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 Rob ter Horst 最新测试了苹果 Apple Watch Ultra 2 在心率监测与睡眠...
2025-08-26 0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公有云战场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这边,阿里、华为、腾讯、百度排成「四强」,前三家加起来拿下六成以上的份额;大洋彼岸,AWS份额跌破 30%,微软靠着 OpenAI 快速追赶,Google Cloud 也在 AI 热潮里追了上来。
智远认为,表面看,中美都在谈「AI 云」,但逻辑完全不一样。
中国更像修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大客户订单、政企项目是主旋律;美国则像「创新孵化场」,几乎所有新一代 AI 应用都生长在 AWS、Azure、Google Cloud 的土壤里。
现在问题是:AI 把这套游戏规则彻底改写了,下半场,谁能掌握主动权?
很多数据我不太敢用。因为前天,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一家知名权威研究机构,把同一组数据卖给了两家厂商,结果,两家都拿着那份报告对外宣传「自己是第一」。
你说,这个第一到底该信谁?所以,智远尽量避开单纯的数字游戏,然后,看背后的格局。
中国公有云市场,大体上「四强混战」,每一家云,都有自己独特的底色和打法。
阿里云的故事挺戏剧化。几年前它是国内公有云的绝对霸主,几乎没有对手;但后来,增速掉下来、组织频繁调整、客户流失,一度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大象」。
尤其是 2022–2023 年那会儿,阿里云的营收增速从 20%+ 掉到个位数,甚至传出要被拆分上市,结果又临时喊停。
但谁也没想到,它在 2024 年又慢慢爬了起来。
原因有两个:一,阿里系「基本盘」还在,电商、金融、物流这些业务,天然就是它的云客户;二, AI 的风口来了,阿里虽然没能像百度那样把大模型做成热点,但它把 AI 算力和云业务重新捆在一起,找到了回血的机会。
不过,阿里云的问题也很明显:
它的定位始终在「to B 基础设施」上,很少能真正触到应用层。这就导致它看上去规模最大,但在 AI 的叙事里,存在感并不算高。
简单说,阿里云现在更像一家「被动受益 AI」的公司。
未来阿里云能不能翻身,在于它能不能把「AI 云」做出想象力,要不然,它可能会一直是一家很赚钱的基础设施公司,但很难再次被定义成一家「科技AI公司」。
如果说阿里云代表的是「商业互联网的云」,那华为云则是典型的「政企铁军」。
它的打法特别直白:硬件+云+行业方案,一起打包,直接砸进政府、央企和制造业的场景里。
智远分析认为,华为有一个天然优势,它懂政企客户。别的云厂商习惯卖「通用产品」,华为更愿意做「定制化解决方案」。
比如:
智慧城市、交通枢纽、能源电网,华为云往往是拉一整套系统进去,配上硬件和服务。这种模式虽然重,但在中国市场特别吃香。
更关键的是,华为云有点「逆周期」。在消费互联网疲软时,政企市场反而成了增长的主力,哪怕它的市场份额比不上阿里,但在一些关键行业里,华为云是更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当然,华为云短板也很明显,它在开发者生态和 AI 原生应用层面,存在感不强。它的强项在「工程」,这就决定了华为云在中国能很强,但要走出去,难度会非常大。
至于腾讯云打法,智远认为是另一套逻辑。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绑定」:微信、QQ、视频号、游戏、广告,这些业务背后,几乎都跑在腾讯云的基础设施上。
这让腾讯云天生在「内容+社交」相关场景里占据优势,比如:视频直播、短视频分发、游戏云服务。
外界经常调侃腾讯云是「自己业务撑起来的云」,但别忘了,这些业务本身就很大,腾讯云能拿到这种稳定流量,对现金流和技术演进都是利好。
不过,在 AI 时代,腾讯云的故事稍微有点尴尬。
它不像百度那样有大模型,没法在技术层面刷存在感;也不像阿里、华为有强势的政企或电商客户,但腾讯云的底层逻辑是「生态服务」:只要腾讯系的内容和社交继续繁荣,它的云就能稳定增长。
所以,看腾讯云,要看它的母体业务:如果微信和视频号能在 AI 时代找到新玩法,那腾讯云就不会差。
