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1
2024年中国百日咳疫情中免疫效力减弱、非疫苗型ptxP3菌株及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的流行:一项多中心横断面描述性研究

背景
2024年春夏季节,中国突发大规模百日咳疫情,当年百日咳发病率(34.03/10万)较2023年(2.71/10万)高出12倍以上。本研究旨在评估此次百日咳疫情的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探究2024年百日咳暴发的原因。
方法
在2024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从上海、安徽、海南、福建和内蒙古的5家哨点医院招募了经PCR确诊的百日咳病例。收集了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住院病例的临床数据和疫苗接种史。在当地疫情高峰期,从部分百日咳病例及其家庭接触者中采集鼻咽拭子样本,用于百日咳鲍特菌培养。对所有394株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以评估其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描述分离株的抗原性、致病性和系统发育特征。
结果
在5家哨点医院中,经PCR确诊共计14,874例百日咳病例,发病高峰期为4月至7月。婴儿占病例的9.6%,4-10岁儿童占病例的74.3%。在7,238例(48.7%)有疫苗接种记录的病例中,6,563例(90.7%)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突破性百日咳病例主要出现在7月龄及以上有全程疫苗接种的儿童中。在828例(5.6%)因百日咳住院的病例中,71.7%(594/828)出现并发症(肺炎占69.7%,577/828),5.7%(47/828)转入重症监护室,0.24%(2/828)死亡。64%(403/630)的家庭中,患者与至少一名家庭成员的百日咳鲍特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共从1,921份鼻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出394株百日咳鲍特菌。99.7%(393/394)的分离株对阿奇霉素表现出高水平耐药性(最小抑菌浓度范围,16-256μg/ml),而48.0%(189/394)的分离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最小抑菌浓度范围,μg/ml)。所有分离株均对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所有分离株均属于ST-2型,其中99.5%(392/394)为MT28-上海克隆株,携带ptxP3 AgST4、23S rRNA-13(具有红霉素耐药性)和prn150基因。23.4%(92/394)的分离株被预测缺失PRN。
解释
疫苗诱导的保护效力减弱以及携带非疫苗型ptxP3基因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MT28克隆株的流行是2024年中国百日咳大规模暴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强调,亟须修订国家百日咳疫苗接种策略及传统一线抗生素治疗方案。针对4-6岁儿童开展加强免疫接种对于控制百日咳疫情至关重要。
2
量化21世纪日本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趋势的影响:一项微观模拟研究

背景
近年来,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肥胖在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因素的趋势出现停滞甚至恶化,可能会减缓日本CVD负担的下降。本研究旨在量化2001年至2019年间日本CVD风险因素分布的全国性变化对CVD负担的影响。
方法
使用经过验证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模型IMPACTNCD-JPN开展了一项微观模拟研究,并进行了反事实分析。该模型基于七种CVD风险因素的生命历程数据,对2001年至2019年间30-99岁的日本人群进行模拟,并估算了个体的CVD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经济指标。基线情景反映了观察到的趋势;反事实情景则假设保持2001年的水平持续不变。主要结局是全国CVD发病率(卒中和冠心病)。
结果
2001年至2019年间,收缩压和吸烟率显著下降(男性/女性分别下降了6.8/7.2mmHg和18.4/6.8%),而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身体活动(PA)和水果/蔬菜(FV)摄入量则呈现较小变化或不良趋势。在基线情景和反事实情景下,IMPACTNCD-JPN模型估算了CVD发病率,并量化了两种情景之间的差异。自2001年至2019年间,CVD风险因素的变化累计预防或推迟了84万例(95%不确定性区间:54万-130万)全国CVD病例。各风险因素的贡献分别为:收缩压54万例;吸烟28万例;LDL-c为2.7万例;HbA1c为7,900例;BMI为-1.5万例;PA为-1.6万例;FV摄入量为-1.1万例。
解释
2001年至2019年间,收缩压降低和吸烟率下降是日本CVD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LDL-c和HbA1c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益处,但BMI升高、PA不足和FV摄入量低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益处。
3
缺血性卒中的时间趋势及女性性别作为心房颤动的风险修饰因素:来自全国性队列研究中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亚洲患者的发现

