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拼多多业绩持续减速?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28日 05:33 1 admin

8月25日,拼多多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该季度实现营收约1040亿元,同比增速放缓至7%;净利润为307.5亿元,同比下降4%,已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正在进行的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表示,相较于短期增长,拼多多更关注对生态带来长期回报的投入。“这也是我们甘于牺牲利润,坚持长期反哺生态的原因。”


如何看待拼多多业绩持续减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财富Plus网友:柏文喜

拼多多减速:一场主动选择的成人礼
——兼论“千亿反哺”能否再造周期

8月25日,拼多多交出了一份“难看”的二季报:营收同比增长7%,净利润下滑4%,连续两个季度利润负增长。资本市场用“增速放缓”四个字概括,但管理层却在电话会上反复强调“甘愿牺牲短期利润”。看似矛盾的两种叙事,其实指向同一个事实:拼多多正在经历一场主动选择的减速,一场从“野蛮生长”到“生态深耕”的成人礼。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 拼多多为什么必须慢下来?
2. “千亿扶持”到底在补什么?
3. 减速之后,拼多多靠什么再加速?

一、从“流量红利”到“存量博弈”:减速的必然性

过去五年,拼多多用“低价+社交裂变”击穿了中国电商的最后一层天花板,年活跃买家冲到9亿,渗透率逼近90%。但任何商业模式一旦触及人口天花板,就必须从“增量扩张”切换到“存量深耕”。

更严峻的是,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以“货找人”的新逻辑杀进电商腹地,用户时长被短视频和直播切割得七零八落。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抖音电商GMV同比增速仍保持在40%以上,而传统货架电商普遍跌至个位数。此消彼长之间,拼多多如果继续高举高打,烧的每一分钱都会边际效用递减。

因此,7%的增速既不是经营失误,也不是需求塌方,而是“用户红利见顶”与“流量多极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拼多多管理层对此心知肚明,赵佳臻那句“更关注长期生态回报”并非公关话术,而是商业规律下的理性选择。

二、“千亿扶持”补的不是窟窿,而是短板

拼多多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没用户”,而是“没好货”。

过去,平台依靠产业带白牌商家把价格打穿地板,完成了原始积累;如今,消费升级与监管趋严同时进行,白牌商品在品质、合规、品牌心智上的短板被无限放大。

“千亿扶持”计划的本质,是用平台利润补贴商家完成三件事:

1. 供应链升级:通过“降佣金+返推广费”把省下来的成本逼向工厂端,推动C2M柔性产线改造。
2. 品牌孵化:在百亿补贴频道里为“新国货”提供确定性流量,降低冷启动成本。
3. 合规兜底:对农产品、美妆、母婴等高风险类目追加质检投入,用平台背书换取消费者信任。

这三件事短期看不见GMV回报,却是拼多多从“便宜”走向“便宜又靠谱”的必经之路。

一个可参考的样本是“百亿农研”。2023年拼多多把100亿利润砸进农业科研,两年后在云南鲜花、山东樱桃等核心产区实现“48小时从枝头到餐桌”,损耗率从20%降到5%。农产品客单价从30元涨到60元,复购率提升18个百分点。

“千亿扶持”能否复制农研的成功,关键看平台能否把补贴变成标准:把一次性让利变成可持续的供应链效率提升,把流量采买变成品牌心智沉淀。这是比“烧钱换增长”难十倍的事,但一旦跑通,拼多多将拥有一条对手无法复制的护城河。

三、Temu出海:一场必须打赢的“关税攻防战”

如果说国内业务是“慢下来修内功”,海外业务则是“不得不打的硬仗”。

Temu过去两年横扫欧美,靠的是“小额豁免”政策下的0关税红利。今年5月,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平均税率陡升至90%,物流成本瞬间翻倍。

拼多多的应对是“半托管”模式:把库存前置到美国本地仓,用空间换时间,用成本换合规。财报显示,Temu二季度履约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17%涨到24%,但用户留存率却提升了6个百分点。这说明部分消费者愿意为确定性时效买单,平台也得以把SKU从低价白牌扩展到家居、宠物等中高客单品类。

更关键的是,Temu正在把国内“千亿扶持”的方法论复制到海外:
- 在美国得州、加州建集散中心,用补贴换本地物流商配合“最后一公里”;
- 与广东、浙江的ODM工厂签订三年长约,锁定产能同时分摊关税风险;
- 在欧盟推动“本地前置仓+环保包装”组合,提前应对碳关税。

