行看一条、做一条、签一条的“九字方针”。

  实战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是飞机维修师真正的课堂。姚以立还记得第一次排故,那是一次例行航后检查。他负责主检,师傅复查。检查发现一个故障灯亮起,但故障灯对应的部件有十多个。姚以立逐一排查,还钻到机翼里查找,里面空间又小又闷热,三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故障源。“这架飞机过了零点才飞回来,按照计划清晨6点多又要起飞,时间很紧,尽管心里有点慌,但又要做到慌而不乱。”姚以立说。

  孙龙说,飞机维修和检测是非常严肃、严苛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小螺钉的安装方向、安装所需的力矩大小、使用的工具、所需的航化品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就在堆积如山的手册和规范里。

  一次,姚以立在绕行时发现飞机的一个出气孔出气量偏少,听声音感觉跟平时也不一样。于是,他打开盖子,经过多方检查,才发现其中一个相关部件的弹簧弱化了。“虽然这还没达到故障灯亮起的标准,但我们提前发现、提前解决了。”姚以立说,有经验的维修师会“走在故障前面”。

  谨小慎微

  七八个人深夜花两个多小时 只为寻找一颗螺钉

  细,是公认的行业要求。孙龙说,维修人员操作要细致,任何微小隐患都需彻底排查。此外,很多部件的精度要求极高,远不止毫米级、秒级。飞机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必须全面、清晰地了解所有相关故障现象的细节,才能“对症下药”。

  有一次,姚以立和同事给飞机做润滑,他们把机翼的盖板一个个打开,一共8块,每块上面有30多颗螺钉,加起来有200多颗。那天,风很大,他们站在工作梯上拆解时,一颗螺钉掉了下去,他们赶紧下地寻找。姚以立说,掉下去的螺钉一定要找到,它一旦出现在停机坪上,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七八个人在深夜里到处寻找一颗螺钉,因为风大,他们甚至怀疑螺钉被风吹远了,或者掉进了排水渠里。他们又找来孔探仪,在水渠里探照,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姚以立说,其他行业如果螺钉掉了,或许找个新的换上就可以,但对于机务工作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飞机维修,不能缺失任何一个零部件,所有带去的工具,也都要清点归位。

  今年3月,山东航空基地机务维修工程在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片区开工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维修机库、综合楼、动力站、航材库等,建成后将深度赋能厦门翔安国际机场航空的产业生态,助力厦门迈向全球航空维修产业新高地。

  相关新闻

  厦门在全省率先探索 航空维修人才评价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航空维修业务的地区之一,厦门在航空维修的职称评审、执照发放上进行了诸多尝试。2020年,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初,厦门航空公司195名机务维修人员通过采认“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顺利取得了“航空器机械维护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厦门在全省率先构建“一次考核、双重认可”技能人才新型评价体系的又一新探索。

  “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是民航行业内高度认可的能力证明,由民航主管部门严格监管,行业认证体系完善,是机务维修人员的“职业通行证”。

  数 据

  中国飞机维修市场规模 预计2030年 增至1251亿元

  两年前,波音公司曾发布《飞行员和维修技师展望》,其中预测,到2042年全球民用飞机机队将增加一倍,未来20年全行业将新增230万名民航专业人员,以支持民用飞机机队的增长,包括64.9万名飞行员、69万名维修技师和93.8万名空乘。此外,预计中国、欧亚地区和北美市场将驱动一半以上的新增民航专业人员需求。另有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航空运输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到2030年,中国飞机维修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786亿元增长到1251亿元,对专业飞机维修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据环球时报)


(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记者 刘东华)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