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8日 14:47 1 admin

来源:【北京大学】

8月25日

2025年“科学探索奖”

获奖名单揭晓

共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其中,4位北大教师、5位北大校友获奖

刘雄军 物理学院

获奖领域 数学物理学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成果简介:长期致力于冷原子量子模拟和凝聚态理论研究。率先提出冷原子的自旋霍尔效应模型;与合作者首次人工合成超冷原子的二维狄拉克型和三维外尔型自旋轨道耦合,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态和外尔半金属的基础模型,显著推进人工规范场量子模拟的发展;发现准周期量子临界态的普适机制和理论证明多体临界相的存在;证明时间反演对称拓扑超导中的马约拉纳模满足非阿贝尔统计,进而提出对称保护非阿贝尔统计的基本概念,建立起系统化理论。

杨四海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获奖领域 化学新材料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成果简介:长期从事多孔材料创制与材料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聚焦于发展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表征手段,如中子散射、衍射和同步辐射技术,在原位及工况条件下对多孔材料及催化材料的精细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直接观测,建立了对弱化学相互作用的新认知,为小分子吸附及惰性分子的活化转化及新材料研发奠定科学基础。

沈冰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获奖领域 天文和地学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成果简介:长期从事地球系统演化的研究,聚焦新元古代全球冰期和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突破了雪球地球冰期不完全冰封状态下气候稳定性的核心挑战,首创“冰雪大陆”动态模型,揭示海洋溶解有机碳库调控冰期气候的核心作用;精细刻画了冰消期环境变化,首次构建了极端气候驱动真核生物辐射演化的完整因果链;提出“埃迪卡拉纪大冰期”模式,为地球内外圈层协同驱动长周期气候提供了直接证据。

庞全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获奖领域 能源环境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成果简介:在金属-硫基二次电池领域做出贡献,发展了电解质调控硫反应新方法。围绕金属-硫基二次电池的本征动力学难题,提出了电解质设计调控硫反应的核心理念,发现了表面液相介导的准固相硫反应机制,提出全固相硫反应的电化学介导新策略,创制了熔融盐铝硫电池新体系,拓展了硫反应动力学的认知边界。

北大校友获奖

李听昕

获奖领域 数学物理学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1级博士校友。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16年至2021年先后在美国莱斯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近年来在低维量子材料演生量子物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首次观测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确凿实验证据等。

黄飞

获奖领域 化学新材料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96级本科校友。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光伏材料及器件等,特别在新型n型导电高分子、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界面材料、高效聚合物光伏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做了系列创新工作。

黄小强

获奖领域 化学新材料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北京大学药学院2009级本硕连读校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首席,入选多个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2009—2015年,在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硕连读;2019年于德国马尔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Zhao Huimin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职南京大学,在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的交叉领域,创制了特色的光酶/电酶催化体系,实现一系列手性分子的不对称合成,突破了天然酶催化的边界。

徐通达

获奖领域 生命科学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本科校友。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植物激素生长素信号转导与植物细胞命运调控的研究,首次发现了生长素在细胞膜上的新型受体体系,系统揭示其在秒级别信号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推动植物包括作物改良提供新突破口。

黄昕

获奖领域 天文和地学

科技创新年 | 9位北大人获奖!祝贺他们!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博士校友。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发展气象-排放-化学耦合的模拟技术,提出了空气污染-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及全球典型气候区极端野火天气的反馈增强新机制,深化了对大气理化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的科学认识。多项研究成果被列为热点和高被引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成果巡礼、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等。

“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它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

“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每年选出不超过50名、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

2025年“科学探索奖”设置10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

自“科学探索奖”创立以来

北大多位教师、校友

凭借其在各自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奖

这既是北大人日新精神的光辉见证

也映照出一代代学人在求真道路上的不断求索

祝愿每一位获奖者

守正创新、笃行不怠

在学术的辽阔天地中超越自我

在未来的探索之旅中绘就新篇章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科学探索奖

排版 |史童月

制图&责编 | 曹梦瑶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