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少林寺方丈一塌房,背后牵扯出来的明星,可是受到了不少的牵连。其中,受伤最深的应该就是李湘。她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次早年的...
2025-08-24 0
2025年8月22日凌晨3点10分,青海尖扎黄河特大桥工地突然响了一声巨响。钢索断了的声音,一下子划破了夜空。
这桥号称“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是个实打实的宏伟工程。眼看就要完工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出了事,太让人揪心。16个干活的人从高空掉了下去,到8月22日18点,已经确认12人没了,还有4人找不到。
这事儿不光带走12条命,更让大家不得不重新想:工程安全这根弦,到底该怎么绷紧?
❶百米高空,说掉就掉
尖扎黄河特大桥在哪儿?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跟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的地方。它是川青铁路的关键工程,少了它不行。
这桥总长1596.2米,拱顶离水面有130米——差不多40层楼那么高。主桥是“141米+366米+141米”的连续钢桁拱桥,论跨度,在双线铁路桥里是世界第一。
8月22日凌晨3点10分左右,工人正在调钢索,为合龙做准备。有个干了快3年的架桥师傅说:“当晚我在化隆这边的宿舍歇着,突然听见一声巨响。一开始以为是山体滑坡,跑出去一看,才知道是出事故了。”
断裂的地方在靠近化隆县的东边。大桥中间几十米长的廊道,直接掉水里了,斜着插在黄河面上。施工方的人说:“一是要赶8月底合龙的工期,二是夜间施工温度合适。谁能想到连夜赶工,会出这种事?”
❷16人高空坠落,3秒没了反应时间
出事的时候,现场有16个人:15个工人,1个项目部的现场负责人。
据央视报道,钢索突然断了之后,108米的钢梁主拱肋一下子就垮了,部分桥面直接砸进黄河。整个垮塌就3秒左右,现场的人根本没反应过来。
现场工作人员说,当时好几个人从不同高度掉下来,有的砸在立柱上,有的掉在桥体上,还有的掉进水里。
现在12位遇难者的遗体,已经送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家殡仪馆了。工作人员帮他们整理了遗容,换了衣服,就等家属来见最后一面。
还有个关键点:不是所有失联的人都落水了。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至少有1个失联的人,还在晃悠悠的钢架上,不知道还有没有气。出事的立柱可能再塌,救援的人只能用无人机找位置,好几个消防员冒着危险在立柱上救。
❶三级应急响应,青海全动员
出事之后,应急管理部马上就安排了:让工作组赶紧去现场指导,先把人数查清,再调水上救援的人,尽全力找落水的。同时也要求查清楚原因,别再出类似的事。现在工作组已经在去的路上了。
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省长罗东川,第一时间就去了省应急指挥中心,用视频调度救援。之后罗东川还直接去了现场指挥。
青海已经启动了重大突发事件Ⅲ级应急响应,成立了指挥部。应急、消防、交通、公安、医院、武警,好多部门都派人去救援了。
❶直接原因:锚梁断了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说,这次事故是钢绞线断了,导致垮塌。出事时16个人都在现场,现在10人死亡、4人失联,还有2人在塔架上,不知道情况。
现场工作人员说,钢索之所以没支撑,是因为“锚梁”断了。
锚梁是啥?就是固定斜拉索的构件,在桥上作用特别关键。这些锚梁都是新做的,也定期查强度,但说不定是焊接出了问题——事故真正原因大家都很关心,还得等官方进一步确认。
❷凌晨施工不是瞎干,是有技术讲究
为啥凌晨3点还在施工?不少人都纳闷。
现场工作人员说,夜间施工是因为温度合适。路桥工程师周先生解释:钢结构的桥,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毕竟东西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特大桥施工很看重“线型控制”,夜间温度稳,桥受温度影响小,测量、干活都准。像大桥合龙这种关键步骤,一般都选在晚上。
承建方的人也跟中国新闻周刊说:“黄河特大桥主要是钢结构,晚上温度低,施工环境稳,有利于钢制品的锁定,不会因为天热出现过度张拉的问题。”
❸专家拆解:钢绞线断,常见这几种原因
针对这次钢绞线断了的事,北京城建设计的正高级工程师赵毓成跟红星新闻分析,常见的原因有几种:
一是钢绞线磨得太厉害,或者锈得严重;再加上检查、管理没跟上,赶上刮风、低温这些不好的天气合龙吊装,就容易脆断。
二是吊装的时候,临时放的东西太多,受力不均,超载了也会断。
他还强调:“关键环节上,高强度钢绞线只要有隐患,坏得会特别快,后果也严重。”
所以按规定,定期检查必须严格做:比如绳索长期不用,每三个月也得检测一次;要是经常受力,每个月至少查一次。
据人民日报报道,施工方的人说过:“一是要赶8月底合龙的工期,二是夜间施工温度合适。谁能想到连夜赶工,会出这种事?”
