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科学家最新研究试图颠覆“红肉致癌”、“动物蛋白有害”观点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4日 20:49 1 admin
科学家最新研究试图颠覆“红肉致癌”、“动物蛋白有害”观点

信息来源:https://scitechdaily.com/surprising-study-finds-meat-may-protect-against-cancer-risk/

一项基于美国数万名成年人长期健康数据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对一个长期以来几乎被视为公共卫生定论的观点发起了直接挑战。该研究发现,摄入动物性蛋白质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或癌症死亡率的增加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数据甚至暗示,较高的动物蛋白摄入量可能与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轻微下降有关。

这项发表于权威期刊《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动物蛋白的研究,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科研团队主导,其结论无疑为数十年来关于“红肉致癌”、“动物蛋白有害”的激烈公共辩论,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不仅迫使科学界和公众重新审视对蛋白质来源的固有看法,也凸显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巨大进步及其对研究结论的决定性影响。

严谨方法论下的意外发现

这项研究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方法论的严谨性。研究人员分析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 III),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大规模、长期健康数据库。他们从近16,000名19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样本中,提取了详细的膳食摄入信息,并将其与后续多年的死亡风险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传统营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痛点在于膳食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人们很难精确回忆并报告自己每天的饮食,且摄入量会随时间波动。为了克服这一“测量误差”,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前沿的统计模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开发的方法与多元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CMC)模型。这些复杂的统计工具能够更精准地估算个体的长期、习惯性饮食摄入量,过滤掉日常波动和报告偏差带来的“噪音”,从而让蛋白质摄入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分析更为可靠。

“在评估日常摄入量与死亡风险时,我们的分析必须采用最严格的黄金标准方法,”该研究的指导者、麦克马斯特大学运动机能学系主任斯图尔特·菲利普斯(Stuart Phillips)教授解释道,“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长期的饮食习惯。”

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方法论框架下,研究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总蛋白质、动物蛋白还是植物蛋白的摄入量,都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没有关联。当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同时纳入模型进行分析时,结果依然稳健,并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细节:在癌症死亡率方面,植物蛋白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动物蛋白似乎扮演了一个轻微的“保护性”角色。

在争议的漩涡中重新定位

这一发现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与过去许多广为人知的观察性研究结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部分建议,形成了鲜明对比。长期以来,大量研究将高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与结直肠癌等特定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联系在一起。这些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膳食指南和公众的饮食选择,使得“多吃植物蛋白,少吃动物蛋白”成为一种主流的健康叙事。

然而,这场科学辩论远比公众想象的更为复杂。过去的许多研究在区分“动物蛋白”这一营养素本身,与承载它的“动物性食物”(如牛排、培根)以及与高肉食相关的整体“生活方式”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个大量食用红肉的人,是否也同时摄入了较少的膳-食纤维、更多的饱和脂肪,并且拥有较少的体育活动和更高的吸烟率?这些“混杂因素”很难在研究中被完全剥离。

此次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通过其先进的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更纯粹地审视“蛋白质”本身的影响。其结论并非孤证,近年来,一些高质量的荟萃分析也开始对动物蛋白的“有害论”提出疑问,认为现有证据的强度和一致性或许被高估了。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营养策略公司总裁雅尼·帕帕尼古拉乌(Yanni Papanikolaou)指出,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证明因果关系,但它们对于在大规模人群中识别潜在的模式和关联至关重要。他认为,当把这项新的观察性数据与数十年来积累的临床试验证据结合起来看时,一个更清晰的图景开始浮现。

“当综合考虑这些数据时,很明显,动物和植物来源的蛋白质食物都对健康和长寿有益,”帕帕尼古拉乌说。临床试验(即干预性研究)的证据一再表明,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质,无论其来源如何,对于维持肌肉质量、促进新陈代谢和支持整体生理功能都至关重要。

超越“好坏”二元论:对未来的启示

那么,这项新研究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消费动物性食品?菲利普斯教授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强调研究的意义在于消除公众对蛋白质的“困惑”。“这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概念,这对于任何试图根据证据做出明智饮食决定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的核心启示,可能并非简单地为动物蛋白“平反”,而是鼓励我们超越将食物简单划分为“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思维。它提醒我们,营养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证据和更优的方法论正在不断修正我们过去的认知。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类型的动物性食物(如红肉、禽肉、鱼类、乳制品)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烹饪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蛋白质在不同生命阶段(如青年、中年、老年)和不同健康状况下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更精细化的研究。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最稳妥的策略仍然是遵循一个多样化、均衡的饮食模式。这意味着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其来源可以兼顾动物和植物,同时搭配大量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健康的脂肪。这项研究并非一张可以随意食用加工肉类和高脂肪红肉的“通行证”,而是为那些选择将瘦肉、鱼类、禽肉和乳制品作为其健康饮食一部分的人,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归根结底,这场由新研究所引发的波澜,再次证明了科学的本质——它不是一套静止的教条,而是一个通过不断自我审视和修正来接近真相的动态过程。蛋白质的悖论,或许最终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全面、更少偏见的营养观。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