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8日 16:59 1 admin

近日,马斯克的星舰第10次试飞成功,成功溅落印度洋!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也在这个月,曾被投资者寄予“AI领域亚马逊云”厚望的特斯拉DOJO算力项目,正式宣告终止。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从2019年提出概念到2021年8月正式发布,再到如今落幕,DOJO的“生命周期”仅4年,且仅推出过一代产品。这一结果不仅让业界唏嘘,更直接印证了AI领域的残酷现实:即便聪明如马斯克,也难逃英伟达的“算力霸权”。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事实上,DOJO的存在感从始至终都较为边缘。在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训练中,90%的算力贡献来自英伟达H100等GPU,DOJO虽名义上扛起“特斯拉算力基建大旗”,却未能突破“辅助角色”的定位。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其诞生的初衷本是解决核心痛点——为FSD打造定制化算力工具,避免依赖通用GPU导致的效率损耗。但现实却截然相反:4年后,效率最高的方案仍是英伟达GPU,DOJO最终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项目。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DOJO的失败,根源在于其过于激进的技术路线。从架构设计来看,DOJO的理念极具颠覆性:最底层是计算核心,354个核心组成一颗芯片,25颗芯片集成为“瓦片”(晶元级系统),12个瓦片构成一个机柜,10个机柜组成超级计算机。这种设计完全摒弃了GPU的板卡级概念,最小模块化单元直接是包含8850个计算核心的晶元级系统。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但颠覆性背后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一方面,晶元级集成对生产良率提出极高要求,只要一个核心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便会瘫痪,可能导致数周的训练成果付诸东流。尽管特斯拉开发了“stressed检测工具”管理故障核心,但随之而来的工程开销巨大,实际有效算力远未达预期。

另一方面,DOJO的功率密度堪称“离谱”:单个瓦片功率超15千瓦,一个机柜超200千瓦,曾因功率过高导致测试时当地变电站跳闸。虽可通过提升变压器容量解决电力问题,但定制化热管理系统又大幅增加了部署与管理成本。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对比谷歌TPU的成功,更能凸显DOJO的短板。谷歌TPU以单个芯片为最小模块,4个板卡组成模组,稳定性与扩展性兼具,最终成为谷歌大模型训练的主力。而DOJO的“大跃进式”设计,让其在过去几年里沦为“资金无底洞”,持续消耗特斯拉资源,却未能兑现算力承诺。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DOJO的落幕,本质是特斯拉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近几个季度,特斯拉营收波动加剧,净利润曾出现严重下滑,而FSD芯片、Cortex训练集群、机器人等项目均需大量资金投入。在DOJO无法贡献核心算力的前提下,马斯克不得不“快刀斩乱麻”——2025年8月初,DOJO负责人带领20余名工程师离职创业,成为项目终止的直接导火索,马斯克顺势战略性放弃DOJO,避免双轨推进造成的资源浪费。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不过,DOJO并非毫无价值,其技术积累已“转嫁”至新一代芯片AI5。作为特斯拉车端FSD推理芯片的升级款,AI5的架构既延续了DOJO的设计思路,又融合了GPU的灵活性。

在存储与能效上,AI5也颇具亮点:张量加速器配备2MBSRAM,共享64MBEDRAM高带宽内存(带宽达2TB/s),支持24GB全局DRAM,延续了DOJO“近存计算”的理念;同时引入稀疏计算优化与混合精度策略,可动态降低推理功耗。

尽管马斯克称“AI5/6可通过级联实现训练功能”,但本质上AI5仍是车端推理芯片——其设计导向是低精度性能、低功耗与低成本,与训练所需的高精度浮点运算、大内存支持相去甚远,更像是马斯克为DOJO落幕找的“台阶”。

星舰传捷报,DOJO却凉了!马斯克的算力野心,为何败给英伟达?

对特斯拉车主而言,AI5的意义更为实际:其算力达2000-2500TOPS,是HW4.0的3-5倍,不仅能提升FSD体验,还可运行本地化大模型,可玩性大幅提升。

而DOJO的技术遗产,或许会在AI6上进一步释放——不排除特斯拉为AI6开发训练版与推理版两个版本,实现“资源整合式突破”。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