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科技“蜀”光⑥邵振华: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提供 “中国方案”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8日 17:35 1 admin

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邵振华凭借在药物靶点GPCR(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十余载科研深耕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我国在GPCR调控机制与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破解全球临床难题、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GPCR又叫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内最大、功能最广泛的膜蛋白家族,堪称细胞感知外界信号的“信号枢纽”,调控视觉、嗅觉、神经传递、代谢平衡等80%以上的生理过程。正因如此,GPCR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黄金靶点”,目前,三分之一的上市药物均以它为作用靶点。

然而,长期以来,GPCR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与“不可成药”位点的限制,让精神分裂症、慢性疼痛等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陷入瓶颈。“传统药物要么疗效有限,要么伴随严重副作用。”邵振华举例说,“比如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常导致患者手抖、肌肉僵硬等运动障碍,阿片类镇痛药则易引发成瘾、呼吸抑制等致命风险,这些痛点让临床对精准、低毒的创新药物需求极为迫切。”

正是看到这一全球科研与临床的“卡脖子”问题,邵振华团队将研究方向锁定在GPCR调控新机制的探索上。他们创新性地融合冷冻电镜技术与计算机模拟手段,首次捕捉到GPCR与新型调控蛋白的动态互作过程,为理解GPCR功能打开了全新视角。

“过去研究只看到GPCR的‘表面活性位点’,就像只知道钥匙能开门,却不知道门后还有不同房间。”邵振华介绍说,他们通过对10余种与疾病相关的GPCR进行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成功识别出3个此前未被国际科研界发现的“可成药”变构位点。

这些变构位点的发现,相当于找到了GPCR药物研发的“精准开关”,它们既能避免药物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扰,又能精准阻断疾病相关的异常信号通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药物“脱靶效应”导致的副作用难题。

科技“蜀”光⑥邵振华: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提供 “中国方案”

邵振华介绍说:“这就像给药物研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分子蓝图’。基于这一发现,药物开发者可针对性设计分子结构,让药物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靶点,实现疗效提升、副作用降低的双重目标。”

在破解GPCR调控密码后,邵振华团队迅速推进成果落地,在精神疾病与疼痛治疗两大领域取得关键进展。

“目前,我们的部分成果已在精神疾病和疼痛治疗等方向进入药物筛选和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部分候选分子展现出良好的前景。”邵振华透露,针对精神分裂症研发的先导化合物,能精准调节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在改善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同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大幅降低;针对慢性疼痛的候选药物,则在保持镇痛效果的前提下,将成瘾性与呼吸抑制风险控制在极低水平。

不仅如此,团队还搭建了GPCR分子药理学研究平台,主动对接临床需求与企业资源,推动原创靶点发现与药物开发的“产学研用”协同。“下一步,我们计划聚焦精神类、心血管和代谢性重大疾病,结合人工智能与结构生物学,加速新靶点药物研发。”邵振华表示,团队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物,让“中国方案”真正惠及全球患者。

谈及此次获奖,邵振华既感到荣幸,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坦言,科研之路充满挑战,这个奖项给了他更大的信心和动力,促使他和团队深耕GPCR领域,同时培养更多青年科研人才,让四川在GPCR研究领域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科研是一条需要持续探索与坚持的道路,这个奖项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去不断突破科学前沿,为国家原创药物研发和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