这些动作短期内会拖累利润,但能把“低价心智”升级为“低价且可靠”,避免Temu沦为下一个Wish。

四、竞争格局:不是三国杀,而是持久战

很多人把今天的电商战场简化为“阿里、京东、拼多多”的三国杀,却忽略了两个变量:

1. 政策天平: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更倾向品牌商品,客观上利好京东、天猫;拼多多必须用“平台补贴+厂商让利”对冲,相当于自己承担了政策缺口。
2. 本地生活跨界:淘宝、京东、美团在外卖、到店、即时零售打得头破血流,表面看是业务扩张,本质是用高频场景拉回被抖音夺走的用户时长。

对拼多多而言,最危险的对手不是京东,而是抖音;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流量,而是用户时长。因此,拼多多在守住“日常购物”基本盘的同时,必须把“农产品”“产业带工厂货”这两个高频刚需场景做深做重,用差异化供给对抗内容平台的“无边界扩张”。

五、未来展望:慢就是快,退就是进

回到开篇的三个问题:

1. 拼多多为什么慢下来?因为人口红利见顶、流量多极化、低价内卷失效,慢是客观规律。
2. “千亿扶持”在补什么?补供应链、品牌、合规三大短板,把“便宜”升级为“便宜又靠谱”。
3. 靠什么再加速?靠生态效率提升带来的复购率、客单价双升,靠Temu本地化对冲关税风险。

资本市场习惯用“增速”评判成长型企业,却常常忽略“质量”才是周期的终极答案。拼多多过去用五年时间证明了“低价可以颠覆格局”,未来五年需要证明“低价也能长出品牌与品质”。这是一场更难的战争,但也是拼多多真正长大成人必须交的答卷。

减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增长的起点。只要“千亿扶持”能把补贴变成标准,把流量变成信任,拼多多仍然有机会在存量市场中再造一个增量周期。毕竟,中国零售40万亿大盘子里,容得下阿里、京东,也容得下一个更懂产业带、更懂农业、更懂性价比的拼多多。


财富Plus网友:雅惠

从前两三年开始,国内消费市场似乎情况不太良好,这一点体现在了几个大型电商平台身上。要我说,拼多多增速放缓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可能都习惯了看拼多多增速再创新高了,都忘了消费大盘子其实已经基本固定,但是抖音和快手甚至小红书这样的新型电商越来越多,都想分食消费蛋糕。现如今淘宝、京东和美团为什么打起了外卖大战,还不是因为自己基本盘被抖音抢走了一大块,需要咬着牙烧钱开拓新业务嘛


财富Plus网友:王磊Sans Wang

拼多多的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主要在于用户红利消退、主动战略转型(反哺生态)、外部竞争与政策压力叠加的结果。
后续,拼多多其能否突破瓶颈,取决于“千亿扶持”能否构建可持续生态,以及Temu本地化能否对冲关税风险。
无论如何,拼多多的未来仍然看好和乐观,中国市场更需要除阿里京东以外的平台的崛起,更有助于市场良性发展。
1.增长放缓的核心——用户增长见顶
根据公开报道,拼多多国内活跃用户超9亿,渗透率近90%,增量空间枯竭,依赖复购率与客单价提升。
2.战略“补贴扶持”和持续投入
推出“千亿扶持”计划,通过降佣金、返推广费(累计超百亿)反哺商家,短期利润被主动牺牲以换生态长期健康。
3.市场竞争加剧与政策性倾向补贴
其他平台,比如京东、阿里等模仿低价策略,抖音电商分流用户,挤压市场份额。
国家补贴政策(如“以旧换新”)更倾向品牌商品,拼多多以白牌商家为主,需自掏腰包维持低价,营销费用激增43%。
4.海外业务不确定性导致的起伏
Temu因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关税豁免(税率升至90%),物流成本骤增,被迫转向高成本半托管模式,拖累收入

总的来说,拼多多未来仍然保持乐观,我们更期望拼多多不断创新,能够持续增长和发展。


财富Plus网友:仇晓东

新零售模式已经有点做过头,利润很难保障




《如何看待拼多多业绩持续减速?》 搜索下载“财富Plus”,最快看到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