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27日 01:26 1 admin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中国航空工业的路走得真是不容易,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一次决策失误就把整个行业拖后了好多年。

1985年,国家停掉了运-10项目,转头去跟美国麦道公司合作,本来想着借外力快速进步,结果呢,不仅没拿到核心技术,还白白扔进去大笔钱,后来的损失加起来得有上万亿。更可惜的是,这事儿直接打击了像马凤山这样的航空骨干,他一辈子扑在飞机设计上,到头来却带着遗憾走了。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马凤山1929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家里穷,父母靠卖糕点过日子。小时候赶上抗日战争,那种飞机轰炸的恐怖他亲身经历过,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要搞航空,帮国家建起自己的空中力量。

1947年,他考上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学得特别认真,1951年提前毕业,直接去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干活。那时候中国航空刚起步,他从基层干起,参与了初教-5和歼教-1的设计,这些飞机后来都成了空军训练的主力。他手把手教工人装配零件,检查每个铆钉,确保飞机安全。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1956年,国家派他去苏联学先进技术。那时候中苏关系还行,他学俄语,记笔记,苏联人不让带资料走,但他偷偷抄了不少发动机和结构数据。1960年关系闹僵,他带回的笔记帮了大忙,直接用在轰-6的研制上。

轰-6是仿苏联图-16的,团队卡壳的时候,他的资料解了围。1968年轰-6首飞成功,他升了副总工程师。这家伙不满足,继续想搞更大的事儿,1970年提出研制大型客机,国家批了,他就调到上海,领着708工程组干运-10。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运-10从1970年启动,到1980年首飞,花了十年工夫。马凤山当总设计师,带着团队从零开始,设计图纸、选材料、做试验。飞机用四台涡扇-8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能坐124到149人,航程最远8300公里。

1975年图纸定稿,1976年静力试验机出来,1978年总装第二架。1980年9月26日首飞,那以后飞了170多个小时,去了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甚至七次飞拉萨高原,证明性能靠谱。外媒都说,这把中国民航水平拉近了世界先进15年。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可好日子没多久,1985年项目就停了。原因挺多,一是资金紧,国家觉得继续投钱不划算,预算3000万被否了。二是技术上飞机超重,抗疲劳强度不够,运营成本高,市场订单少。

三是政策导向,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有人觉得自研太慢,不如引进国外现成技术。民航局也不支持,觉得运-10不经济。项目停后,团队解散,飞机闲置在厂里生锈。这误判的根儿在于没看清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急功近利想走捷径,结果丢了长远。

停运-10后,国家马上跟麦道签合同,1985年3月31日合作启动,在上海组装MD-82。麦道是美国公司,当时事故多,名声不好,但中国出场地和劳动力,他们提供零件和技术。合作产了35架MD-82和MD-90,可核心技术没学到手。

1997年麦道被波音收购,合作中断,中国前期投的钱全打了水漂。麦道高管后来在杂志上说,不打掉运-10,美国飞机就进不了中国市场。

这话听着刺耳,但事实就是,从那以后,中国航空公司大量买波音和空客飞机,每年支出巨资,累计损失上万亿不算夸张。因为没了自主大飞机,市场全让外资占了,产业链断层,技术人才流失,好多工程师转行去汽车厂啥的。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马凤山在这过程中没少努力,他多次写报告想救项目,1989年国家又找他商量重启,可他身体已经不行了。1990年4月24日,他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1岁。临走还惦记着运-10,那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他从轰-6到运-10,推动了中国航空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变,贡献大着呢。2019年,国家给他评“最美奋斗者”,上海还立了雕像,算是迟来的认可。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项目停后,中国航空工业转轨,经验没白费,但人才断层严重。2000年代,国家反思教训,2008年启动C919项目,由中国商飞负责。这次吸取了运-10的经验,按国际标准设计,单通道干线飞机,座位158到168,航程5500公里。

2015年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首飞,飞了北京、上海等地。2022年拿了型证,2023年商业首航,东航先用。现在C919订单超千架,产业链带动了上百家企业,技术自主率高多了。

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含恨去世

从运-10到C919,中间隔了40多年,教训深刻。误判不光是钱的事儿,更是战略眼光问题。那时候经济弱,决策求稳,可丢了自主,就得长期挨宰。上万亿损失不是空谈,是进口飞机、维修、配件堆出来的。

马凤山的遗憾,也提醒后人,科技自立不能靠别人,得一步步自己来。现在中国航空起来了,C919飞上天,运-10的种子总算开花了。但想想那些年走的弯路,就觉得不能忘本,得继续加油。

其实,这事儿接地气地说,就是别总想着抄近道,航空这种高科技,核心得攥在自己手里。马凤山那代人吃苦在前头,我们现在享福,得记住他们的付出。未来,中国大飞机肯定会更多,蓝天上飞的不再是全外资的影子。这段历史,有苦有甜,但最终是向好的方向走。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