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以“制造”为底色 用“智造”增亮色——柳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见闻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25日 22:22 1 admin

广西柳州,因工业而生、因制造而兴,百年工业史镌刻着“制造”的深厚基因。如今,这座西南工业重镇正加速拥抱人工智能,在百年工业积淀的底色上,勾勒出“智造”的鲜明亮色。

智能技术提升制造质效

走进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一台黄色的工业机器人正精准对接零件,视觉识别技术是它的“火眼金睛”。类似停车场识别车牌,机器人通过拍照定位零件孔位、圆心等关键信息,自主调整位置。

“以前的机器人没有AI技术时,硬着头皮按指令方向走,撞了也不停。”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崟说,现在的机器人能识别装载机轮胎等位置偏差——哪怕移了十几毫米甚至半米,也能通过拍照瞬间定位,精准对接孔位,自动完成螺栓安装等操作。

以“制造”为底色 用“智造”增亮色——柳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见闻

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李宇安 摄

力矩感知技术则赋予机器人“灵敏触觉”,当装配零件遇阻时,它能像人手一样调整力度。“安装配件时,哪个位置都可能被卡住。”李江崟解释,这就需要加装力矩感知器,更要技术人员大量编程和数据采集,“把各种情形下的数据放进模型,机器人遇到相应问题就能瞬间反应并解决。”目前,智拓的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焊接、搬运等领域。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柳工大模型底座,在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产品研发设计中,三维零件设计完成后,AI可自动投影生成二维图纸并标注尺寸,对圆孔、螺丝、螺帽等简单部件的标注准确率在70%-80%之间,实现设计自动出图。

在故障诊断与维修中,AI专家“柳小元”,可以结合车辆数据、维修历史、运行时长等给出维修方案,助力服务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提升维修效率。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AIGC技术应用高级经理艾建林介绍,AI让“找零件”不再繁琐,当客户查询“方向盘”“雨刮”等部件时,系统不仅给出准确物料号、参数,还会标注安装位置,甚至提示哪些配件已缺货,可替换的型号。

“以前有12个坐席人员值守,针对具体问题还需要查询资料或者数据库。”艾建林说,现在客户即问即答,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降低了客户错买、漏买概率。

此外,柳工知识助手整合网盘、培训体系等资源,让新员工能快速获取技术经验,使用AI辅助写材料、代码的频率持续提升。截至目前,柳工大模型已服务5000余名用户。

工业沃土孕育海量应用场景

柳州市工业基础雄厚,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蓬勃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

“柳州有应用场景,有大量需求,可以聚集一批能开发和应用这些场景的公司。”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莫春燕说。

“汽车是柳州的支柱产业,它有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焊接、冲压、注塑等这些业务场景在柳州均有相关企业。这会催生人工智能场景的需求,有丰富场景,我们就能开展研究。”广西汽车集团所属车合互联科技副总经理赵业海说。

“传统汽车检测多采用某品牌方案,单套成本约70万元。”赵业海介绍,如今公司通过AI大模型技术,收集海量设备振动、噪声数据,并标注故障声音特征,构建出NVH智能检测模型,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30%,准确率能达95%。

以“制造”为底色 用“智造”增亮色——柳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见闻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NVH振动检测台。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公司还研发了智能移动储能充电车,可解决新能源车补电问题。”赵业海介绍,车辆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储电量140kWh,应用在景区、高速服务站等场所,充电结束后还能自动归巢补电。

柳州市积极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2025年上半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6.5%。截至目前,柳州市已签约落地人工智能领域项目18个,总投资达50亿元,拥有12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5家智能工厂、62家数字化车间,累计获得认定企业总数达149家,排名全区第一。

政策护航企业敢闯敢试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近年来,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攻坚小组,实施重大项目的清单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各环节服务保障。

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需要大量探索,而政策的支持让企业敢闯敢试。“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给予柳工非常多的支持。”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帅说,比如挖掘机的机端大模型智能终端,有了支持,我们就可以进行研究探索。

目前,柳州市正通过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养库,鼓励企业开放和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遴选和发布一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在重点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当人工智能与工业基因深度融合,当政策红利与场景优势形成共振,这座以制造为底色的城市,正探索一条“人工智能+制造”的特色发展之路。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