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AI车谷 ——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突围路径 | 大成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①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5日 10:01 1 admin

□ 长江日报调研组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全新岚图知音作为武汉今年第14款“车谷造”新车,将于8月28日正式上市,彰显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战略决心与底气。

长江日报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采访发现,7纳米车规级芯片量产装车,L3级自动驾驶投入测试,5G智慧工厂与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平台同步落地。武汉经开区正以“汽车+”为轴,打通全产业链条,从“钢的车”到“硅的车”的跃升,从“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

长江之畔,武汉之南,“AI车谷”蔚然成形。

AI车谷 ——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突围路径 | 大成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①

118秒下线一辆车!

时值盛夏,130个足球场大的岚图汽车智慧工厂内如火如荼。

调研组一路穿行车间。耳边,机械马达低鸣声与气动工具嘶鸣声此起彼伏;眼前,935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一辆辆岚图新车在“空中走廊”缓缓滑行。百米外的停车场内,反射着蓝金色光芒,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谷造”奔赴远方。

“一天可下线600台整车,从客户下订单到交付最快只需5天。”岚图汽车总装工厂总监胡勇向调研组介绍,借助AI视觉检测系统、5G全连接工厂等技术,岚图汽车生产线就可以满足轿车、SUV等4种车型柔性化混线生产,今年以来累计产量已超20万辆。

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上半场比拼“电动化”,下半场比拼“智能化”。

7月以来的武汉经开区,智能汽车领域捷报频传。由路特斯更名而来的莲花跑车,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无图NOA(导航辅助驾驶)落地的豪华跑车品牌,其主力车型ELETRE更是登顶国内高端纯电SUV销量榜首。

与此同时,岚图汽车宣布“All in智能化”,首款合作车型岚图Free+上市首周订单突破2万辆;猛士科技的“智能越野第一车”M817,预售1小时订单近万辆,展现强大实力。

8月初,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首秀发布新战略。调研组了解到,这家由东风汽车旗下3个品牌深度整合而成的全新车企,7月销量达27923辆,同比增长70.9%。其与华为合作的“天元智能”技术,可响应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城市记忆泊车等需求。

“像赛车换挡一样快”,武汉平均每月两款新车排队上市。调研组获悉,今年上半年,武汉经开区已有12款“车谷造”新车集中面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量达16.6万辆,同比增长58.5%。

长江财经智库研究员陈秋爽表示,当深厚的汽车工业底蕴遇上澎湃的AI创新浪潮,武汉经开区厚积薄发,在中国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竞逐中,悄然占据先机。

AI车谷 ——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突围路径 | 大成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①

8月23日,军山新城,一辆载着9名乘客的无人驾驶巴士行驶在经开大道上。减速并线、平稳过弯、靠站停车……车行过程,宛如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司机”。

“无人驾驶巴士全凭‘AI司机’转动着方向盘。”随行技术员朱彬榕向调研组介绍,该巴士搭载固态激光雷达,融合多个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厘米级定位,哪怕暴雨倾盆或浓雾锁路,也能精准感知周遭环境。

武汉是国家“双智”试点和“车路云一体化”城市。“丝滑”的智驾背后,除了有聪明的车,还有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

在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指挥调度中心,一整面数字大屏实时更新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状态,每天5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巴士、物流车在车谷全域自由穿梭,服务超600万人次。

放眼全市,拥有全国规模最大5G车联网的武汉,正以覆盖3487公里智能道路、超6900万公里自动驾驶里程,加速冲击“智能驾驶第一城”。

芯片是心脏,软件是灵魂,硬件是躯干四肢。

“智能汽车的下半场,比拼的是AI定义汽车的能力。”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正从大模型、软件、芯片三个方面进行布局,构建以汽车软件为主导、以车规级芯片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在大模型领域,东风汽车与商汤科技合作打造的企业级太极大模型,实现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5%以上;在芯片领域,芯擎科技研发的7纳米智能驾驶芯片“星辰一号”正在进行量产前的测试;在算力领域,投资50亿元的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运。

调研组发现,武汉经开区正打造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和人工智能科技园。目前,已聚集东风悦享、百度、小米、亿咖通、华砺智行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500多家,初步构建了覆盖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软硬件创新和服务主体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AI车谷 ——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突围路径 | 大成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①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与AI的融合正在重塑“车谷”的产业基因。

7月20日,一款专注于具身智能的“鲲鹏”系列机器人亮相链博会,引起观众驻足关注。只见工作人员向它发出“装箱”指令,机器人随即从1.8米收缩到数十厘米,完成“秒变身”。

调研组了解到,这款机器人诞生于武汉经开区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不到三年时间。公司创始人李大伟说,其自主研发的移动机器人已交付首款样品,正冲刺年内量产。

同样,10公里外的科大讯飞华中总部正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首批600名员工将于今年11月入驻。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小雅科技总部在此扎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

调研组实地探访获悉,武汉经开区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初步形成覆盖硬件、软件、算力、大模型等各链条、各环节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0%,稳居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第一方阵”。

在医疗健康领域,推想医疗旗下企业研发的龙点睛穿刺手术机器人已完成500多例临床试验,成功率达100%。

在消费电子行业,星纪魅族发布的AI眼镜StarV凭借眼球追踪技术,让用户仅凭视线即可操控设备。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大唐互联科技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为东风本田等近30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过去是人在工厂里找数据,现在是数据主动‘追’着人提供优化方案。”公司总工程师何宁波表示。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珺表示,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完整链条,这将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AI车谷’的崛起,或许才刚刚开始。”

AI车谷 ——武汉竞逐“智驾第一城”的突围路径 | 大成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①

车谷在于车,更在于“谷”。

在武汉经开区东风大道,标志性的“红柱子”大楼,过去是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如今成为车谷创新的“强磁场”。白天,近600名科技研发人员穿梭其间,步履匆匆;夜晚,实验室灯火彻夜长明。

调研组获悉,近日,由东风汽车牵头建设的具身智能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已完成认定,这是武汉经开区启动建设的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科技规划中心总监韩杨说,具身智能汽车简单来说,就是“AI大脑+汽车身体”让汽车像人一样思考。

与此同时,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多家机构成立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出发明专利50余项;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打造出完全自主的永磁电机设计工业软件,成果在岚图汽车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

依托区内6所高校,以军山新城为核心、沌口和汉南片区为两翼的车谷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正加快构建。

“把最好的环境留给企业,留给创新。”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人工智能领域产业,不仅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或头部企业,初创型企业也能享受到“阳光雨露”。

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一套立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人工智能与汽车软件领域,发布了“软件十条”提供最高5亿元落户奖励,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软件创新中心;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武汉车谷发展母基金,为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提供新动能。

“推动产业多元化,武汉经开区在路上。”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武汉经开区将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制造”等行动,做强工业主引擎,加快新兴产业聚势成群,积极畅通汽车“出海”通道,推动“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指出,“谷”的生命力在于复制、扩散与协同,培育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是车谷的不二选择。

当数字人主播在直播间侃侃而谈、无人车在街头穿行自如时,这座“车轮上的城市”已悄然驶入智能化竞速的下半场。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徐丹 李佳 李琴 通讯员刘国发 蒋秋雨 执笔:徐丹)

【罗田甜】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