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25日 18:35 1 admin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导读

为什么有人能穿越周期,有人却快速消失?李想提炼了大佬三个共性,其中第三条最反直觉,却最关键。



前言

最近罗永浩4个小时访谈李想的视频很火,今天聊聊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内容——李想分享大佬的三个共性。

先上图,这个图浓缩了李想分享的大佬做事共性,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做了扩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各位朋友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李想聊起他对企业家共性的观察,他说:“我见过很多大佬,真正能长期做成事的,他们身上有三个共性。第一他们选得准——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他们选得长——能接受一个决定可能要二十年才能见到结果;第三也是最反直觉的一点,他们在一个长周期的赛道里,却能保持极高频率的市场迭代。”

这段话我反复地听了几遍,感觉它几乎浓缩了当下商业竞争所蕴含的底层逻辑。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选得准

选得准决定了你起点的坐标。选得准是一种战略判断,战略判断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整合能力。企业家要比普通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个时候还要能从杂乱无章的信息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号。这并不是“天赋”而是一种长期训练。

很多创业者,失败的根源并非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建立高效的信息筛选机制,不知道如何收集关键信息才能选得准,方向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他们选了一个看上去热闹的市场,投入数年之后才发现那是泡沫;亦或是选了一个赛道,最终却发现其上限过低,即便全身心地投入,也难以跑出规模。

好的战略抉择需要一手信息。你得去跟用户聊聊,去市场走上一遭,去查看竞品的数据,与行业大佬、投资人多交流。你还得了解政策,清楚哪条红线不可触碰,哪条风口是真正的风口。换言之,选得准并非灵光乍现,而是依靠大量的信息搜集和判断。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信息越多,判断越难。因为所有的信息不会一致,它们会互相冲突。优秀的企业家在这里展现的能力,是一种“概率思维”。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做到100%正确,但能在大方向上保持70%-80%的正确率,接下来用执行去修正剩下的偏差。这就是为什么“选得准”要排在第一位。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选得长

短期能出结果的事,没有竞争门槛,竞争者就很多,而赛道选得长,过程可能很煎熬,但做起来能形成强大的壁垒。

想想今天的英伟达,AI浪潮下的绝对王者。但如果你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它从1993年成立,到真正被全世界认可,中间足足走了20年。在这20年里,它也无数次差点死掉。可为什么能活下来?因为它的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认定“图形计算是未来”,哪怕没人看得懂,也要坚持。

长期主义,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心理素质。能在短期波动中咬住方向,不被诱惑,也不被恐惧击倒。这几乎是反人性的,因为人类天生追求短期回报,大脑里有个叫“多巴胺”的东西让我们对快速反馈上瘾。长期主义就是要压住这种冲动,把时间作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但坚持不是盲目的,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持续下注,并不断调整战术。就像特斯拉,马斯克从第一天起就知道,电动车一定是未来。但马斯克这条路上经历了多少次破产边缘,Roadster的失败,ModelX的产能地狱,股价暴跌,外界的嘲讽……倘若没有长期主义的信念支撑,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使这家公司倒下。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高频迭代

其实前两个大家都能理解。选得准、选得长(也就是长期主义)——这些词我们都曾听过无数回,仿佛已然成为了职场与创业语境当中的常识。不过真正将这两个放在一块儿时,往往会引向“慢”,引向耐心,引向某种长期的笃定。

不过李想提醒我们,真正卓越的企业家,并不慢,而是在一个长的周期中,反人性地跑得比所有人都快,甚至快到近乎疯狂。

黄仁勋一年一代的显卡,其他对手三年一代,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美团每天在本地生活的策略方面做一些小的调整,市场压根儿就看不到这些细节,不过恰恰是这些细节,逐渐累积起来,形成了竞争壁垒。

字节更为极端,在几十个版本同时进行迭代的情况下,市场的淘汰率极高。不过只要能够跑出其中一个版本,就很有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为什么这一点如此关键?因为市场不会给人完美的时间。战略判断再准,周期再长,如果你的速度慢下来,就一定有人超越你。商业世界不是马拉松,而更像一场在高速公路上的长跑,方向和耐力当然重要,但如果你在正确的车道里只开六十码,而别人开一百二十,你再耐力好,也会被甩出视野。

李想将这种迭代频次比作强化训练,不是读书或者课堂上的预训练,也不是高手传授的后训练,而是真实市场给予你的反馈,不断地摔倒,不断地修正,不断地增强。这种节奏几乎使人筋疲力尽,不过它恰恰是最为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一个长周期里保持极高频率的迭代”,几乎只有极少数企业家能坚持,因为这太累了。

罗永浩都惊讶:李想总结大佬共性,第三条太反直觉

几个启发

今天的管理环境,比过去更复杂。一方面竞争全球化,任何一个点子几乎都可能有人在做。另一方面,技术变化太快,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一年后就让公司掉队。在这样的环境下,“选得准×选得长×高频迭代”这套方法论,几乎是唯一能长期生效的武器。

第一,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选得准”这一步,特别是依赖于宏观判断、政策风向或一时的市场机会。他们也会讲长期主义,但往往只是写在愿景报告里,行动上却被短期利润所牵制。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一种接受“二十年才有答案”的心理建设,这不是口号,而是组织文化里的耐心。

第二,要学会容忍组织里的“慢变量”。别把所有团队都绑在季度KPI上。有的项目注定需要三年才能见效,你如果只给他们半年,就永远不可能等到结果。长期主义需要组织文化上的支持,不然大家都会选择短期可见的成果。

第三,建立一种“快”的组织节奏。

前两条是选择正确的事情,是战略,第三条是把事情做正确,是执行。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战略,但复制不了执行,因为你的组织能力不支持。

因为这意味着,产品要敢于迅速上线,而后不断迭代;运营要敢于去尝试各式各样的策略;团队要敢于接纳试错的结果以及反馈。

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组织文化问题,你能不能容忍失败?能不能在失败中快速总结?能不能让失败变成学习的常态?你的团队有这样的执行力吗?

很多管理者把迭代等同于“产品更新”,或者“运营调整”,但实际上,你看到了,李想认为的迭代应该是一个组织级的能力。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方法论也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家。作为职业发展,也同样是一个“选得准、选得长、高频迭代”的过程。比如做销售,你要有市场洞察,知道哪里是坑,哪里是雷,因为知道了才能选得准。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你需要找一个长周期的业务方向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快速迭代,不断的验证产品模型,客户关系,验证团队能力。

你选的行业、选的公司、选的方向,决定了你是否站在一个长期增长的赛道里。而你能否一直坚持,则决定了你能否活下来。最后能否在这个长期赛道里,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升级自己,这才是真正把“潜力”转化为“结果”的关键。

这种模式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严重违反人性。人性追求确定性,追求短期反馈,追求一次就成功。但企业家必须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容忍不断失败,用非线性的方式去理解时间与成长。最终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导师,而是市场的无情反馈。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