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科技淬炼硬功夫,筑就湟西新“天路”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4日 16:07 1 admin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一条“高原天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作为交通运输部“十四五”公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湟源至西海公路(以下简称“湟西公路”)不仅是青海省重点推进的交通项目,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近日,记者走进建设中的湟西公路,跟随一线工程师了解这条公路背后的科技力量。

设计面临严峻挑战,工程师们“见招拆招”

这条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天路”,自规划之初便面临着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地质复杂等诸多严峻挑战。据湟西项目设计代表组组长张万虎介绍:“湟西公路项目穿越两条断层、6处构造破碎带以及大量褶皱和节理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地质,施工难度大,风险高。”与此同时,其走向还需在青海湖、原子城、湟水河和金银滩等生态敏感区域之间谨慎穿行,绕过28处声环境、10处水环境等生态敏感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复杂的人文社会环境。

科技淬炼硬功夫,筑就湟西新“天路”

湟西公路已通车路段。(受访者供图)

面对如此复杂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工程师们凭借科技的“慧眼”与“巧思”,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可视化智能勘察,将山川地貌在屏幕上纤毫毕现,细致勾勒从路线到路基、从桥梁到隧道的每一寸肌理。先进的仿真技术和数字地模生成全景动态透视图,让工程师们仿佛置身未来之路,反复推敲、优化,最终确定了一条符合地形地貌、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的“生态走廊”,将对自然的扰动降至最低。

创新“软实力”淬炼成攻坚“硬功夫”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将创新的“软实力”淬炼成攻坚克难的“硬功夫”。在湟西高速黄云南互通悬吊桥施工现场,为解决桥梁施工与国道通行的矛盾,项目部采用了“挂篮全封闭兜底工艺”,确保了国道通行安全。路基施工中,工程师们创新应用“湿陷性黄土路基综合处置工艺”与“智能压实系统”,为大地披上“坚固铠甲”。大华1号隧道作为全线首座贯通的隧道,面对地质松散、支护变形、坍塌风险等问题,工程师们采用“地质雷达 + 瞬变电磁法”等组合装备精准勘探,动态设计多元优化施工方案,推广超欠挖自动监测与光面爆破技术,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

科技淬炼硬功夫,筑就湟西新“天路”

湟西公路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

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湟西项目办主任郝广杰表示:“我们采用的智慧化梁场,借助全自动的移动台座、智能模板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了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提升了整个建设的水平。智能蒸汽养生房可以始终保持恒温恒湿,通过信息化系统的监测,梁板的强度提升特别快,也特别均匀,对后期混凝土的耐久性起到了大作用。”

同时,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同中枢神经,实时汇聚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信息,实现“智慧监理”,预控预警尽在掌握。青海省交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湟西监理办负责人侯宏斌介绍:“我们‘智慧监理’工作主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环水保的预控和预警工作。现场原材料抽检数据、线路全程、路基、路面结构层等主要技术指标都在这上面一览无余。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每天实时监控到施工现场的总体情况,信息都可以实时掌握。”

自2023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以来,湟西项目已高效完成总工程量的47%,正朝着2027年底全线通车的目标坚实迈进。随着部分路段的陆续开放,这条在高原上孕育、在草原上穿行、在创新中崛起的高原新“天路”,已悄然改变着沿途的生活图景。

审核专家: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湟西项目办工程师 唐荣强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