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微塑料入侵大脑!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是常人10倍,这些物品是元凶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5日 23:10 1 admin

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已广为人知,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大学团队“微塑料正在侵入人类大脑”的新研究,再次引发对塑料与人类健康关联的关注。

首先明确微塑料的定义与来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分“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前者是生产中直接制造的,如部分化妆品、护理产品的磨砂成分;后者由较大塑料制品经物理磨损、化学分解或生物作用破碎形成。

随着环境中微塑料及更小的纳米塑料浓度升高,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愈发受关注。

2025年2月3日,该团队在《自然・医学》发表《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人类死者大脑中的生物累积》论文,指出人体大脑微塑料浓度高于肝脏和肾脏,且随时间增加,痴呆症患者大脑中微塑料累积更显著,主要沉积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

微塑料入侵大脑!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是常人10倍,这些物品是元凶

研究实验过程严谨,分三步:第一步是样本收集,从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获取2016年、2024年死者样本,1997-2013年美国东海岸死者样本,及12例确诊痴呆症病例样本,所有样本尸检后用10%福尔马林固定保存以保证稳定性。

第二步是微塑料分离,先用10%氢氧化钾溶液(强碱,能溶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不溶解耐腐蚀性的微塑料)处理样本,处理后肝脏和肾脏样本重量减少99.4%,大脑样本减少91.8%,再将样本放入离心管,用超速离心机分离不溶性物质。

第三步是验证分离物成分,因氢氧化钾不溶解无机物,需进一步检测。先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无氧下加热至600℃使物质分解,再经色谱柱分离、质谱仪分析),发现75%分离物是聚乙烯,还有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再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验证,通过对比红外光谱与标准光谱,确认大脑微塑料主要成分为聚乙烯。

此外,借助多种显微镜观察,发现微塑料呈碎片状,大脑中多为100-200纳米的纳米颗粒,肾脏中是1-5微米的微粒,且为碳基物质,痴呆症患者大脑中微塑料易堆积在血管和免疫细胞集中区域。

微塑料入侵大脑!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是常人10倍,这些物品是元凶

研究得出关键结论:大脑微塑料含量最高,2024年样本每克大脑组织含量近5000微克,2016年为3000多微克;痴呆症患者大脑微塑料含量达20000多微克,是普通人群的10倍左右,但二者因果关系待研究。

微塑料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占75%),多呈纳米级碎片状;1997-2024年人体微塑料含量持续上升,近8年增幅达50%;肝脏和肾脏微塑料含量约400微克,仅为大脑的1/10。

不过,该研究有四大缺陷,不能得出“微塑料全球侵入人类大脑”的绝对结论:一是关联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无证据证明微塑料是痴呆症或其他神经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是样本量小且代表性不足,样本多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未考虑地域、生活习惯、种族差异,结果难推广至全球;

三是微塑料影响机制不明,虽推测通过食物链累积,但进入大脑(尤其突破血脑屏障)的方式及与痴呆症相关蛋白质聚集的关联均未验证;

四是微塑料来源和积累路径不明确,未深入探讨累积路径及人体排除机制,也未证实其对大脑功能有显著影响,因此无需过度担心“人类大脑正在塑料化”。

微塑料入侵大脑!痴呆患者大脑微塑料是常人10倍,这些物品是元凶

但微塑料问题仍需重视,已有多项研究提及其潜在危害。如《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人体系统中的毒性》研究发现,不同聚苯乙烯微塑料可能对人类肺癌细胞有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其他研究表明,微塑料进入人体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影响代谢功能。

不过,目前微塑料危害的直接证据多来自细胞和动物实验,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的证据有限。

综上,我们需重视微塑料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但现阶段不必过度恐慌,还需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长时间的研究来明确其具体影响。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自带购物袋、水杯,选可降解包装材料,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方式减少塑料使用,既减少环境塑料污染,也可能降低微塑料进入人体的机会,为健康增添保障。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