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新文科专家说①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吴飞:善用AI,做更好的研究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8日 12:18 1 admin

潮新闻 记者 周林怡 金春华 潘璐 实习生 曾思丹

【编者按】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等新文科专业。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近5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尤其在今年,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迭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科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文科教育如何进行价值重塑?我们跟专家学者谈了谈。 新文科专家说①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吴飞:善用AI,做更好的研究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跨媒体计算等。现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执行主任。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人工智能引论》和《走进人工智能》等。2021年,吴飞团队和浙大文学院张涌泉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敦煌残片缀合算法和工具平台,在“AI+文献学”和“AI+考古学”等领域具有开创意义。

记者:当前,生成式AI井喷式发展,数字经济与社会智能化转型加速。您的团队最近几年也跟浙大文科团队开展了多种合作。在您看来,当下的新文科建设有哪些新变化、新挑战?

吴飞:在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变革也在发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正在解构传统文科研究路径:它将人类近乎全量语料以概率形式压缩,人工智能成为研究者的工具,参与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计算结果、解释机理等步骤,开展探索式科研,重塑了问题解决的范式。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跨越时空的具体问题或任务,人工智能可从浩瀚语料中挖掘科学知识碎片之间的时空关联,将其呈现在研究者面前,让其不断增强判断力,突破个体认知的局限性,高效参与到“源于无”的创新中。

对此,高校必须主动谋变。工业时代的教育理念已无法应对AI冲击,一定要将人工智能这个工具用起来。

目前,浙江大学打造了全校分层分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推出了“AI+X”微专业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批老师已经主动使用人工智能。比如,我们团队与浙大文学院展开跨学科合作,研发了敦煌残片缀合算法和工具平台,用AI去完成繁琐的残片缀合工作;浙大外国语学院有一套生成式AI辅助的“慧学外语”智能学习平台,具备测评英语学习者能力、协助英语教学者开展生成式AI教学以及数字人微课制作等核心功能。

新文科专家说①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吴飞:善用AI,做更好的研究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受访者供图

记者:也有人担心,当越来越多的“AI+文科”专业、课程诞生,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否会被消解?

吴飞:2024年度诺贝尔奖获奖结果的公布,将AI技术促进基础科学研究推上风口,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由计算机科学撬动其他领域基础科学研究进程的研究范式。这告诉我们,文科的问题,可以利用AI这种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让文科的认知边界不断被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内核被动摇了,只是研究的范畴和方法发生了改变。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他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单元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因此,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重要且必要的。尤其本科阶段,是认知观塑造的过程,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到解释世界的本领,即通过文科学会提问,学到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前沿的工具,具备拓展认知疆域的能力。

记者:AI现在能写论文、做纪录片,但频频出现的“AI幻觉”也引发各界担忧。未来的文科研究者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建立“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吴飞: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智能机器成为知识生产的辅助者,对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

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明确与大模型共存的准则:AI只是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要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杜绝“翻经书式”的被动检索;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毕竟大语言模型有数据边界,无法生成未训练信息,会“一本正经说谎话”,要做好核查工作;还要学会创造增量,即在AI输出基础上叠加批判性思考,大语言模型只是起点。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命题,浙江大学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内涵、培养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

我们希望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系统化的知识是基石,构建式的能力是支撑,创造性的价值是引领,而人本伦理则是贯穿始终的准则。

(深度报道请看《潮声丨AI时代,新文科点亮新赛道》)

新文科专家说①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吴飞:善用AI,做更好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