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
2025-08-25 0
在国际上,中国向来被称作“基建狂魔”。
疫情期间,10天建起火神山医院的速度,曾让世界惊叹,39公里的广东松山湖铁路隧道,也只用6年就通车。
但有一项工程,却让这个“狂魔”也犯了难。这条全长不到1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花了足足12年才挖通,耗资高达3000亿。
火车穿过它只要7分钟,投入却够修好几条高铁。
欧美国家直呼看不懂:花这么多钱,在环境恶劣的山里挖个洞,到底图什么?
大珠山隧道为什么这么难修?连“基建狂魔”都要硬啃12年的它,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大柱山隧道的难,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藏在横断山脉里,这里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联手挤出来的“褶皱”,重峦叠嶂下,地质乱得像一团麻。
要挖通隧道,得穿过6条断裂带,光是澜沧江深大断裂和保山褶皱带,就够让工程队头疼。
全世界500多位隧道专家来看过,不少人直接说“没法施工”,还把这里叫做“地狱入口”。
为啥?因为这里几乎集齐了隧道工程,能遇到的所有麻烦——断层里全是水,溶洞像迷宫,石头还会突然爆炸,简直是个“地质博物馆”。
果不其然,开工第一年,麻烦就来了。
2009年8月,工人在燕子窝断层钻孔时,掌子面上突然裂开个手掌大的口子。
紧接着,带着泥浆的水拼命往外涌,口子越撕越大,1个小时就把4米高的工程车埋了,几小时后,几百米长的隧道全被填满。
这还不是最糟的,燕子窝断层是高压富水断层,水压大得吓人,涌水时能带着沙子、石子平射出来,几十吨的重物能被推出40多米。
在这里,1小时最多涌水1500方,一天高峰时能到7万方,十多年下来,涌水量相当于十几个西湖。
工人们只能脚踩泥浆、头顶水柱往前挪,一天最多挖20厘米,就这156米的断层,硬生生耗了两年多。
有人从刚毕业的小伙子,挖到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头发都熬白了。
水的问题还没解决,排水又成了新难题。
隧道是往下挖的,洞口地势高,洞里的水没法自己流出去,这就是反坡排水。
偏偏这段反坡路有5.7公里长,坡度还超过20‰,水排不出去,机器会坏,人也危险。
工程队没办法,只能在洞里建了8座大型固定泵站,还有1座应急泵站。
7座泵站像接力赛一样,一级级把水排到顺坡水沟里,就这排水系统,硬生生用坏了上百个抽水泵。
水的麻烦够多了,“火”的考验又跟着来。
隧道里本来就闷,加上地温高、机器散热,温度常年在30度左右。
挖到5公里时,温度突然飙到40多度,湿度超过80%,人待在里面像蒸桑拿。
设备先扛不住了,测量仪器进洞,两三个小时才能用,坏得比别的隧道快几十倍,二十分钟的活,在这里要干一个多小时。
工人更受罪,待半小时就头晕恶心,中暑是常事,不少人还得了风湿病。
大家只能想土办法:在掌子面放冰块,再装风扇把冷气吹过来。可冰块降温范围小,人离远了就没用,只能硬扛。
有人说,在这里施工,真是“水深火热”一点不夸张。
更可怕的是岩爆,横断山脉是板块挤出来的,隧道埋得又深,地应力特别大,石头会突然崩落,还带着气浪冲击。
有天晚上,三个工人在台车上放线,一块大石头突然砸下来,紧接着,拳头粗的水柱从头顶喷出来,差点出人命。
就这么难,工程队还是想出了办法。
对付突水涌泥,他们摸索出“高压动水分段引排+超高压聚合注浆”的法子,边排水边用特殊浆液加固岩石,这浆液能扛住20兆帕的压力,水都冲不垮。
十多年里,他们琢磨出30多项专利,全是在跟这些难题死磕。
项目经理姜栋说过:“大柱山隧道没打通,我不甘心走。”
这句话,成了很多人的信念。
有人问,花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绕开不行吗?
