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5日 22:37 1 admin

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侴雪妍

8月23日,以“AI+:深度赋能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生代力量”为主题的第二届京浙英才百人会,在杭州举行。

继上午主会议后,23日下午还举办了五场供需对接会,分别是“AI+数据服务”“AI+低空安全”“AI+能源服务”“AI+法律服务”以及“科技金融人才联盟AI类投资项目路演会”。

潮新闻记者看到,其中一场“AI+数据服务”的供需对接会,现场深入探讨了“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这一话题,引人关注。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AI+数据”供需对接会现场(记者 侴雪妍 摄)

AI与数据,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AI+数据服务”供需对接分会场,由从事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服务的北京厚笃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会上,围绕着数据、大模型、数据集以及AI技术赋能产业变革等话题,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从顶层视角的专业洞察,以通俗易懂的生动语言解析了《AI+ 数据》的大模型架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数据研究组负责人刘广、整数智能信息技术(杭州)有限责任公司生态合作负责人高彤瑶、北京硕为思公关顾问有限公司CEO李勇,分别作了《开源生态中的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多模态数据智能中枢:数据融合创新解决方案》《AI技术赋能汽车行业大数据智能洞察系统》的主题演讲。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作《AI+数据专题报告》(记者 侴雪妍 摄)

北京厚笃科技COO李晓涵,讲述了AI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挑战。“AI时代的数据处理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其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可分为‘计算效率不足’和‘可扩展性不足’两个方面。”李晓涵表示,“‘计算效率不足’,包含CPU利用、内存管理、异构协同等方面的挑战;‘可扩展性不足’方面的挑战,包括涉及数据的任务管理、容错、进程通信、资源调度、数据倾斜等。”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智能时代,AI与数据不仅是技术革命的核心引擎,更是决定未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有何解决之道?京浙人才协同,该往何处发力?

AI时代,京浙人才差异有哪些

这场关于“AI+数据服务”的供需对接会,专门设置了一个环节:圆桌论坛。论坛主题,则是非常应景的“AI与数据时代的人才革命与生态构建”。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圆桌论坛(记者 沈爱群 摄)

这个主题,仿佛就是为寻求AI时代面临的挑战及解决之道而生。

出席圆桌论坛的,除了承办方北京厚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林甲灶,还有4位嘉宾:宁波博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捷、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陈铁明、温州数安港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戴笑飞、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小号。

他们,来自AI行业产、学、研、用的不同领域,以各自专业的视角,聚焦“北京与浙江两地如何实现AI人才互通与产业共促”,展开一场深度对话。

潮新闻记者听下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急遽演变的AI时代,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得靠飞速进步的技术,另一方面还得靠人才——特别是大量适配这个时代的AI人才。

而从京浙协同的角度来看,北京在教育、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高端资源与浙江的产业落地能力、营商环境相结合,似乎可以探索一条“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新路径。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活动现场(记者 侴雪妍 摄)

探索这条新路径,我们还得先了解在AI与数据界,京浙人才差异有哪些?

作为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小号说了一个现象:近年来,AI人才需求变化显著。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在减少,但AI人才市场需求却越来越高,且呈现出地区不均衡的特质——以浙江省内为例,杭州AI人才供给充足,而宁波、温州却显得不足,其余地市也跟宁温相仿。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与错位。例如数据标注训练师尚未成为高校的正式专业,企业仍需自行培养。

这一说法,得到了赵捷与戴笑飞的认可。

博登智能位于宁波高新区,主要从事数据标注,服务于汽车企业、机场的自动驾驶研发部门、座舱部门以及大模型公司。作为创业多年的企业家,赵捷谈到,从人才结构来看,目前宁波的AI人才非常稀缺。“早期我们从本地院校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核心团队主要是从外地高校招聘的、愿意回宁波的本地人。因此,对于一些高端研发人才,我们可能会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我们行业运营中经常面临的问题。”

温州数安港,是一个主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产业园,去年数字交易额50.2亿元。其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戴笑飞也谈到,在人才方面,温州面临与宁波类似的问题:技术类基础人才可由本地11所院校培养,但顶尖人才仍在北上广深,且较难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引进。

相对而言,总部在北京中关村朝阳园的厚笃科技就没有人才方面的烦恼,他们更多考虑的是AI人才的实际薪资问题。“我们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基于清华团队转化而来。”厚笃科技CEO林甲灶说,“但做基础软件需要高端人才。目前AI大模型人才年薪在150-200万元,AI应用人才在40-100万元。但在北京,如果想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给到的薪资就得有竞争力。特别是90后人才更有个性,仅仅靠期权激励等方式很难留住;他们可能更看重实际薪资。”

京浙人才协同,突破方向在哪里

应对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企业选择的多是“双总部模式”。

林甲灶也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浙江的数字人才能力逐渐提升,尤其是杭州出现许多数据服务企业。所以,他推崇的也是“双总部模式”,即研发放在北京,数字化落地选择浙江。“就是将核心业务放在一线核心城市,非核心业务(如运营、运维等)放到薪资要求相对低一点的城市,以降低企业成本。”他说。

宁波博登智能采用的也是这种模式,只不过其总部在宁波,研发团队则放在北京与上海。“目前大模型方面仍以北京上海发展更快,所以我们将商务团队放在北京。”赵捷表示。

AI与数据时代的京浙人才协同,他们在杭州讨论了

活动现场(记者 侴雪妍 摄)

温州数安港作为政府主导的产业平台,在招引AI数据人才方面,其选择的则是聚焦自己擅长的数个领域,集中优势招才引凤。“温州作为三线城市,在经济规模、国际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等方面无法与北京等超一线城市直接竞争。”戴笑飞介绍说,“但我们聚焦数字金融、数字医疗、数字治理和数字健康这四个领域,还是培养并吸引了一批人才。而且较之超一线城市,这些人才在温州稳定性更强、流动率较低。”

戴笑飞还提到,温州正在积极探索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等新型路径,以期增加对AI与数据人才的吸引力。

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陈铁明则建议采用“研究院模式”。“比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等,就成功地将北京等地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了嘉兴和杭州。事实证明,这样的京浙人才协同路径是可行的,AI与数据人才亦如此。”

陈铁明还认为,AI时代的到来反而给“京浙人才协同”创造了融合新机遇。“因为AI技术有一定门槛,中小企业自身可能难以快速组建团队。而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却能在参数调试等技术环节快速提供支持。”

王小号则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建立京浙共享的可信数据空间,让北京科研机构可以访问浙江产业数据,浙江企业可以访问北京科研数据。二是打通人才互认机制。“例如,浙江省软件协会评定的高级工程师不仅全省通用,就是在外省也可经认证后享受相关政策。反之,外省高级工程师到浙江,也可经认证后享受本地政策。”他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常态化的人才交流互访机制,彻底打通AI与数据人才的京浙协同新通道。”

由此可见,京浙两地的AI与数据人才协同,不是简单的虹吸与被虹吸关系,而是基于差异互补的双向奔赴。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学校企业协会等的协同创新,北京与浙江之间,完全有能力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京浙AI数据人才生态圈,为两地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能。

而这场关于AI与数据的人才革命征程,似乎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