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5日 19:21 1 admin

专为中国用户设计的vivoVision,展示了一种难得的实诚:科技最终服务的是人,尽管它或许不够“元宇宙”,却足够好用,足够有用。


作者|刘珊珊

编辑|杨 铭


期待许久的vivo混合现实(MR)头显,终于来了。

8月21日,在广东东莞长安镇——这座全球每八台手机中就有一台诞生于此的制造业重镇,vivo正式发布了首款MR头显“vivoVision探索版”,成为国内首个进军MR领域的手机品牌,叩响虚拟内容和现实场景无缝结合的大门。

MR技术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此前一天,在vivo全球总部举行的“vivoVision探享会”会客厅活动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如此阐述vivo对MR技术的战略定位。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自1995年成立至今,vivo已在通讯行业专注深耕30年。从电话机、功能机到智能手机、IoT,虽历经风雨,却无数次证明自己穿越周期、稳健前行的能力。比如在存量竞争的智能手机领域,已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市场国产手机份额第一。

时间是最好的淬炼。“伟大企业定义如下:在25年或30年仍然能够保持,其伟大企业地位的企业。”如同巴菲特所说,vivo的30年历程,也是直指何为伟大企业的商业本质: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能在未来30年持续领跑。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周期,智能头显被视为新一代重要入口。vivo亦加速前瞻布局:今年3月宣布成立机器人Lab;8月MR头显正式亮相,并同步开启在重庆、成都、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线下体验。

可以窥见的是,“手机+MR+机器人”已成vivo清晰的战略路径,MR则是迈向空间计算时代的第一步,也是未来战略开端。多位vivo高管并不吝啬对自家产品的赞美,表示重量仅398g、延时仅13ms的vivoVision探索版,是一款佩戴、操作、交互、性能、影像、娱乐办公都可以让人“轻松上头”的产品——不是“极客玩具”,而是一款最适合“中国用户的MR头显”。

01人为核心,MR赛道的“中国体验”

“比苹果VisionPro震撼得多,很轻很轻,看视频非常爽。”

“整机高级,佩戴舒适,大屏观影、串流、沉浸式视频、全景照片都很给力。”

“头小且近视,但佩戴贴合,半小时体验意犹未尽。”

这些评价,发生在vivoVision发布会前一天的媒体体验活动上——上一次诸多见多识广媒体人共同感慨,可能要追溯到多年前iPhone4发布之时。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当前的MR行业,仍在“负重前行”。备受关注的明星产品苹果VisionPro因价格高、佩戴差、生态封闭劝退大量用户,几乎所有MR设备都难以摆脱“压脸、闷热、沉重”的物理负担时,vivo却带来了一款“轻得不像MR”的头显设备。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轻,还真正看见了“人”,尤其是被长期忽略的中国用户。

vivoVision与苹果VisionPro一样,均采用更为成熟的VST(视频透视)方案,同样具备金属框架、镜面外观、外置电池和多传感器配置,支持双指捏合交互。但也仅此而已,vivo显然汲取了苹果的经验和教训,更强调“用户导向”,在轻量化、佩戴适配、交互延迟等用户关键体验上实现突破。

至关重要的就是减重。对一款MR产品而言,每一克重量,都是用户颈椎、鼻梁的负担。“如果不能让用户轻松地佩戴,那么一切沉浸式体验、一切宏大的叙事,都无从谈起。”vivo智慧终端产品总经理洪沂就说。

面对“克克计较”的减重战役,vivo拿出了深耕通讯行业30年积攒的整个技术家底:

历经上千次结构调整和材料测试,通过分体式铆接结构+镁合金中框、航空铝材和自研Pancake光学模组协同减重,将vivoVision探索版主机厚度控制在40.3mm,重量压缩至398克——远低于AppleVision Pro的650克,更显著低于行业平均500-600克的重量区间,是目前全球最轻的MR头显,与苹果头戴耳机AirPodsMax相当。便携上,也可以和化妆品、水、电话、钱包等一起,装进女士手袋。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但轻量化只是开始。在这个被西方人脸型定义的可穿戴设备市场,vivo还做了一件看似简单却无人做过的事:专为中国人设计。

比如,为中国人的脸型、为中国人的视力量身定制。vivo成立了专门的人因实验室,采集上千张中国用户面部数据,发现中国用户脸型轮廓、瞳距分布乃至头围尺寸都与欧美用户存在显著差异。于是,4种尺寸的遮光面罩、8款不同密度泡棉和双环绑带系统应运而生,让设备真正“贴”在了中国人脸上。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近视率最高国家之一。vivoVision探索版推出了磁吸近视镜片,支持100-1000度调节——这一看似微小设计,背后是中国近7亿近视人群的真实需求。但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主流MR/AR厂商都忽视了这个痛点。

