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厂区变园区吸引18家北京首店入驻 “卫星的摇篮”打开院墙客如云来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4日 12:05 2 admin

晚霞渐染天空,阵阵蝉鸣轻叩,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东方红广场边,一场“树夏音乐会”引来不少音乐爱好者。晚风中,动听的民谣回荡耳畔,为夏日增添了一分浪漫。

厂区变园区吸引18家北京首店入驻 “卫星的摇篮”打开院墙客如云来

“咱大海淀也有自己的‘798’,我们特意来这儿‘追星’!”人群中,北航学生李响的手机镜头定格了他和室友青春洋溢的笑脸。

什么“星”让人们纷纷来到园区?答案是“两弹一星”。这里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有着“卫星的摇篮”“神舟的家园”之称。

“卫星从总装车间出厂后,就直奔发射场了。”3号厂房前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纪念碑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职工忆起往昔峥嵘岁月。北京卫星制造厂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创办于1958年,科研人员从“老虎钳”干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后完成了200余颗(艘)卫星飞船的研制任务,“记得有一次,外宾来参观,简陋的环境让他不相信这是卫星总装厂房。”

3号厂房外,斑驳的红砖墙仍是当年的模样,但走进厂房里,已经看不出昔日车间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现代感的极简办公空间。“这块土地的历史底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在此办公的医疗科技企业负责人笑称:“在这里上班,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从厂区到园区,是城市更新唤醒了岁月记忆。“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的改造,是航天工业遗产的一次成功蜕变。”科技园总经理胡琪悦说,改造在引入一批高精尖企业、赋予园区多元化功能的同时,也创造性地传承了航天文化。

位于5号厂房的“两弹一星”主题展,一张张黑白照片、一篇篇珍贵手稿,忠实记录了“造星梦工厂”的光荣与梦想。“我的专业是航天飞行器设计,我的外公也从事航天工作,展览让我热血沸腾,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李响把一句话抄写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这里不只有星河梦想,也有人间烟火。

工作日的午后,园区商业街上,多家咖啡店的上座率过半,不少游客都是追着社交平台的推荐帖而来。园区目前引入了33个品牌,北京首店有18家,海淀区首店有12家。“这家店的豆子真的很考究!”刘艺萌和朋友点了手冲精品咖啡,口味一向刁钻的朋友竟罕见地给了好评。

身为珠宝设计师的刘艺萌,在园区经营着一家珠宝店,面积不大,却装点得典雅又时尚。“和这里的缘分感觉是命中注定。”本科读建筑学的刘艺萌,2024年夏天第一次来参观时,就爱上了园区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她当场做了一个有些冒险的决定:把珠宝店搬进科技园。

一年下来,她不仅收获了不少新顾客,也逐渐融入并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很多在附近上班的白领会来店里给家人定制一件珠宝,顺便参观下园区。”这时,刘艺萌总会争当“向导”,讲讲“两弹一星”的历史,推荐有格调的特色小店。

人流至,活力显。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客流达6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销售额达3251.52万元,同比增长121%。

“我们引入更有活力的非标主理人商业,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感受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在胡琪悦看来,园区引入商业配套,不仅要服务产业,也要服务周边社区。

中关村地区科技文化季、京台青年生活节、Girls友好大会……不用走远,周边居民在这里就能感受有音乐、有文化、有态度的生活。这个暑期,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更是迎来了“孩子团”,走访中,看到了好几拨专程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学生。修旧如旧的厂房遇到怀揣好奇的孩子,恰似历史和未来在此交响。

打开院墙看火箭,在北京,这样的工业旅游点位不只有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一处。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一座立体的空天史诗档案馆,这里成为航空迷的乐园,暑期每天都有百余名游客来“解锁”300余件航空航天文物的“时光密码”。位于亦庄的北京火箭大街科技互动展厅,年内也将对外免费开放,观众未来在这里就能像在酒泉、文昌发射中心一样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

“园区的未来离不开航天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在更多孩子的心里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胡琪悦说,未来还计划通过航天市集、跨界活动、文创联动等形式,带动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这是一座科技园的使命和愿景。”(潘福达)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