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
2025-08-27 0
最近,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股票市场热闹非凡,三个主要指数一开盘就涨,拿下新纪录。
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Oracle(甲骨文)公司的股价,盘初大涨超3%,一路高开。
作为Oracle公司创始人之一,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超40%的持股比例与公司深度绑定。
埃里森兜里的钱也跟着水涨船高,身家2420亿美元,超过贝佐斯,直逼马斯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净资产排行者。
在商业理性方面,比起马斯克公开表态释放出对中国真诚认可的态度,埃里森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之前放过一句狠话:让中国人进入管理层是我永不允许的事情。
Oracle公司曾深耕中国市场30年,却处心积虑防备中国人,不过现如今已经撤出了中国市场。
这个公司与中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986年,埃里森拉着两个合伙人创办的科技巨头公司——Oracle,成功敲钟上市,其业务订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甚至“滚”到了海外。
当中国还处在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的时代时,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数据库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了。
正是如此,埃里森也看到了中国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
3年后进军到中国,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
为了更好地融合中国市场,取一个本土化的名字非常重要。
当时大多数的外资企业基本上用音译的方式注册公司名称,而oracle公司另辟蹊径。
当时中国区的负责人注意到,oracle与“甲骨文”这个文字符号缘分不浅,几乎可以互译,且同样肩负记录时代信息的任务,于是“甲骨文”成为Oracle公司进入中国的注册入口。
这一名字难免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一承载文明密码的原始载体,应当属于本土企业为研究古史而生。不过,误解并不妨碍该公司在中国市场大展宏图。
2002年,深圳作为开放前沿的城市,吸引甲骨文设立了全亚洲第1家研发中心。
有了本土化的舞台后,甲骨文公司为大规模的客户定制需求,火速覆盖中国七成市场。
然而,甲骨文公司“只手遮天”后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窒息性的重压和强制性条款的束缚。
当时,国内银行的交易系统、通信的计费系统、新兴的互联网系统,无一不需要依赖甲骨文的技术。
甲骨文仗着无人可替代的位置,便对企业设置起了“霸王条款”。
2003年,运营商移动计划更新系统,于是把需求告诉甲骨文公司。
然后该公司给出的报价单,除了原本就需要支付的软件费以外,还强制要求往后的10年里要新增合同价格的20%服务费。
由于核心系统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移动公司被迫默默接受这个条款。
在吃哑巴亏这方面,运营商联通也有话说。
2006年,联通想给系统升个级,与非甲骨文公司指定服务团队协商此事。
结果这事儿传到甲骨文的耳朵后,该公司反手就甩出一张 4000 万的罚单,跟开天价菜单似的。
联通的负责人没办法,只好一次次横跨伤心太平洋往加利福尼亚州跑,可甲骨文油盐不进,完全没有给老客户卖点面子,还撂下狠话:要么交钱,要么停服。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谁让联通上亿用户的通信数据都攥在人家数据库里呢?最后也只能认栽交钱。
不光是外部企业觉得跟甲骨文打交道特憋屈,就连公司内部员工,也实实在在感受到甲骨文对中国市场是真不上心。
当时任北方区的总经理齐伟东曾对大家抱怨过:甲骨文对中国的服务简直爱搭不理。
甲骨文远程支持服务中心在新加坡,也就是以说英文的支持人员为主,而中国的普通用户根本难以理解。
令人意外的是,最不上心的地方却是甲骨文最赚的地方。据数据显示,一个项目的22%收入都来自服务费用。
但这样的服务不过是打个电话支招,或者给软件升级装卸。但凡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要求技术者上门服务时,一次费用为5000~8000元不等。
这样的收费模式,难怪甲骨文每年的服务收入都能占据营收1/3的江山。
可即便是如此,甲骨文的服务依旧跟不上,态度依旧蛮横,即便是客户告到了“中央”埃里森的耳边,依旧于事无补。
毕竟一个曾高呼永用不聘用中国人为管理层的人,又怎么会放下傲慢去为最底层的人考虑周全呢。
俗话说,人若有狂,必有天收,甲骨文最终还是迎来了该有的结局。
众所周知,甲骨文的数据库在机构单位的广泛应用,导致近乎全中国人的数据信息毫无遮掩地展示在外籍企业眼里,加上其架构复杂、补丁滞后等问题,也发生过数据泄露等事件。