四强里,百度智能云最特别的。
百度的定位很清晰:大模型和 AI 算法,它几乎是国内唯一一家「AI 能力先行」的云厂商。
百度智能云的打法,是把大模型直接变成「云服务」,比如:文心一言、文心大模型,都通过百度云对外输出;换句话说,百度智能云目前靠AI 算力和算法」吸引客户。
很多创业公司、科研机构,选择百度云是因为它的 AI 能力确实让不少人记住了。
不过,百度智能云的问题是:它的客户结构偏窄。和阿里、华为、腾讯比,它缺少一个稳定的「大盘子」客户群,更多依赖 AI 创业公司和部分行业客户。这意味着它更容易受行业周期影响。
智远分析认为,它应该讲讲行业解决方案的故事。
所以,如果把中国的公有云市场放在一张桌子上,你会发现这是四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阿里云代表「商业互联网逻辑」,规模最大;华为云代表「政企逻辑」,客户最稳固;腾讯云代表「生态逻辑」,依赖社交和内容;百度智能云代表「AI 技术逻辑」,技术标签最突出。
表面上看,在抢同一个蛋糕,本质上,它们卖的东西不完全一样。
那这四种逻辑,哪一种能真正得跑到 AI 云下半场呢?把镜头拉远,对比一下国外的三巨头,大概看出一些端倪。
AWS、微软 Azure、Google Cloud,这三家加起来占了全球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对手能插得进去。但有意思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跟国内一样,在AI趋势下,发生了变化。
AWS是云计算的开山鼻祖,几乎是把「租服务器」这件事做成了产业。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公有云这个概念,就因为 AWS。2015–2020 那几年,它的市占率长期稳定在 35% 左右,利润高得吓人,甚至成为 Amazon 整体业绩的「现金牛」。
AI 热潮来了,AWS 的节奏慢了一拍。它也在投 AI 公司,可相比微软和 Google,它在大模型这条线上明显缺少存在感。
换句话说,AWS 还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和算力供应商,但越来越像「基础设施商」。
反观微软 Azure,几乎是 AI 云里最大的赢家,它押对了宝:OpenAI,这笔投资改变了一切。
ChatGPT 爆红之后,所有想要用 GPT 模型的公司,几乎都绕不开 Azure。
微软不仅拿下了 OpenAI 的独家云合作,还把 GPT 能力深度嵌入到 Office、Windows、Copilot 等全家桶里,做成了「AI + 应用 + 云」的闭环。
这套打法很微软:不说算力咋样,是把 AI 当成生产力工具,再通过工具反哺云。
结果,Azure 的增长一路向上,和 AWS 的差距越拉越小,甚至有人预测,2026 年之前的某个季度,Azure 就可能完成历史性的超越。
Google Cloud 的故事,有点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它的 AI 技术底子无人能比,Transformer、Gemini、DeepMind,这些都是它家的;但长期以来,Google Cloud 市场份额一直在个位数徘徊,落后 AWS 和微软一大截。
问题出在什么?
是商业化太慢。以前 Google 的 AI,更像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离产品和客户有点远。
直到这两年,Google 才真正把 AI 搬到云上,把 Gemini 推向企业,把 Workspace 和 YouTube 广告体系绑进来,形成「应用 + AI + 云」的飞轮。
份额虽然落后,但在增长速度上,它终于追上了节奏。所以,如果把这三家的角色对照一下,智远分析认为:
AWS 是「规模之王」,全球覆盖最广,但 AI 叙事偏弱;微软 Azure 是「AI 赢家」,靠 OpenAI 打造了最强生态;Google Cloud 是「技术追赶者」,起步晚,但潜力巨大。
这和中国的格局刚好形成对比。
中国「四强混战」,靠政企订单、算力大单来驱动;美国「三巨头争霸」,靠 AI 原生应用和创新生态来拉动。一个是工程思维,一个是创新思维。
在这场 AI 重新洗牌的格局里,AWS 会不会真被微软反超?Google 能否把技术潜力转化成真正的市场份额?
