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29日 08:03 1 admin

最近,AI芯片公司寒武纪的股价一路狂飙,市盈率冲上了惊人的四五千倍,有投资人开玩笑说,这已经不是“市梦率”,而是“市胆率”了。

这场资本狂欢,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AI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衡量一家芯片公司的真正价值?是看它描绘的“梦想”有多大,还是看它在产业中解决的“问题”有多实?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看懂另一家上市不久、同样备受关注的AI芯片公司——地平线。

寒武纪的“胆”,来自于对AI大模型通用计算未来的想象力。而地平线的“底气”,则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要理解地平线,就不能只盯着芯片算力,更要看懂它为求生存,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走出的一条充满风险但也极具想象力的“非对称”之路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一、 中国智驾的“隐秘战场”:决战在云端,而非车端

要看懂地平线,我们必须先看懂今天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真正的瓶颈在哪。

在我看来,这个瓶颈,不在车端,而在云端

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大的方向基本已经确定了,就是特斯拉引领的“端到端”大模型。要实现这个,需要三个关键前提:

海量的数据、强大的云端算力、以及不断迭代的车端硬件。这三者缺一不可。

而我们产业的现状是什么?是普遍的“重车端、轻云端”。

各大车企在车端硬件上不惜血本,疯狂堆砌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因为这些是用户“看得见”的配置。但在用户“看不见”的后端云端数据基础设施上,我们的投入却与行业领导者特斯拉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车企,至今仍未将自动驾驶视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在他们眼中,自动驾驶更像是一个可以选配的“真皮座椅”,是为了让车更好卖的故事,而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根本。所以,他们愿意为车端芯片花钱,却不愿意为云端算力做长期、巨额的投入。

这种“重车端、轻云端”的战略短视,导致整个产业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僵局: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被扼住了喉咙。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二、 地平线的豪赌:成为汽车产业的“药明康德”?

在这个产业僵局之下,地平线的战略选择才开始浮现。

如果我们只把地平线看作一个卖芯片的硬件公司,那它的天花板是可见的。

但在我看来,地平线试图扮演的,是智能汽车时代的“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它不自己研发新药,而是为全球药企提供一体化的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成为新药创新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水电煤”。

地平线正在尝试做同样的事。它的核心壁垒,不是单点芯片性能,而是为车企提供的**“芯片+算法+工具链+服务”**的四位一体解决方案。

然而,这是一场极其烧钱的豪赌。 正是这种“重研发、重生态”的模式,导致了地平线惊人的亏损——过去三年累计净亏损超过175亿元,远超同期营收 7。它是在用巨额的战略性投入,去赌整个产业最终会“醒悟”,会意识到云端数据和全栈式开发的重要性。

如果产业的“引爆点”迟迟不来,或者被竞争对手抢先,那么前期巨大的投入就可能打了水漂。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三、 “非对称”的打法:夹缝中的求生之道

地平线之所以能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并且获得大众、比亚迪等巨头的青睐,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非对称”的打法。

在技术路径上,它选择了“效率优先”的实用主义。

地平线从创立之初就坚定地选择了ASIC(专用集成电路)而非通用GPU的技术路线。GPU虽然算力峰值高,但在对成本、功耗要求极为严苛的车载环境中,往往成了“杀鸡用的牛刀”。而为自动驾驶量身设计的ASIC,则可以在功耗和成本远低于同代GPU的情况下,实现极高的计算效率。

这种选择,既是主动的市场策略,也是被动的地缘现实使然。在全球最顶尖的GPU依赖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而这些工艺恰恰是技术封锁的焦点时,地平线通过在计算架构上的创新,使其能够在相对成熟的工艺节点上,实现具有竞争力的性能。

在商业战略上,它选择了“结盟与共生”。

地平线无法像特斯拉那样通过自有品牌的庞大车队来闭环其数据流。因此,与车企建立深度、互信的战略联盟,就成了它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唯一途径。

它与理想、大众等车企的合作,远超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种深度的联合开发。通过为车企提供一个强大、开放的技术平台,换取宝贵的真实场景数据,地平线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技术换数据、数据优技术”的共生飞轮。

但这联盟的稳定性也面临考验,随着车企自研能力的增强,未来是否会“抛弃”地平线这样的伙伴,仍是未知数。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等待产业的“引爆点”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地平线的价值何时才能真正被验证?

答案是:当地平线不再被当作“真皮座椅”来卖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中国的头部车企真正醒悟,将智能驾驶从一个提升销量的“差异化功能”,上升为决定企业生死的“长期战略要点”时 14,整个产业的“引爆点”才会到来。

到那时,车企对云端算力和全栈式研发支持的需求将迎来井喷,而地平线提前准备好的“军火库”才有望真正迎来用武之地。

那么,这个“引爆点”的信号是什么?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的观察点:

第一个,是特斯拉FSD V14的更新。 如果这次更新能带来智能性的飞跃,真正显示出“鸵鸟”和“鸡”的区别,将会给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大家正视差距。

第二个,是华为的动向。 华为是目前国内唯一在理念和实力上,都有可能引领产业格局的玩家。它与国内头部车企的深度战略合作,将是另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你认为中国车企的“集体醒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是会被外部的“鸵鸟”惊醒,还是会由内部的“华为”引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很期待看到大家的思考。

寒武纪股价飞天,地平线却要当汽车界的“药明康德”?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