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研究发现,美国终身科学家的工作效率降低,研究成果影响力下降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4日 22:19 1 admin
研究发现,美国终身科学家的工作效率降低,研究成果影响力下降

信息来源:https://physicsworld.com/a/tenured-scientists-in-the-us-slow-down-and-produce-less-impactful-work-finds-study/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对超过1.2万名美国学者的大规模数据分析揭示了学术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科学家在获得终身教职后,虽然研究工作变得更加创新和多样化,但其学术影响力却出现了系统性下降。这项涵盖15个不同学科、跨越十年研究周期的综合性分析显示,学者们在追求永久职位期间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显著多于获得终身教职之后,这一模式在从数学、物理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都表现得极为一致。

研究负责人、西北大学数据科学家乔治奥·特里波迪指出,美国学术体系中的终身教职制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激励结构:"先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试用期,之后是正式聘任,这能有效地激励科研成果最大化,并避免在终身教职期间更容易失败的项目。"然而,这种制度设计的副作用正是研究所揭示的影响力下降现象,它反映出学术激励机制与科研质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研究发现,美国终身科学家的工作效率降低,研究成果影响力下降

保持正轨: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发表了更多高影响力的论文——这一模式在 15 个研究学科中均有体现(图片来源:istock)

数据显示,学者们的论文发表率在终身教职评审前呈现急剧上升趋势,通常在获得永久职位前一年达到峰值,随后要么维持在高水平,要么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冲刺-平台"模式的普遍存在暗示着终身教职制度对学者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

学科差异揭示制度影响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不同学科间表现出的差异化模式。在数学、商业、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主要依靠个人研究的非实验性学科中,学者获得终身教职后的研究产出出现了明显下降。相比之下,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其他十个学科的学者则能够在获得永久职位后维持接近峰值的发表率。

特里波迪对这种学科差异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在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领域,合作团队和持续的资金流可能有助于教授在终身教授职位结束后保持高生产力。相比之下,在数学或社会学等更以个人为中心的学科中,由于研究产出对持续实验室运作的依赖程度较低,终身教授职位结束后的生产力放缓似乎更为明显。"

这一发现揭示了学术研究生态系统的内在复杂性。实验科学依赖的团队协作模式、持续的资金投入以及实验室基础设施的维护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为已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提供了维持高产出的外在驱动力。实验项目的长周期性质和多人协作需求使得即使个人动机发生变化,整个研究机器仍能保持运转。

反观理论性学科,研究主要依赖个人的智力投入和创造力,外在约束相对较少。一旦获得工作保障,学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内在动机变化的影响。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也暴露了终身教职制度在不同学术领域中产生的不均等效应。

创新与影响力的矛盾

研究数据呈现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在所有15个研究学科中,学者们在获得终身教职前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定义为某领域前5%的论文)比例都高于获得终身教职后。然而,论文的"新颖性"——定义为非典型工作组合的比例——却随时间推移而增加,最具创新性的论文往往出现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后。

这一发现揭示了学术研究中创新性与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获得永久职位前,学者们倾向于在已建立的研究框架内工作,选择那些更有可能被广泛引用和认可的"安全"项目。这些研究虽然可能缺乏根本性创新,但由于建立在成熟理论基础上并采用被验证的方法,更容易获得同行认可并产生immediate impact。

终身教职的获得改变了这种行为模式。工作保障的建立使学者们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探索前沿的、可能具有颠覆性的研究方向。然而,这些高风险研究项目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被学术界接受和理解,其影响力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充分显现。

特里波迪对此现象的解释是:"终身教授职位让科学家能够承担更多风险,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并重新规划他们的研究组合。"这种转变虽然可能导致短期内影响力指标的下降,但对学术领域的长期发展可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制度反思与改革探讨

这项研究的发现引发了对现行终身教职制度的深度反思。一方面,该制度确实为学者提供了必要的工作保障,使他们能够进行长期研究并探索高风险项目。学术自由的保障和免于短期绩效压力的环境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研究揭示的影响力下降现象暴露了该制度可能存在的效率问题。如果终身教职的获得导致学者们减少了对高影响力研究的投入,那么这种制度设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的快速积累和传播。

国际比较研究显示,不同国家的学术激励机制呈现出显著差异。欧洲一些国家采用的定期评估制度,中国实施的分类评价体系,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探索的灵活聘用模式,都为终身教职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些学术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制度创新。例如,某些大学引入了"终身教职后评估"机制,定期审查已获得永久职位学者的研究表现;还有机构尝试将终身教职与持续的研究资助挂钩,通过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来维持学者的研究积极性。

然而,任何制度改革都需要谨慎平衡多重目标。维护学术自由、保障研究人员基本权益、促进科学创新、提高研究效率——这些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张力。过度强调短期影响力可能会抑制基础研究和跨学科探索,而过分宽松的评估机制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项研究揭示的现象反映了现代学术体系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设计出既能保护学术自由又能激励持续创新的制度框架。随着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和跨学科化,传统的终身教职制度可能需要进行深度调整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未来的学术制度改革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估标准,同时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来平衡研究的创新性与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制度设计的初衷:促进人类知识的持续进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