外籍企业管理数据,一旦“钞能力”没到位,我们便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重重因素叠加让相关人员也很早就意识到,把数据安全放首位,拥有自主研发的数据库是必然的事情。
2011年,国家有关文件开始涉及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采购问题。
2016年,全面重视国产化产品,提出“国产替代”的口号。
尤其是涉及到线上数据的领域,逐步“去甲骨文化”,把数据安全这块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不让别人说了算。
同期,银行业在监管政策驱动下加速国产化替代,直接影响甲骨文在金融领域的市场份额,由当初的90%暴跌至不足5%,下降到新低度。
作为靠互联网发家的阿里巴巴,更是饱受甲骨文霸道又傲慢的“摧残”,决心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2009年起,淘宝的购物节就进入火热期,日活跃人数超过1亿,创当时的历史新高。
互联网渠道交易处在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局面,恰恰都在甲骨文的收费点上。
其收费模式是按小型机的CPU数量、并发进程数、用户访问量等多项条件来制定收费标准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自己的数据库之前,淘宝市场越热闹,马云越担忧,因为每一分钟都是金钱在燃烧。
中国这样特有的大市场,逼迫阿里不得不进行自主研发。
马云花了10亿给王坚研究阿里云系统,2013年首次承担天猫双11的流量,处理53.5亿移动端交易,完全具有处理高并发的能力。
2019年10月,国产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通过TPC-C测试,成为全球数据库领域的分水岭事件。
其性能碾压甲骨文,虽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替代它,但也足以让它有危机感。
有OceanBase的成功案例后,国产企业或投入到自主研发的浪潮,或选择阿里的产品。
随着国产软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可以替代甲骨文部分业务的产品越来越多,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实际需求。
甲骨文在中国的优势逐步消退,其头上的光环也随之消失。
最终,甲骨文遣散在中近1000名员工,在重要城市留下几处联系窗口,把商业重心迁往经济水平如同30年前的中国的国家。
这片土地从不拒绝有实力、有能力、有诚意的企业,但是,数据安全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不可能永远让一个外企垄断。
这不只是我们一家这样如此,大洋彼岸的美国下手更早,更狠。
如今就连咱们中国的Tik Tok 都容不下了。
甲骨文的退场,不是其本身技术能力不行,在许多领域依旧仰仗其底层逻辑的支持,而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中国企业在垄断中自主创新,实现了数据库领域的“换道超车”,而甲骨文未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本土力量也不允许其再担任一家独大的角色。
可以说,甲骨文退出中国市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但反过来想想,中国企业擅长从1做到100,这是骄傲;而从0做到1的甲骨文,其知识产权的价值与意义,仍值得肯定。
-END-
参考资料:
1.博客园:甲骨文渠道混乱售后屡遭投诉
2.北京大学新闻网:陈振坤:用数学精神,搭建技术高塔
3.大军科技杂谈:终于滚出中国!美国巨头垄断中国30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作者:疏疏篱落
编辑:柳叶叨叨
相关文章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苹果公司为 9 月 10 日的特别活动精心打造了一款独特的可交互 Apple 标志,该标志在苹果官网(Apple.co...
2025-08-27 0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有趣工程”网站8月25日文章,原题:中国:光伏幕墙和淘汰电动汽车电池为世界首个零碳高楼提供动力中国于24日正式启用全球首个“超阶...
2025-08-27 0
每经编辑:张锦河8月26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海尔兄弟》续集创作发布会上揭晓《海尔兄弟》续集上线时间确定:2027年春节前后。他...
2025-08-27 0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天合光能(688599)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异质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为CN202311...
2025-08-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