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5日 21:23 1 admin

1、【WRC专家观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福田敏男:《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会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机构代表,分享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8月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福田敏男(Toshio Fukuda)以《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以下是演讲内容实录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给大家从科学方面谈一些见解。如何诠释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有不同的定义,如何定义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但是今天基本上人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机器学习与具身智能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些案例和显示出来的问题以及过去6年我们的经验。

为什么我们喜欢机器人系统?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空间变的更舒适,包括办公空间、学校、公司,可能有机器人的帮助以后,包括机器人大会如果有机器人来辅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舒适,比如说需要一种助理,当然如果你不需要,就没有这回事,如果需要的话,就可以帮助你。你有什么事你一问,它就像一个助理一样出现,帮助你解决事情。

比如说,当你需要它出去或进来帮忙时,只需一句话,机器人便会立刻出现,随时待命在你身旁。它不会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地告诉你该做什么或如何操作,而是作为一个得力的辅助者。它可能在外围待命,也可能在家庭中与家人互动。当你需要时,它会主动询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就像它会问我:“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我们并不希望它一直打扰我们,不停地问我们需要做什么。在不使用它的时候,它应该安全地存放在一旁,就像汽车一样,我们出行时才启动它,不需要时它就静静地停在车库里。因此,机器人应该为我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从最宽泛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机器人的原因。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不断进行迭代,现在谈到了机器人4.0,但这个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我是从技术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明天,大家会听到来自产业界人士分享的故事,而我来到这里,主要是想从纯技术的角度与大家交流。就拿纳米机器人来说吧,过去四五十年里,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多人都会好奇,我们究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在此,我提议进一步推动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毕竟,我们有这么多实验室,它们都在思考如何让机器人更加智能。正是这种思考,催生了各种新技术,比如机器自主学习、机器视觉等等。正是这些技术的不断涌现,才让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发展程度。

此外,在学校里,我们已经建立了官方认可的教育体系,这为纳米机器人技术乃至整个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渠道。在社会上,我们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和规模,不同的协会都在积极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即让不同的协会、不同的产业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因此,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有良好的软件组织(这里可理解为技术体系或组织架构)。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因为这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设备从个体到总体,经历了逐步的进化过程,每次进化我们都能看到更高级别的系统被创造出来。回顾过往,我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设备和技术中不乏仿生的元素。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一对一地探讨仿生技术,而现在,我们讨论的焦点已经转向了网络化的开发。以植入体内的设备为例,比如某些器官移植或辅助设备,大家可能已经在新闻中有所耳闻。想象一下,机器人能在人体内工作,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在体外进行仿生,更能直接植入人体,实现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那么,这究竟是半人半机器的状态,还是机器人在人体上的延伸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布式自主机器人系统,人们经常围绕它展开讨论,比如它的应用方式等。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开发出稳定且易于部署的系统,以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视角进行研发。这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层面,还包括社会科学、伦理道德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需要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这正是人、机广泛合作的重要性所在。在信息层面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进行人和机器人的仿真研究至关重要。通过仿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意识具有弹性,而机器人的思考速度则远超人类,这表明人与机器人在思考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实现更高效的协同,我们需要让人和机器人(或更广义上的人和机器)能够深度融合,形成一种互补且协同的工作模式。在日本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日本的众多研究机构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单向的,即机器向人学习;相反,人类也在不断从机器人身上汲取灵感,这种双向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这样,一个从人到机器、再从机器到人的闭环学习系统就形成了,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推动着机器人能力的不断演变和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已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进展对于我的整个登月项目而言至关重要。谈及具身智能在日本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传统的机器人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过去,人们对于AI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通过学习、计算、计划以及不断实验来优化性能,这确实是三四十年前基础机器人的典型定义。然而,如今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定义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这才是具身智能的真正内涵。具身智能强调从具身到认知的全面人工智能发展,即机器人不仅能够执行任务,还能感知并理解周围环境中的好坏善恶。目前,我们才刚刚迈出这一步,未来还需要不断让机器人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并发展出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AI系统。

OpenAI近期刚刚启动了相关试验项目,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主要被应用于对话场景。然而,对于具身智能而言,我们需要从更多维度进行考量,尤其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在人机协作领域,我们期望在制造、陪伴等方面能够获得更优质的资源支持。特别是在医疗领域,需求更为迫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而是要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人机共同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局限于重复性、快速性的劳动力工作。我们期望构建的是智能化的实验室环境,这也是我刚刚所提到的功能应用方向。人机协作的应用场景不应仅限于表演或建筑业,像太空探索和交通行业等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领域中存在大量的潜在场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利用。

