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27日 01:46 1 admin

盛夏的榆林,天地清旷、气爽风柔。

8月11日至16日,20余位来自全省的两院院士、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和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代表受邀来到这里休假。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榆林镇北台

九曲黄河的奔腾,彰显着省委省政府礼遇人才的深厚情怀;万里长城的雄魄,见证着三秦英才砥砺奋进的使命担当。院士专家们暂别繁忙的科研工作,在这片交织着古老文明与现代脉动的土地上,开启一段思想碰撞与精神滋养的独特旅程。

一份专属三秦英才的崇高礼遇

在红碱淖潋滟的湖畔追寻遗鸥的身影,在尔林兔草原无垠的碧色中信步而行,在红石峡林木青翠间欣赏书法石刻,在波浪谷瑰丽的丹霞地貌中感叹大自然的伟力……院士专家们享受着城市中难得的旷达与静谧。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神木红碱淖

“特别感谢省委组织部和榆林市委组织部对我们细致入微、周到贴心的服务。”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卓因工作原因于报到翌日凌晨2:00才赶到榆林,虽面带倦容,但舒心之情溢于言表。

邀请专家休假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专家人才关心关爱的重要制度安排。期间,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芳看望慰问了休假院士专家,希望院士专家们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赢得主动,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省区域竞争优势,着力打造西部示范上取得新突破。

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程前往院士专家入住酒店,看望慰问前来休假的院士专家,希望各位专家在榆期间能舒缓身心、积蓄力量,为榆林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浓浓情意、殷殷关怀,让院士专家们倍感温暖和振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弘,是受邀参加本次休假活动最年轻的专家,年仅35岁的他已在新型半导体逻辑和功率器件研究领域取得了新成果。

“能够受邀参加这次休假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也让我有了跟院士面对面沟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周弘说,“我是赶上了好时代,没有国家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哪里有我今天的成绩?陕西虽然不算经济发达的省份,但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超出我的想象,所以我愿意来到陕西,并且诚挚邀请更多青年才俊来陕西这片致力于成就人才、赋能发展的热土创新创业。”

专业的讲解团队、科学的路线安排、全天候的医疗保障……这些都是陕西“尊才重才、服务人才”理念的极致化落地。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雷磊,是本次休假活动的随团保健医生。他的随身医疗箱堪称“移动的急诊室”,除了常规药品,还特意准备了应对心脑血管突发状况的急救药品和设备,以专业预判为突发情况做足万全准备。

一次历史与根脉深处的精神滋养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伴随着《黄河船夫曲》高亢的音乐,对应着黄河5464公里总长的5464块机械模块如浪涛般翻动,动态演示了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

8月12日,院士专家来到了位于佳县东方红文化产业园内的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参观了《大河汤汤睇四方》《文明曙光耀九州》《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黄河安澜海晏清》等展厅,还通过4D动感平台“沉浸式”体验了黄河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程。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院士专家走进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院士专家表示,短短半个小时的体验,却完成了从地理到历史、从感官到心灵的深度穿越,让人在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中,深化了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敬畏。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谭前学,作为博物馆方面的专家,深有感触:“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在黄河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陕西在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陕西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公众普及与全球传播。

登临东方红阁,凭栏远眺,黄河在千沟万壑间奔流不息。河风猎猎,《东方红》的旋律仿佛仍在山峁间回荡。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学者、书法艺术家,也是专家团中最年长的一位。85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只见他在院士专家的簇拥下,俯身展卷,笔锋如裹挟泥沙般浑厚,腕底陡然奔涌出八个大字:“黄河不息、东方永红”。笔墨淋漓,宛如百河之宗亘古般苍老虬劲。

这八个字,仿佛不是书写在宣纸表面,而是以文化为骨血,铿然镌刻进在场的每个人的心中。

“榆林人民在半个世纪内,将自己的家乡由‘七笔勾’的不毛之地改造、建设成为‘七彩聚’的富庶之地。我深受震撼,也十分感动!”肖云儒先生说。他对“七彩”进行了解释:黄指黄河、红指红色文化、绿指生态、黑指能源、金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总量、银表示光伏等产业、彩字寓文化交汇。肖云儒先生表示,希望把榆林人民改天换地的努力和汗水凝结成为审美形态,一直流传下去。

黄土地的壮美,不仅书写于历史文化中,更镌刻在榆林人民的奋斗史诗中。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院士专家在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参观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内,黑白照片上少女们肩挑树苗、迎战风沙的身影,与窗外葱郁成林的绿洲形成鲜明对比。她们用青春与汗水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的事迹,让院士专家为之动容。

在科研一线奋斗29年的陈华,是陕西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她在参观完女子民兵治沙连后,深受感动。“我在参观中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她们在失败中探索,坚持不懈、敢于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我要像她们扎根沙漠一样,扎根企业科研一线,让技术在实践中焕发新生。”陈华说。

米脂县高西沟村的山峁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见证了高西沟人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地表破碎、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改造成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的奇迹。

“我从高西沟人‘不让一粒泥沙流入黄河’的豪言壮语中感受到一种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守信念、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令我深受触动和启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袁丽君有感而发。

一场高端智库与能源新都的战略对话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控制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生产数据如同新时代脉搏的跳动,操作人员专注着每一道工艺参数的微变化。

这里没有传统的煤尘与喧嚣,只有精密仪器低频的嗡鸣与数字化运行的宁静秩序。庞大的现代化装置静谧而精准地运转,厂房上空徐徐升腾起洁白如云的烟雾,轻盈划过蔚蓝天幕,留下榆林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印记。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点,探寻塞上未来之光——2025年陕西省院士专家休假活动侧记

专家团走进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榆林曾以丰饶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定义其经济命脉,却也一度陷入“能源依赖”与生态压力的发展困境。近年来,这座城市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实现突围,逐步从传统能源基地迈向绿色创新高地。

“我们建设运营的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在建煤炭化工项目,一期18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工程已于2023年投产,二期计划2027年完成……”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业务员向参观的院士专家介绍。

刚刚获得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王双明,长期从事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研究,他表示,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的这个项目目标是把煤里的油和气分离,这个项目的完成和落地对于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榆林在煤炭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肩负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我作为一个老煤炭人,一定继续尽一份心,尽一份力。”王双明说。

“聚焦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将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求,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为榆林培养更多的人才,助力榆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卫红说。

“我是从事先进材料研究的,我们团队三十多年来,从显示传感探测到能源、健康、医疗等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非常渴望能够和榆林有更多的互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维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次活动,能够融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唐程理,在陕煤集团工作二十余年。作为本土技术专家,通过这次休假参观活动,对榆林煤炭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我将立足岗位,传承工匠技艺和精神,为榆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唐程理说。

榆溪河静静地流淌,映照着这片古老土地焕发的新颜。院士专家们带着黄土地的厚重馈赠踏上归程。陕北高原的沟壑梁峁间,不仅记录着沙海的变迁、煤都的转型,更将见证三秦大地上这群探路者心中被点亮的星火——以智慧为炬,照亮未来!(文/ 王美景 图/ 程晓军 王美景 )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