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10年攻关突破国际领先,解锁高原风能密码!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24日 20:27 1 admin

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一则喜讯让新能源领域振奋不已——国电投云南国际电力(富源西风电场)牵头完成的“高原复杂地形风能高效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项目,一举斩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历时10余年、凝聚产学研用多方智慧的技术成果,不仅破解了高原风电开发的“世纪难题”,更被权威专家组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云南科技创新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从“啃硬骨头”到“破局者”:高原风电的十年攻坚路

提到高原风电,业内人常会想到三个词:难、难、还是难。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从雪山峡谷到丘陵山地,风资源分布“碎片化”严重;加上高海拔带来的低空气密度、强湍流,以及突发极端天气,传统风电技术在这里频频“失灵”——风电场选址偏差导致“装了风车发不出电”,机组故障频发影响稳定性,偏远地区运维成本高得吓人……这些难题,曾让高原风电一度陷入“看得见资源、吃不透效益”的困境。

10年攻关突破国际领先,解锁高原风能密码!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组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建“攻关联盟”,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风场搭起临时实验室,在暴风雪中记录机组数据,在峡谷里测试风资源模型,一干就是10余年。

如今,这份坚持终于结出硕果。通过无数次模拟、试验、迭代,团队硬是从“零”开始构建了一套适配高原环境的风电技术体系。

三大硬核创新:让高原风能“用得好、用得稳、用得省”

这项摘得一等奖的技术到底牛在哪?用三个“颠覆性突破”就能说清——

突破一:给风场“精准画像”,装机容量暴涨20%

以前选风场,靠经验、看大致风向,经常出现‘风车对着小风转’的尴尬。为此,团队发明了一套“高原风资源精准评估系统”,通过无人机航测、气象卫星数据融合,再结合复杂地形的“气流绕流模型”,摸清每一片山地的风速、风向、湍流强度。

更关键的是,他们创新提出“机组协同优化选址法”,让几十台风机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像“合唱团”一样根据风场特性排列组合,最大化利用风能。应用这项技术后,富源西风电场的装机容量直接提升了20%,相当于多建了5座标准风场,每年多发电约2亿度。

突破二:给机组“装大脑”,极端天气也能稳定发电

高原的风,不仅“乱”,还“烈”。突如其来的阵风、低温冻雨,常让风机叶片结冰、齿轮箱故障。项目组另辟蹊径,给机组装上了“智能大脑”——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风速、温度、空气密度等数据,动态调整叶片角度和发电功率,让机组在“狂风乱作”中也能“稳如泰山”。

10年攻关突破国际领先,解锁高原风能密码!

针对极端气候,团队还开发了“故障预警神器”,能提前72小时预测潜在问题,比如通过振动频率变化判断齿轮箱磨损,通过电流波动发现电路隐患。数据显示,这项技术让机组发电量提升了1.5%~3.0%,平均无故障时间延长了6.0%~8.5%,相当于每台风机每年少停机20多天。

突破三:给风场“建数字孪生”,运维成本直降20%

在富源西风电场的控制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风场的“数字分身”——这就是团队构建的“高原风电场数字孪生模型”。通过物联网技术,每台风机的运行数据、每段线路的状态,甚至每片云层的移动,都能在虚拟世界里精准还原。

10年攻关突破国际领先,解锁高原风能密码!

这套智能运维系统还能优化机组运行指令,让整个风场的发电效率再提3%,故障预警精度更是高达92%,单机运维成本硬生生降了20%以上。

国际领先!技术已“走出云南”,未来还要聚焦这些新赛道

“该技术适用于低纬度高原环境地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价专家组给出的权威结论。目前,这项技术已不仅服务于云南,其研发的1.5MW至7MW系列高原机型,已推广到云贵川、青藏高原,甚至出口到泰国、巴西等32个国家和地区,在400余座风电场“上岗”,总装机容量超10GW。

国家电投云南国际滇东公司党委书记兰俊宏在大会上明确表示:“下一步,我们要紧扣‘AI+’‘科技+’等‘五个+’部署,把滇东公司打造成科技创新示范点。”据透露,团队将重点攻关CASE项目、飞轮储能等前沿领域,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从高原风电到绿色未来,云南的新能源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精彩!

曲靖融媒记者 李娜 张懿 张广大 张亚玲 雷朴理 杨立国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