我选择投身这样一个项目,其难度与挑战性堪比当年的登月计划。正如50年前肯尼迪总统提出登月项目时,那是一项极具前瞻性与挑战性的壮举。因此,我将这个项目命名为“登月项目”,正是源于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所需的技术突破。这个项目的成功,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我们的愿景是,到2025年,机器人能够具备自动学习并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其智商与能力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能够与人共同合作、和谐共存。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设定在2050年,实现人与机器人的深度合作。

展望未来,陪伴与照顾型机器人将成为现实。到2050年,AI机器人将具备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如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机器人将能够迅速响应,协助我们处理各种紧急状况,这无疑将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想象一下,孩子从出生到去世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有机器人的陪伴与照顾。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说,在未来,机器人或许能陪伴我们长达一百年之久。我们可以与机器人一同漫步,探索自然的奥秘;在灾难来临时,它们能迅速响应,找到最优化的救灾方案。最终,科学家与机器人携手合作,共同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虽然去年AI技术已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诺奖级的突破,但要让这样的愿景成为现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需要经历一级又一级的迭代,就像自动驾驶技术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一样,这便是我们整个“登月计划”的核心所在。

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共同参与这个项目,进行信息的互动与交流。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欢迎随时来找我探讨。这里汇聚了许多有识之士,我们共同关注的是下一代AI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这至关重要。当然,除了技术层面的交流,我们还需要面对法规、社会应用等重重挑战。毕竟,如果到了2050年之后,我们的技术成果无人采用,那将是非常糟糕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对伦理、对法律都是有益的,要从这些多维度、全方位的角度来推动AI机器人技术的进步。

例如,这类机器人既能承担照顾人的任务,又能有效应对灾难处理,展现出极高的柔韧性与适应性,我们可称之为“软性”机器人。当然,机器人的硬度同样不可或缺,软硬兼备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科学家与智能机器人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未知,做出新的科学发现。从提出假设到付诸实践,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在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共创科学模式中,我们人类科学家首先提出假设,随后设计实验行动,收集并分析数据,进而形成理论。之后,我们会根据实验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改,再投入新一轮的实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计划研究新药,这一过程往往耗时多年,可能需要6到7年的时间。然而,如果采用人机共创的模式,这一周期有望被显著缩短。通过人机协作,我们可以更快地发现新材料、新仪器,进而提升研发效率,预计效率提升幅度可达10%、20%甚至30%。将来自马达加斯加、体型庞大(可能长达5公分)的蟑螂放置在特定区域,周边布置无线感知仪器。蟑螂以其极强的生存能力著称,总能找到避开我们药物的方法,这体现了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生存智慧。当然,这里用蟑螂作为比喻。具身智能同样具备这样的“意识”,它需要感知当前环境,积累并共享经验,实现相互理解。这正是我们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是具身智能能够积极行动、应对挑战的基础。

在共同分享并积累经验之后,我们便能基于这些经验创造出各种特定场景。例如,在面对某一具体场景时,我们能明确应采取的行动,这就要求AI像人类一样具备自然反应能力。AI不仅可以从数据中自动获取灵感,还能通过认知AI、实验AI等方式构建模型,未来有望实现高度逼真的仿真效果。

此外,体内机器人也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应用。想象一下,借助机器人技术,人类活到120岁或许将成为常态。机器人将助力我们共同创造未来,开发出众多创新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无限可能。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在日本,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人机共创活动。这里所列举的项目,只是其中一种小型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机器人是五年前研发的,很快我们将迎来新一代的升级版本。我衷心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更多相关进展,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与支持!

文章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


2、工信部公布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

近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专家组综合评估和遴选,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评选产生。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根据《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通装函〔2025〕21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联合组建专家组,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申报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和遴选,现将入围名单进行公示,请社会各界监督。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书面反馈意见,反馈信息应当实事求是,并应告知真实姓名。

公示时间:2025年8月11日—8月15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传真:010-66013726

邮箱:zhaofengjie@miit.gov.cn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

传真:010-58123159

邮箱:cujinyanglaofuwu@163.com

附件: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公示名单.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

2025年8月8日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公示名单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政策链接:

https://www.miit.gov.cn/jgsj/zbys/gzdt/art/2025/art_f6f04c93c0924b868ef858b1a9c58b6e.html

文章来源:装备工业一司


3、一图读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差别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新闻速递|福田敏男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