操作、显示和交互来看,vivoVision延续了“眼动追踪+指捏操控”的主流逻辑,支持2D/3D沉浸观影;搭载双目8KMicro-OLED屏幕,配合自研光学系统,实现行业顶尖清晰度与边缘画质。

透视体验上,VST延迟低至13毫秒——其逼近了人眼反应极限(约20毫秒),远超智能驾驶系统对延迟的容限标准(100毫秒),真正做到了虚拟与现实间的无缝切换。

让它真正区别于苹果VisionPro的,还有本土生态构建。

单机体验的苹果MR,仅支持自家应用和内容,构建的是一个封闭和严肃的计算节点,而vivo选择扎根本土,聚焦游戏、观影、办公等“刚需场景”,目前已经可以做到这些: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定制MR游戏、桌游/手游巨幕投屏、空间多任务处理、超沉浸环境主题……聚焦用户日常化场景,让每个普通用户都能上手,某种程度上正是对“用户为何需要MR”的回答。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我们始终围绕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如同胡柏山所说,这就是vivo产品定义的本质。在科技行业热衷造词、追逐宏大愿景当下,专为中国用户设计的vivoVision展示了一种难得的实诚:科技最终服务的是人,尽管它或许不够“元宇宙”,却需要足够好用,也足够有用,这才是摆脱“极客玩具”,走向大众的第一步。

02产业合力,MR才能有机会普及

从苹果到vivo,外界通常会追问相同的问题:MR行业是否就此爆发?

“快、准、狠”,是攻壳游戏创始人聂俊认为制约MR爆发的因素。vivoVision探索版较好的解决了快、准问题——快是轻便,能随时切换回现实;准是操作,让普通用户都能上手,但在生产力、内容上,MR生态仍缺乏推动智能手机爆发的众多“杀手级应用”,这恰恰是推动硬件普及的关键。

但一个现实是,生态本质上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难题——即便强如苹果,历经数年也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对vivo而言,现阶段或许并不适合过于苛责。

“任何产业发展都不要过于心急。”胡柏山等vivo高管相当坦诚,表示vivoVision今年不会进入公开市场销售。“如果一开始体验不好,就会给整个市场和用户留下负面影响,那我们宁可慢一点。”

这种表态背后,是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产品升级必须遵循硬件与生态协同迭代的基本规律。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自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Glass以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及混合现实(MR)赛道发展十余年,海内外参与者众多,却始终因软硬件性能、用户体验、内容生态等多重挑战,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爆发。

以VR头显为例,它曾在“元宇宙”概念风口上迅猛生长,却也随着热度退潮而迅速沉寂。

相比AR、XR、VR,甚至目前备受关注的AI眼镜,MR无疑更接近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形态——轻量化AI眼镜虽然入局者众,但多数缺乏显示能力,仍高度依赖手机作为主终端,难以独立成为下一代信息载体,因此大部分厂商都是试水,缺乏系统性的思考。而MR头显更符合人类自然感知世界的逻辑,也更能承载“空间计算”的愿景。

因此尽管道路曲折,但MR一直被公认为最有潜力。从苹果到三星,从Meta到vivo,从华为到OPPO,国际主流大厂都在持续投入MR。苹果虽然首代销量、口碑不佳,还在继续开发下一代Vision Pro,三星首款MR头显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Meta也计划在2027年推出MR旗舰产品。

市场来看,MR品类显示出明显的上升势头。据“VR陀螺”统计,2024年全球共有13家厂商发布了17款头显产品,其中8款属于MR头显。场景上,当前MR已在工业制造、航空航天、教育医疗等B端领域扎根。

毫无疑问,任何电子消费、科技产品的普及,都需要C端消费的爆发。这也是外界对vivo战略级的拷问:最适合“中国用户的MR头显”,能否成为助力行业普及,甚至引领行业的那个推手?

vivo对此信心十足。在胡柏山看来,MR设备目前未能爆发,关键仍在于价格过高和内容生态尚未协同。“只要用户规模足够大,就能吸引更多内容创作者参与开发,生态丰富度的问题就有望迎刃而解。”

vivoVision瞄准的是“1万元左右甚至更低”,不到苹果VisionPro国行起售价三分之一。能实现这一定价,很大程度得益于多年积累的手机供应链能力——包括SoC、光学模组、摄像头、结构件等关键部件均可复用现有体系,无需重新构建供应链。