这桥原本计划2025年8月合龙。今年6月14号,大桥两边主墩上的百米吊索塔架刚封顶,本来是为合龙打基础的。听说施工公司还计划8月26号请媒体去看合龙仪式。
有个干了3年的架桥师傅说,最近工程到了合龙的关键阶段:“出事当晚,工人正在调吊索,还没架桥——得等吊索调好才能合龙。”
行业里的安全警示说,这次事故暴露了不少管理问题。
查施工日志就发现,最近三个月里,这个项目一共记了17次设备异常,其中5次跟钢索系统有关,但都没彻底解决好。
查人员资质更吓人:16个作业的人里,3个特种作业证过期了,还有2个根本没证就上岗。安全培训记录还有代签的,上次全员安全教育,实际去的人只有68%。
监理单位也有问题:平时查进度、查质量多,对安全管理没太上心。
还有行业数据:近五年全国桥梁施工,类似事故出了23起,18起都是因为承重索具坏了。说到底,索具管理普遍有问题:用的时候没登记好,日常检查走个过场,该报废的也没报废。
现在用的《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上次修订还是2016年,对新的施工工艺,风险防控要求没跟上。
不少施工企业说,现在工程招投标,安全投入的比例普遍被压到3%以下,这跟国际上常用的8%-12%标准差太远了——钱不够,安全保障自然上不去。
这事儿也让人好好想了想:现在建基础设施,速度和安全到底该怎么平衡?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的桥,占全球60%以上,但事故率也不低。为啥?因为工程招投标常搞“低价中标”,安全投入就被压缩了。再加上监管部门多、标准老,企业该担的安全责任,没真正落到实处。
❶12个家碎了,他们都是顶梁柱
到22号18点,事故已经带走12条命,4人失联。
遇难工人的家属王女士说,她老家在南方一个县的村里,村里好几个男人在这次事故里出事了,其中一个是她哥。
“我哥40岁,去年开始在这儿干活,其他几个人年纪还大些。我哥的女儿都上初中了,家里人知道消息后,哭得不行。现在也不清楚具体咋回事,22号才有人告诉我们,人找到了,遗体在殡仪馆。我们正往青海赶。”
有个干了3年的架桥师傅说,出事的工友都熟:“他们大多是湖北的,还有贵州、河南的,年纪在30到50岁之间。”这些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他们没了,家里天就塌了。
❷速度和安全,真的不能兼顾吗?
这事儿让不少人反思:建工程,到底该先追速度,还是先保安全?
有人说,该把类似的高风险项目全停了,先做安全整顿;但也有人反对:停了会耽误民生工程,影响经济恢复。
说到底,事故调查能不能透明,该追责的能不能追到,才是检验安全治理行不行的关键。
尖扎黄河特大桥这事儿,是用12条人命,给中国基建敲了个警钟。
这桥是“世界第一跨”,眼看就要合龙了,却塌了。损失的不只是一个工程,更是12个完整的家。
咱们得明白:追工程进度、搞技术突破没问题,但安全的底线不能破。每一次安全事故背后,都是好几家人的眼泪。
建工程最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要是拿建设者的命换,再牛的工程也没意义了。
希望这事儿能成为一个教训,让整个行业重新看看安全管理:监管得严点,制度得完善点,“安全第一”别只挂在嘴上。
只有这样,才能别再出类似的悲剧,才能让每个干活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就像有网友说的:“桥是国家的,是大家的;但工人是家里的,是爸妈的,是孩子的。”
希望以后每一个工程,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做完,都能真正帮到老百姓。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相关文章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少林寺方丈一塌房,背后牵扯出来的明星,可是受到了不少的牵连。其中,受伤最深的应该就是李湘。她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次早年的...
2025-08-24 0
这几年大家经常会听到“抽水蓄能电站”,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有什么作用呢?抽水蓄能电站,其实就是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然后利用水流下来的冲击力带动水轮机发电...
2025-08-24 0
“南环路史村警务站附近发生车祸,有群众受伤急需处置。”8月19日9时50分,邯郸机场急救站工作人员接到求助电话。不到半分钟,医护小组携带急救包冲出值班...
2025-08-24 0
盘点下搭载AMD AI MAX+ 395 处理器的电脑有哪些?AMD 这个 395 处理器的电脑感觉算是独一份存在吧,一直在断断续续出现在一些电脑上,...
2025-08-24 0
华为鸿蒙 5 系统的发布,让众多老机型用户翘首以盼。本文将围绕鸿蒙 5 系统针对老机型的升级政策展开,为大家解答核心疑问。官方透露的老机型升级信号华为...
2025-08-24 0
又见扫号!此前,大批亚马逊卖家收到账户已被停用通知,原因是产品详情页面上更新违反政策的信息。据邮件及中招卖家的反馈来看,此次亚马逊主要重点打击以下行为...
2025-08-24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08-24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