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4230%暴涨背后,寒武纪在赌什么?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4日 21:13 1 admin


4230%暴涨背后,寒武纪在赌什么?


寒武纪这家公司,最近有点“爆”。

一季度营收同比翻了42倍,净利润转正,一笔勾销了多年亏损的尴尬。

.乍一看,这简直是中国芯片行业扬眉吐气的剧本——但稍微往深处扒一扒,就会发现,这不止是一个技术逆袭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政策、资本与市场合谋下的惊险跳跃。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寒武纪,可能还停留在它早年做手机AI芯片、和华为分道扬镳的那个阶段。

那时候它更像一个学院派的技术明星,手里攥着几张王牌——比如自研的深度学习指令集DianNaoYu,还有云边端一体化的芯片布局。但技术好不等于能赚钱。很长一段时间,寒武纪的财报都不太好看,亏损几乎是常态。直到最近,它似乎突然“开窍”了。

这个“窍”,其实就是找对了卖东西的路子——不再零零散散地授权IP或者卖边缘芯片,而是一头扎进云端计算市场,尤其是政府和大国企主导的智算中心项目。说白了,它现在的主业,是给正在疯狂上马的“东数西算”工程提供AI算力芯片。

所以你看到它营收结构的剧变:2024年,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总营收99.3%,边缘和IP授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不是慢慢转型,是彻底调头。也因此,它的客户名单极其集中——前五大客户占收入九成左右,有时候一个地方国企的单子就能撑起全年六成营收。

这种模式带来的是爆发式增长,但也埋下了显而易见的风险。就像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晃一下,蛋就可能碎一地。

寒武纪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财报里你会看到它正在疯狂备货:存货金额一季度环比涨了55%,预付款项也大幅增加——这不是滞销,而是它在为接下来可能到手的大订单做准备。它在赌,赌国产算力需求会持续爆发,赌自己能持续中标。

赌局的另一边,是政策和地缘政治在给它托底。美国芯片禁令一波接一波,英伟达的高端芯片进不来,国内市场空出了一大片。再加上“东数西算”这类国家工程对数据中心、算力集群的刚性需求,寒武纪几乎卡在了一个最佳生态位:国产、自研、已有量产能力。它不再只是一家芯片公司,更像一个“政策概念股”。

但政策红利能吃多久?没人说得准。更何况,这个市场里也不止它一个玩家。华为昇腾早就虎视眈眈,其昇腾910B芯片和寒武纪即将量产的思元590几乎正面撞车。华为有更强的生态、更深的政企关系、更成熟的软件栈——寒武纪要在这样的对手嘴裡抢肉吃,并不轻松。

更要命的是,虽然寒武纪在国内是第一梯队,但拿到全球赛场上去比,它的芯片性能和英伟达旗舰产品之间仍有代差。它现在能打,是因为别人进不来,而不是因为它已经全面领先。一旦外部技术环境变化,或者国产替代的紧迫性下降,寒武纪就要真正靠产品实力来说话。

资本市场对它的态度也很分裂。一方面,机构报告纷纷给予“推荐”评级,认为它是国产AI芯片的领头羊;另一方面,其股价早已脱离传统估值框架,市盈率、市销率都高得离谱。现在的市值,赌的是它未来能成为“中国英伟达”——这个预期实在太重了。

重到必须靠下一代芯片思元590的成功来兑现。这颗芯片不只要做出来,还要能打、能卖、能规模化商用,尤其要能撬动互联网大厂这些真正看重性能与生态的高价值客户。如果590能成,寒武纪就能从“政策单”走向“市场单”,从项目制走向产品化;如果不成,那么现在的高增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我们看到,寒武纪最近刚拿了近40亿元的定增额度。这笔钱很重要,它得继续烧钱研发、扩充产能、构建软件生态——芯片行业从来都是金钱游戏,没有持续投入,连牌桌都下不去。

回过头来看,寒武纪的故事其实是中国硬科技公司的一个典型样本:靠技术起家,借政策起飞,被资本追捧,但也困于客户集中、对手强大、估值过高这些典型问题。它走出了亏损,但并不等于走进了安全区。

4230%的增长很吓人,但它更像一个开始——寒武纪的真正考验,是怎么从单点爆破走向持续输出,从依赖少数大客户走向真正的市场化生存。这场豪赌,才刚刚进入中局。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