还真不行。大柱山隧道是大瑞铁路的一部分,这条铁路从大理到瑞丽,要跨澜沧江、怒江,穿高黎贡山,是泛亚铁路西线的关键一段。
泛亚铁路西线有多重要?它是中国往东南亚去的最近通道,以后还能通到缅甸、印度,直抵印度洋。
这意味着,我国进口石油、外贸运输,不用再死磕马六甲海峡了。
要知道,现在我国60%的石油、70%的外贸都得走马六甲,风险太大。
要是绕开大柱山,保山、德宏这些地方要么通不了铁路,要么得绕很远,云南的铁路网就没法铺开。
就算有别的备选线路,比如从清水河口岸出境的中缅第二通道,也替代不了大柱山的位置。
2020年4月28日,大柱山隧道终于贯通了。
这一下,大理到瑞丽的路近了太多,客运、货运方便了不说,沿线的资源能运出去,外面的东西能运进来,经济肯定能活起来。
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上去了,跟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更紧了,能源、物资运输方便不少,不用再太依赖中东。
这条隧道,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西南地区通向世界的门。
现在再看,3000亿、12年,值吗?
那些在泥浆里泡过、在高温里烤过、在岩爆前拼过的建设者们,用双手在“地狱入口”里挖出的,不只是一条隧道,更是中国基建的底气,和通向更远未来的路。
其实,在大柱山隧道开工前,没人想到会这么难。
最初计划5年半完工,后来延到8年,最后用了12年。
光是前期勘探,就花了不少功夫。横断山脉这地方,卫星图上看着是连绵的山,底下的地质却复杂到超出想象。
施工队刚进场时,带来的设备在别的隧道都好用,到这儿全歇菜。
有台进口的掘进机,第一天工作就被突水冲坏了零件,修了半个月才好。
后来大家才明白,在这里施工,不能按常理出牌。
就说注浆技术,一开始用传统的凝固液,根本挡不住高压水。
工程师们住在工棚里,天天研究配方,试了几十种材料,才找到那种能抗20兆帕压力的浆液。
每次注浆时,大家都捏着汗,怕又失败,直到看到浆液在高压下稳稳凝固,才敢松口气。
隧道里的温度高,除了用冰块,还试过别的办法。
有人提议装空调,可洞里湿度太大,空调没多久就坏了。
后来请了制冷专家,专门设计了一套降温系统,用管道把冷气送进掌子面,才算稍微缓解。
最让人揪心的是岩爆,为了预警,施工队在隧道壁上装了不少传感器,24小时监测岩石的应力变化。
有次传感器突然报警,大家赶紧撤出来,没过十分钟,就听到里面“轰隆”一声,一块几吨重的石头掉了下来。
这些年,工地上来了不少年轻人,像90后的吴浩,刚来时看到这环境,偷偷哭过好几次。
但看着老一辈的工人天天泡在泥浆里干活,他慢慢也适应了。
现在他成了技术骨干,说起隧道里的每一段地质,都了如指掌。
大柱山隧道贯通那天,工人们自发在洞口挂了条横幅:“十二年坚守,终见光明”。
不少人对着隧道深处鞠躬,那是他们奋斗了四千多个日夜的地方。
现在再看欧美国家的质疑,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没见过这么复杂的地质,也很难想象中国建设者的韧性。
但对中国来说,有些工程不是看眼前的成本,而是看长远的价值。
大柱山隧道就是这样,它的价值,会在未来几十年慢慢显现。
这条隧道,就像一座纪念碑,刻着建设者的汗水和坚持。
它告诉世界,再难的工程,只要有决心,有智慧,就能完成。#夏日旅行攻略#
相关文章
文︱陆弃看完《南京照相馆》很多人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对南京几乎一无所知。这不是夸张,而是赤裸裸的事实。你随便拉一个年轻人出来问——南京是什么?答案十有...
2025-08-25 0
外媒hc消息,有消息透露小米正筹备其软件的重大迭代——HyperOS 3.0升级,新版本还将带来令人惊喜的相机功能。 据爆料,HyperOS 3.0在...
2025-08-25 0
上周五,微博认证为“AirUP品牌创始人,《Science》封面摄影师”的微博网友陈海滢发文称百度网盘篡改了自己电脑系统的看图软件,将电脑所有图片的默...
2025-08-25 0
飞机飞越青藏高原,飞向西藏拉萨。 透过舷窗俯瞰,重重高山、亘古江河之间,高速公路似巨龙翻山越岭,水网交织的雅鲁藏布江蜿蜒奔腾,拉萨河谷植绿成林、换了人...
2025-08-25 0
人工智能这场浪潮,正滚滚向前。昨天,OpenAI 首席执行官 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 在接受采访时,抛出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是的,人工智...
2025-08-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