这并不代表MR研发门槛低。恰恰相反,MR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创新难度远远大于AR/VR,仅仅是光学设计优化,就让很多有意头显的厂商无奈败北。

vivoVision研发也超过5年,整机超过1700多个零件。它能快速切入MR赛道,离不开其底层技术的长期储备,以及“蓝科技”技术品牌的系统化支撑。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vivo在影像、系统、性能、设计四大长赛道上的积累,正逐步转化为MR的核心技术底座。比如,移动端积累的3D感知技术可用于MR空间建模,OriginOS的交互逻辑为MR专属系统提供框架参考,蓝图影像芯片则能复用于头显的视觉计算与清晰度优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智能手机到MR、机器人赛道,生态体系构建中,vivo一向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自身擅长的领域,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余部分则与合作伙伴“开放、共生、共赢”。例如在机器人领域,vivo聚焦“大脑+眼睛”的研发,“小脑+肢体”则交给产业链上更擅长这块的合作伙伴。

在MR领域,vivo思路也会如出一辙,既避免全链路自研的重资产模式,也通过协同创新提高整体效率。补齐生态、内容短板更是离不开“朋友圈”的拓展,vivoVision正在拥抱开放标准、追求多元开发路径,鼓励更多开发者创意落地,甚至vivo的5亿手机用户,也可以转化为MR头显潜在的内容创作者。

03战略定力,手机+MR+机器人“共生逻辑”

轻量化、价格可接受、本土生态适配、产业共生、体验日常生活——vivo正试图通过这些亲民路径,推动大众对MR的认知。甚至,在多个城市可以线下体验也是告诉用户:戴上MR会真正感知到什么。

但vivo并未将Vision视为孤立产品,其战略定位也比苹果更深远。

今年博鳌论坛上,vivo首次对外披露机器人战略,宣布正研发面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MR所具备的强大空间感知能力,正是机器人技术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人工智能、大模型、多模态感知技术的不断突破,让MR不再只是“戴在头上的屏幕”,而是能够理解环境、识别意图,甚至通过智能体代为执行任务。

vivo已明确,vivoVision是其在机器人场景中的阶段性成果。根据胡柏山指出,短期来看,MR旨在满足用户对大屏与沉浸体验的需求;而从长远看,MR将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与“大脑”。

这正是vivo勾勒的“需求三角”模型:MR作为用户的“数字分身”,机器人承担“物理替身”,手机则扮演“中枢神经”。通过技术复用与生态协同,三者将实现高效联动,满足用户在未来世界的多元需求。

具体而言,手机将继续作为用户“随身大脑”,负责通信与基础计算;MR是数字分身,拓展沉浸与交互维度;机器人则是物理替身,实现自动化操作。vivo要做的,是打通这三者,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中的“感知-决策”难题。

例如,机器人可以通过MR头显扫描室内环境,自主识别需要介入的家务场景。vivo对此也有演示,通过MR设备操控机器人手臂拾取桌上可乐。

可以说,MR的成熟,将是推动机器人落地家庭场景的关键。更高维意义在于,人类从猿进化到现代人,历经数百万年,机器人进化却没有如此漫长试错时间,只有MR实现真正的环境理解与交互,机器人才能突破人类经验与数据标注的限制,展现出接近人类的精细控制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首次被列入国家未来产业方向。这一政策信号,将具身智能从技术、产业话题推向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看,vivoVision不仅是当前最好的MR产品,更是“中国科技抢占制高点”的缩影——这既是vivo商业选择的长远布局,亦是对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实践,更是对本土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一次倡导。

vivo Vision:MR的“轻”革命

回顾vivo三十年,从电话机、功能机,到智能手机、IoT设备,再到如今的MR与机器人,其研发逻辑始终延续“不盲动、但敢在长赛道上下重注”的风格。

它从不追逐风口,却始终清楚什么值得长期投入,也推动着自身的转型:“vivo会从一个基于硬件出发的生产研发企业,慢慢走向根据人的需求构建基于硬件和载体的生态。”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就预判。

MR这条道路,注定荆棘丛生,但愿从vivoVision开始,MR会加速从尝鲜走向常用。“MR已不再是科幻叙事。”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这个领域的竞争刚刚开始。相比苹果VisionPro的曲高和寡,vivoVision更有可能在中国率先跑通MR实用化路径,甚至引领行业方向。”

这个判断的关键点是,vivo在MR战略上的逻辑与苹果、Meta、字节跳动等玩家截然不同——这家公司始终坚持“用户导向型”创新,从体验痛点出发推进技术迭代,更务实,也更长远。它明白在MR漫漫赛道,需要的不是炫技者,而是务实者、共建者:宁可步伐稍慢,也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