背景
过往针对西方人群的研究报告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患者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亚洲人群中,不同性别的心房颤动相关IS发病率的时间趋势的全国性数据较为有限。
方法
这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5年至2016年间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系统中确诊的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排除了患有瓣膜性心脏病,和既往有IS病史或抗凝治疗史的患者。采用Fine和Gray竞争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每100人年的IS发病率和风险比(hazard ratio,HR)。
结果
在排除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后,共纳入290,081名女性(平均年龄64.4岁,标准差16.3)和338,100名男性(平均年龄60.1岁,标准差14.9)。平均随访时间为5.7年(标准差4.1)。在基线时,女性的CHA2DS2-VA评分高于男性(2.0 vs. 1.6,P)。两个性别中的IS发生率均随时间下降(趋势P值)。2005-2006年,女性的IS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55 vs. 1.40;HRunadj=1.12,95%置信区间: 1.06-1.19);然而,在2015-2016年,这一差异不再显著(1.20 vs. 1.17;HRunadj=1.03,95%置信区间: 0.99-1.08)。相对风险的降低主要源于CHA2DS2-VA评分为0-1分的亚组。无论是否进行调整,CHA2DS2-VA评分≥3分的女性始终比男性的IS发病率高。
解释
IS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在日历年间隔中有所减小,主要体现在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中。女性高风险心房颤动患者的IS发生率持续偏高,这表明性别仍是一个重要的风险修饰因素。
4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且有胚系APOBEC3B基因缺失的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II期AUROR研究结果

背景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apoli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APOBEC)基因中常见的胚系基因缺失多态性会增加乳腺癌中体细胞突变的发生率,进而与更高的抗原负荷和免疫激活相关。这项II期研究旨在评估胚系APOBEC3B基因缺失多态性对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疗效影响。
方法
符合条件的患者需确诊为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且有胚系APOBEC3B纯合或杂合基因缺失。患者每3周静脉注射200mg帕博利珠单抗,最长治疗时间为2年。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已在ClinicalTrials.gov进行临床试验注册(NCT03989089)。
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N=44)均为女性,30%(12/40)的患者肿瘤PD-L1表达阳性,64%(28/44)的患者既往接受过≥2线转移性疾病治疗。总人群中客观缓解率(ORR)为20%(9/44;95%CI 9.8-35.3),在PD-L1阳性人群中为25%(3/12;95%CI 5.5-57.2)。本研究的疾病控制率(DCR)为52%(23/44;95%CI 36.7-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个月(95%CI 2.1-4.3),6个月PFS率为27%(12/44;95%CI 16.8-44.2)。中位总生存期(OS)为15.5个月(95%CI 13.0-26.5),12个月OS率为66%(29/44;95%CI 53.3-82.5)。30名(6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其中1名(2%)有3级不良事件。未发生因不良事件导致的死亡。
解释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在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且有胚系APOBEC3B基因缺失的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5
未经筛选的韩国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胚系BRCA1/2基因致病性变异的患病率:一项全国性前瞻性研究(KCSG BR19-10)

背景
建议对所有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胚系(g)BRCA1/2状态评估,以识别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治疗的候选者。然而由于检测资源有限,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总能实现。本研究旨在调查未经筛选的韩国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gBRCA1/2致病性变异(PV)携带者的横断面患病率。
方法
确诊为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且正在接受姑息性系统治疗的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前瞻性采集每位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通过NGeneBio BRCAaccuTest进行下一代测序评估gBRCA1/2状态。
结果
在2019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共纳入586名患者,并对570名患者进行了gBRCA1/2 PV的患病率分析。入组时的中位年龄为54岁(四分位间距48-61),其中567例为女性。在570例接受gBRCA1/2分析的患者中,481例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89例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在未经筛选的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gBRCA1/2 PV携带者的总体患病率为7.4%(42/570,95%CI 5.4%-9.8%)[gBRCA1,1.8%(95%CI 0.8%-3.2%),10/570;gBRCA2,5.6%(95%CI 5.6%-7.8%),32/570]。在遗传性乳腺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BOC)风险较低的韩国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携带gBRCA1/2 PV的总体患病率为5.7% [19/332,95%CI 3.5%-8.8%;TNBC为10.5%(95%CI 1.3%-33.1%),2/19;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为5.4%(95%CI 3.2%-8.6%),17/313]。
解释
本研究评估了在未经筛选的韩国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gBRCA1/2 PV携带者被低估的程度,尤其是在无HBOC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应采取积极的筛查策略对未经筛选的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以避免遗漏可接受PARP抑制剂系统治疗的潜在候选者。END
题图Attribution:MEDICIMAGE / SCIENCE PHOTO LIBRARY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关注柳叶刀服务号,探索更多科研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