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拆除、矿山开采、道路施工等领域,传统的破碎作业往往需要配备专门的破碎设备,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运输和安装都十分不便。而挖机破碎斗的出现,则为这些行...
2025-08-29 0
“没有经过韩国的允许,中国怎么敢擅自发射那么多卫星?”
这是国外一个问答网站上,一位韩国网友提出的问题。
乍一看,这个问题挺让人发笑的,但细想之下,这其实反映出一些人对国际规则的不了解。
同时,也折射出韩国社会在面对中国航天频繁突破时的复杂情绪。
韩国网友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怕是忘记了国际上早有共识。
早在1967年的《外空条约》中便有明确规定,外空是人类共同的领域,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它宣示主权。
各国只要遵守和平利用的原则,并且在发射卫星时向联合国登记通报,就有权进行探索和使用。
因此,中国发射卫星完全是自身主权行为,不需要任何国家的批准。
所谓“未经韩国允许”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国际规则的误解。
韩国既没有权利,也没有机制去决定中国是否能发射卫星。
可既然早有规则在先,韩国网友又为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之所以感觉中国航天这几年异常高调,是因为重大节点接连出现。
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工。
仅两年时间,问天、梦天实验舱全部到位,空间站组装完成。
到了今年,神舟二十号再一次把航天员送上天宫,空间站全面进入常态化运营。
更为重要的是,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成果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之振奋。
随后的研究不断揭示出月幔水、古磁场、岩浆活动等全新信息。
同年9月,中国民营公司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试验箭完成了可回收试验,意味着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商业化迈出了实质一步。
与此同时,海南文昌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两座发射工位常态化运转,发射节奏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银河航天也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几天时间就能下线一颗低轨宽带卫星。
深空探测任务也在持续推进: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实现了“绕、着、巡”,小行星探测器“天问二号”已经踏上征途。
这些里程碑叠加在一起,让人感觉中国航天仿佛天天都在发射,自然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
再把目光转到韩国,会发现它的航天道路充满坎坷。
韩国最重要的火箭叫“世界号”,正式名称KSLV-II,从2010年开始研发,历时12年,直到2021年才首飞。
但那次发射并未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到了2022年进行第二次发射才算真正成功。
次年,才实现了真正的运行成功,而这也逐渐证明了这款火箭的基本可靠性。
这也给了韩国极大的信心,打算在太空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2024年,韩国正式成立航空宇宙厅(KASA),希望把航天发展拉到国家战略高度。
当时担任韩国总统的尹锡悦,还专门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太空梦”。
那就是在2032年让韩国实现自主登月,2045年要在火星上插上韩国国旗。
听上去气势很足,但要落到现实,距离目标还有漫长的道路。
目前,韩国在轨卫星总数不到50颗,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千颗规模。
并且韩国的火箭运载能力有限,尚未突破高压补燃等关键技术,真正能承担重型任务的KSLV-III还停留在纸面设计上。
发射场资源稀少,商业航天生态刚刚起步,整体节奏很难提速。
韩国在航天上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军事色彩浓。
早在1998年,韩国空军就设立了航天相关部门,2022年又成立了“宇宙作战大队”,负责卫星管制、空间监视和军事应用。
韩美之间的合作更是紧密,美国太空军在韩国有常驻人员,双方共享情报、开展联合训练。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道路更加注重科学探索与国际合作。
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正在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构想已经吸引了17个国家和组织加入。
中国空间站也逐步向国际科学实验开放,形成合作网络。
这就是两条不同的路径,韩国强调军事与安全,中国追求科研与合作。
如果把韩国的“世界号”和中国的长征火箭家族放在一起对比,差距就一目了然。
“世界号”的运力大约在1.5吨近地轨道,而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长征二号就已经能运2.4吨。
如今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更是能承担重型或载人任务。
中国在高压补燃、重型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步突破,而“世界号”还在追赶。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把发射当成常态,而韩国每一次发射都成了“国家大事”。
卫星发射的数量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体系。
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从发动机、箭体、发射场,到测控网、回收系统,再到空间站、导航系统、探测器和商业生态。
这就是支撑频繁发射的底气,反观韩国还政处于补链阶段。
韩国虽然有了第一款完全自主的火箭,但缺乏多型号的支持。
简而言之,就是有了航天局的组织,但产业链尚未成熟,有了目标蓝图,但核心技术积累不足。
弄清中韩卫星之间的差距,其实多少也能够理解韩国网友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虽然那句所谓的“为什么不经过韩国允许”当然有些滑稽。
但换个角度理解,它也表达了某种焦虑,别人已经把空间站建好,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样品,而自己才刚刚能稳定发射卫星。
这样的落差感,会不自觉地转化为情绪化的问题。
可对于韩国来说,真正该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埋头苦干。
中国能在几十年里走完从“东方红一号”到空间站的历程,靠的是一代代科研人员自力更生、持续积累。
韩国如果也想实现“太空梦”,也必须在发动机、发射场、产业链、应用场景上脚踏实地。
强与弱,天上的空间站、月球样品、火星探测器和一串串火箭发射就是最好的答案。
韩国的“太空梦”有雄心,也有进步,但还在起步。
中国的航天,已经把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未来,中韩也许可以在合作中缩小差距,但至少现在,“谁允许谁”的说法,注定只是个笑话。
相关文章
在建筑拆除、矿山开采、道路施工等领域,传统的破碎作业往往需要配备专门的破碎设备,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运输和安装都十分不便。而挖机破碎斗的出现,则为这些行...
2025-08-29 0
今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新季度业绩,阿里云实现超预期增长,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超越资本市场预期。其中,AI相关收入...
2025-08-29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08-29 0
近期巴基斯坦率先商用全球首个高功率8T8R超宽带方案,这项技术采用FDD双频段设计(1800MHz和2100MHz),以8路120W的行业最高功率,实...
2025-08-29 0
一台笔记本用了两年就运行缓慢、开机如年、多开几个网页就卡顿,遇上这些情况先别急着把它扔进垃圾桶或花费巨资购买新机!通过以下简单方式进行升级,让旧电脑重...
2025-08-29 0
还有两周时间,苹果就要发布新一代iPhone手机了。在几年前,这可以说是一件科技大集,足以穿透到普通消费者人群中,引起购买讨论。那么今年的iPhone...
2025-08-29 0
中国南方航空将于9月25日起恢复乌鲁木齐至迪拜往返客运航线。该航线复航后,将成为新疆唯一直飞阿联酋的客运航线。此次恢复的乌鲁木齐—迪拜航线航班号为CZ...
2025-08-29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