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26日 21:24 2 admin

长江入海口,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世界最先进绿色智能耙吸挖泥船“浚广”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8月26日,由总部位于广州的中交广航局打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广”轮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在这艘土生土长的“国之重器”背后,不仅是137个分段、13467吨钢材、33.3万公里电缆的化零为整,更是将中国疏浚装备推向新高度的卓越标杆。

填补“中国方案”空白

“国际目前最大的耙吸船舱容是4.6万方,我国2016年投产的亚洲第一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为2.1万方。随着竞争加剧,要在全球疏浚市场掌握话语权,必须进一步升级扩容,研发综合性能更强大的新一代旗舰。”监造船长魏永鹏说道,从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号”开始,团队就在自主创新和“卡脖子”之间探索前行,到第四代“浚广”概念提出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彻底打破受制于人局面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基于“浚洋1”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国内各相关厂家综合考察,团队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内目前已经具备生产3万方舱容高端耙吸船零件设备的厂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聚链成势,把一块块“积木”拼装成为功能更强大独立体。背靠拥有70多年技术底蕴的疏浚央企,新一代建造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然而,当好开路先锋远比预想中复杂。“‘浚广’总长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排水量与‘福建号’航母相当,从设计优化到零件生产以及拼装,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不能出一点差错。”建造组长郭衍锋说,他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第一次”,建造组既是监督员又是教练员,带着设计、设备厂家、船厂“大兵团”作战。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经过2年筹备、3年设计建造,“浚广”顺利问世。该船以智能、绿色、高效为核心,实现疏浚作业效能提升、碳排放大幅降低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树立全球疏浚装备技术新标杆。其配备智能疏浚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大挖深120米、超远排距10公里的作业能力,45米挖深时可在90分钟内将泥舱填满,能高效完成港口航道疏浚、深远海管沟施工及吹填造地等复杂工程,填补国内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市场空白,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疏浚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毫米级“拼装”接力赛

透过“浚广”庞大身躯,内部构造犹如一只五脏俱全的钢铁巨兽。主机作为船舶的“心脏”,是整船动力系统的核心,单台重达220余吨,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主机吊装涉及结构强度、轴系对中、管路接驳等多维度技术要求,稍有偏差,犹如车头带车尾,不仅会影响尾轴安装,严重时会造成主机等一系列连锁损坏。”监造轮机长梁汝健介绍道,吊装前,团队应用数字化扫描与定位联动系统对每个分段进行“数字体检”,生成毫米级误差补偿方案。现场空气凝重,监造组屏息凝神,目光紧锁基座四角,高精度调节螺栓,就像活动扳手一样动态调整对接平整度,每一次精准的抬升与平移,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最终,经过2小时的精密操作,主机最终以毫米级误差平稳落座于船体基座。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精度是贯穿“浚广”建造全程的生命线。“轴系安装对技术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主机推进系统运转的可靠性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性。要将17余米长并带有直径5.5米螺旋桨的轴系插进艉轴管内,必须控制整个轴系定位安装误差在毫米级内。”梁汝健介绍道,焊接质量决定轴系安装精度,过程中必须对方向、顺序和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为进一步降低关键部位的残余应力,团队优化焊接顺序、采用对称施焊法,为控制变形量,两人同时焊接时,速度要比正常慢10倍,而焊条熔化温度有二千多度,无论气温有多高,焊工都要全副武装,一气呵成,完成之后已是浑身大汗。随后,监造人员还要逐一进行照光验收,提出细致入微的调整。

除了紧锣密鼓的“硬联通”,在水下还有一场挑战难度更大的“软对接”。施工作业时,耙吸船需要通过船底两扇长6米、宽8米的巨型钢门,及时将泥舱里的泥沙卸到指定区域。面对3万多方的载泥量以及海水压力,如何保障水密性,是摆在团队面前的又一难题。“关键在于密封胶条,胶条硬度、截面形状、压缩量…每一个参数都需在反复验证。”魏永鹏说道,经过连续攻关,一种特制的密封结构终于诞生,就像一道柔韧的堤坝,在钢铁缝隙间筑起滴水不漏的防线。

让“超越规范”成为习惯

“宽度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调整!”郭衍锋是出了名的“不讲情面”,泥舱两侧通道按规范最低要求设计为80厘米,但这样宽度在实际使用中很不方便,更别提设备检修。由于“符合规范”,而且牵涉多个在周边布局设备的部门,设计单位拒绝修改。监造团队都有船上经历,他们坚持“实用优先”据理力争,最终联合轮机、电气等多专业,将通道拓宽至1米,并重新调整了通风管、液压管等布局。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大家都摸清了监造组的“脾气”——规范只是基本要求,不想被“拒收”,80分才是合格线,还要跳一跳向100分看齐。整个周期下来,这样的设计优化达5000多处。

确保设计优化落地的同时,建造组始终在和进度赛跑。“船厂加工产能每月是固定的,船厂不止一条船,先干哪条船要排序,为了确保工期,我们找船厂主要领导,积极协调资源,按照耙吸船建造进度要求,修订生产计划,并每天派人盯现场,查验下料数量是否满足计划要求。”见习船长李强说,那段时间,建造组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大家围着一张铺满图纸的方桌,讨论声不绝于耳。

广州籍“国之重器”!“造岛神器”新旗舰如何炼成?

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里,超过半数人是第一次参与造船。考虑到后期使用,他们多数都是“浚广”投入使用后的“准船员”,从设计生产环节就开始介入,亲眼见证、亲身参与这艘重器从无到有的跨越。

“一开始的审图就犯了难。”电气员罗鑫坦言,作为团队年纪最小的“95后”,由于经验不足,面对复杂如人体血管神经般的电气系统,沟通反馈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建造组把“浚广”打造成人才培养的“大学校”,通过老带新、研讨会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等,不断提升大家干事能力。“小到分段制作、报验,大到工艺流程、现场监造管理,我们都全程参与,掌握了核心技术,经过这个过程,再遇到类似工作都可以胜任。”罗鑫自信地说。

伴随着高亢的汽笛声,以“浚广”为代表的我国高端疏浚装备正式下水,标志着船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待后续完成舾装、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一系列重要步骤后,这艘国轮国造的集大成者,将承载新一代广航人逐水扬楫、向海图强之梦,在不断从追赶到引领的超越中,匠造更多“一带一路”标杆工程。

文、图 | 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周彦锶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