说到底,光盯着名次没啥意思,我们要看国内外的公有云,差异到底在哪。毕竟,这和客户是谁、钱从哪来,有直接关系。
中国这边,最大的买单人是政企客户。
智慧城市、金融风控、能源电网,项目动辄上亿,周期长,金额大;谁能把方案做得更「硬核」,谁就能稳住市场份额。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云擅长「整体打包」,阿里云靠电商金融大客户,腾讯云背靠社交生态,百度云用 AI 算力切入。
大家嘴上都讲生态,可真掏钱的时候,还是得看谁能把「政企大单」拿下。说白了,就是个「工程驱动」的市场。
美国逻辑完全反过来,那边最典型的云客户,是一批批 AI 创业公司。
OpenAI、Anthropic、Stability、MidJourney,这些公司几乎全都生长在 AWS、Azure、Google Cloud 上;对于它们来说,云是「生死线」,没有算力,模型根本跑不起来;没有云平台,应用根本推不出去。
所以,美国云厂商除了服务器,更像一个「创新孵化场」。
两边看下来,很显然,美国公有云的关键词是「创新、生态、应用」,中国公有云的关键词是「政企、订单、算力」。
中国的公有云要真想讲「创客工厂」的故事,那得有更多新公司不断跑出来才行;AI 云的下半场,究竟会更像中国这条高速公路,还是更像美国那边的创客工厂?
智远分析认为,现在的竞争,才刚刚从「算力之争」转向「应用之争」。
中国云厂商,手里都有大客户,算力大单稳得住盘子,但也有不少痛点,比如:能不能真正把 AI 应用跑起来?
阿里云喊了很久「AI+电商」,可电商场景能带来多少新增长,心里没底;华为云政企项目做得漂亮,但 AI 更多是加分项,不是决定性因素。
至于百度智能云有模型,缺少稳定的大盘客户;腾讯云绑定社交和内容,可 AI 能不能帮它找到下一个爆款?这些问题,智远都没看到答案。
换句话说,中国的厂商谁都不差,但离真正的「AI 云闭环」,还有一段距离。
美国激烈多了。
三巨头都在押注 AI 原生应用,微软和 OpenAI 深度绑定,Google 靠 Gemini 和广告体系反哺,AWS 拼命补课,推 Bedrock。
它们的竞争,是直接上来搞「谁能把 AI 生态跑出来」。
我认为,未来几年,美国云市场的核心变量只有一个:AI 应用能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闭环。如果能,那微软和 Google 的份额还会往上走;如果不能,AWS 的「规模优势」也许还能守住老大位置。
所以,从大趋势看,AI 云的下半场要看「谁能把 GPU 变成应用」。
光说「应用」还不够,毕竟现在的竞争是系统性的,算力、应用、生态得放在一起讲。
算力是入场券, 没有 GPU,所有的AI 云都是空中楼阁,今天国内厂商还在抢芯片,国外三巨头被 Nvidia 卡得死死的,谁能拿到更稳的芯片供应,谁就能在赛道上多跑一步。
至于应用,得靠场景养出来。
它能让云从「卖服务器」变成「卖能力」,中国厂商的短板就在这儿:大单子能稳,但要跑出真正的 AI 原生应用,还要更长时间。
百度在讲,阿里也在讲,可明显感觉开发者生态还不够厚。
生态是整个开发者、创业公司、合作伙伴的集合,一整个能不断冒出新应用的「场子」,美国云能跑得快,很大程度上因为所有创新公司都长在它们的土壤里。
相比之下,中国的云生态显得单薄,新公司、新应用冒出来的速度不够快,公有云的未来想象力就会受限。
所以,AI 云的下半场,是一个「算力+应用+生态」的组合拳。谁能最先把这三股力量真正整合起来?
我只能说,故事还在进行中,我也在看各位老大战略眼光能放多远,又能讲到哪一步。
相关文章
IT之家 8 月 26 日消息,生物信息学科学家 Rob ter Horst 最新测试了苹果 Apple Watch Ultra 2 在心率监测与睡眠...
2025-08-26 0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近日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坚定信号:中国技术研究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8月18日,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亲率团队...
2025-08-26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08-26 0
今年手机行业卷电池卷的很猛,现在最大已经达到8300mAh。荣耀x70就因为8300mAh大电池而深受大众喜爱,持续亮屏时长可以坚持10个小时以上,出...
2025-08-26 0
原定于 9 月 10 日登场的「月球漫步」Kobe 9 Protro 确认延期,最新消息称会在 10 月 30 日登场。神秘的紫色鞋面 + 梦幻的月球...
2025-08-26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微乐陕西麻将小程序必赢神器免费安装,以及微乐陕西麻将玩法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微乐三代二必赢方...
2025-08-26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08-2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