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关乎数万亿投资,AI版“四万亿刺激”计划来了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27日 23:33 1 admin

这很可能是一份数十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AI大规模应用的里程碑时刻,也是大国博弈的决定性时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中国作为关键变量,正以其独特优势改变着全球AI版图。

就像此前在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一样,在人工智能赛道竞争中,中国也希望保持领先地位,既可以在消费端激发出有效需求,比如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带动经济真正进入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又可以在产业端倒逼核心技术创新,比如GPU、HBM存储芯片、Chiplet等先进封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等,走出一条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之路。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数万亿级市场的争夺战,更是一场国家层面的竞速赛。

今年年初,以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制造业优势叠加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也让全球无处可去的热钱有了新的去处。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一场围绕人工智能入口的争夺战和用户普及的“烧钱大战”正在上演。不过,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围绕消费端的“烧钱大战”不同,AI时代的竞争将更多聚焦制造业、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产业端智能化改造,也就是智能体应用。

这意味着更长的投资周期、更高的技术门槛,但也意味着一旦成功,所构建的壁垒将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应用端的普及推广反过来将会推动AI算力芯片、HBM存储芯片等自主可控进程,并带动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

去年以来,市场一直都在等待像2008年4万亿一样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现在看,这份《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带动的AI大规模投资和应用,对中国产业和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或将远超数个“四万亿”。

这方面,美国在AI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已经为中国打了个样。

据锦缎研究院的数据分析,AI Capex(资本开支)已经成了美国经济驱动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2024 年第三季度,AI 资本支出占美国实际GDP增长的16%-20%,掩盖了美国其他经济板块疲软的情况。

2025年,AI 相关资本支出将占S&P500 总资本支出的21%,对 GDP 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消费者支出的总和。

不仅仅是芯片,核电,甚至液冷,连接器,变压器,股价都在这场新铁路建设投资中疯狂飙升。

1

新一轮AI革命的奇点时刻,始于2022年年底的ChatGPT。

在ChatGPT发布之初及随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占据了明显的领先地位。OpenAI、Google、Anthropic等科技公司持续迭代领先模型,在基础创新、算力设施、顶尖人才和资本投入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虽起步稍晚,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及初创公司反应迅速,投入巨大资源进行追赶。

从2024年至2025年初,中美大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正在快速收窄。

一个日益常态化的现象是,任何一代顶级模型在国际测评榜上“独占鳌头”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三个月,中美多家模型呈现你追我赶、交替领先的局面。

根据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年结束后,中美顶级AI模型的能力差距已由前一年的20%缩小至0.3%。中美差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

关乎数万亿投资,AI版“四万亿刺激”计划来了

尤其是随着DeepSeek、QwQ-32B、Manus等AI大模型陆续涌现,国产大模型进入集中爆发期。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数量位居首位。

显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正式发布,进一步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该文件明确将开源生态建设作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开放和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当前,全球AI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在模型开发、数据资源及场景应用领域持续领跑。在政策红利叠加产业资本加速涌入的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投资窗口期。

2

从全球格局看,人工智能赛道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国与美国之间。

据锦缎研究院的数据,从近五年两国科技巨头投资数据看,美国在人工智能赛道的投入非常大,中国落后较多。

关乎数万亿投资,AI版“四万亿刺激”计划来了

过去5年,Meta、微软、亚马逊、谷歌等4家美国科技巨头的AI资本开支之和达到了5.36万亿元人民币,

Meta计划在2025年投资660亿到720亿美元,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和超算集群建设;

谷歌拟投资超750亿美元,强化谷歌内部及其云计算客户的基础设施建设;

微软计划投资800亿美元,重点布局云计算和AI服务;

亚马逊更是计划投入1000亿美元,专注于云服务、AI芯片自研和全球数据中心网络。

OpenAI虽规模相对较小,但也计划未来投入数万亿美元与甲骨文等合作建设算力基础设施。马斯克则通过xAI及新公司“巨硬”(Macrohard)高调加入战局。

关乎数万亿投资,AI版“四万亿刺激”计划来了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企业的投入规模明显较小,7大互联网头部公司——腾讯,阿里,百度,京东,快手,美团,网易的资本开支合计仅为6300亿元人民币。

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础设施。

腾讯2024年四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暴增至390亿元,并计划2025年以“收入低两位数百分比”的力度加码,重点扩展AI算力及推动医疗AI、游戏AI等多场景落地。

字节跳动预计2025年AI资本开支达到1600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AI算力扩容、数据中心建设、生成式AI及内容推荐算法优化。

在算力建设与数据应用等方面,中国也面临挑战。比如,目前美国掌握着全球大约69%的AI算力,而中国只有约15%。

要知道,在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中,中国一直都在算力和数据层面占据优势的。

美国在AI赛道的狂飙对中国而言既是一种压力,也是警示。

3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不难发现,未来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布局,有两块关键拼图:

一个是应用端,一个是支撑端。

在应用端层面,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智能化新产品新场景竞相涌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渐成趋势。另一方面,各类智能体已在生产生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趋势在消费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意见》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这一篇章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比如,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和商用车等场景的应用;

再比如,在被视为继手机和PC之后最具市场潜力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赛道,AI+AR眼镜被视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入口。

而能够理解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任务,动态调整策略,实现闭环操作的智能体,让AI从工具转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催生了“智能助理作为新服务入口”的新趋势,广泛参与客服、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

例如,在WAIC上,腾讯发布混元3D世界模型、具身智能平台Tairos及智能体开发平台;中科金财已开发出多类行业智能体,涵盖信贷、投研、客服等场景;洲明科技则依托自研的洲明Agent平台,整合多家大模型能力,展现出技术整合与落地应用的优势。

这意味着,智能体Agent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能直接承接任务。不仅如此,智能体也出现摩尔定律,其任务处理复杂度每七个月实现翻番。

此外,作为人工智能最重要承载主体的具身智能,也将迎来革命性变化。具身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7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迄今最大单笔近亿元订单,由深圳优必选拿下。紧接着,上海智元机器人和杭州宇树科技联手中标1.2亿元大订单。近期智元机器人又宣布其近百台远征A2-W型号机器人将“上岗”富临精工工厂。

4

在支撑端层面,《意见》明确提出,要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双重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八大支撑体系。

这其中,最关键的无疑是GPU(图形处理器)、HBM存储芯片等高端AI芯片、AI基础软件生态等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都已在布局。

在AI芯片领域,国产AI芯片领域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越来越多的“国设”“国造”GPU开启批量交付。

比如,最新发布的DeepSeek-V3.1使用了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的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预示着未来基于DeepSeek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有望更多应用国产AI芯片。

阶跃星辰在发布Step 3的同时,宣布联合近十家芯片及基础设施厂商,发起模芯生态创新联盟,其中,燧原科技的芯片已初步实现在Step 3上的运行。

在算力基建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

此外,算力中心不只是卷算力,能源优化成为下一代算力中心的关键。

国际能源署《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达415太瓦时,占全球总量的1.5%,且在过去五年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预计2030年数据中心耗电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于2021年投资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微软更与该公司签订售电协议,计划2028年采购至少50兆瓦的聚变电力。2025年2月,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估值达54亿美元,创下聚变行业的融资纪录。

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并获得巨额战略融资,注册资本增至150亿元,未来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特别提出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

应用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结合“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

按照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的解释,“此举将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

一个全民AI的时代已经到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