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飞行并非“安全”,而是风险管理:约翰与玛莎·金夫妇的飞行哲学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4日 03:18 1 admin
飞行并非“安全”,而是风险管理:约翰与玛莎·金夫妇的飞行哲学

在航空界,约翰·金(John King)与玛莎·金(Martha King)夫妇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们创办的“金氏航校”(King Schools)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为无数飞行员提供了除实际飞行操作外的全方位理论指导。去年,这所航校迎来了50周年庆典,而年事已高的金夫妇至今依然活跃在万米高空,驾驶着他们的达索猎鹰10喷气机。作为几乎囊括了所有飞行员证书与等级的传奇人物,他们早已超越了“考证”的范畴,转而深入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飞行的本质是什么?

血的教训:从“安全”的幻觉到“风险管理”的觉醒

多年来,金夫妇在飞行中积累了无数经验,也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飞行安全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安全裕度风险评估风险规避之上的严谨科学。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开车去机场比坐通用航空飞机更危险。”金夫妇却毫不避讳地指出,这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话”。统计数据显示,事实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与其让飞行员们,尤其是新手,沉浸在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中,不如让他们直面飞行的真相并拥抱“风险管理”这一核心理念。正如约翰所言:“飞行并不安全,它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 这句看似离经叛道的话,正是他们飞行哲学的基石,而他们也从未畏惧这句话所引发的争议。

这一深刻的转变,源于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约翰曾遇到一位名叫帕森斯的学员,他同时是社区里备受尊敬的牧师和放射科医生。约翰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学员缺乏耐心,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忽略风险管理。他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监察员表达了担忧,希望他能与帕森斯谈谈,却因程序问题遭到拒绝。约翰自己也因为对方的社会地位而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沉默。

两周后,FAA打来电话:“约翰,我想你应该想知道,帕森斯医生死了。” 从学习到丧命,仅仅两周。这位急躁的学员用生命印证了糟糕的风险管理哲学是何等致命。

帕森斯医生的悲剧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金夫妇。他们意识到,过去也常有学员在结业后不久便因事故丧生。约翰深陷于未能干预的愧疚之中,并发誓绝不再让这种事情重演。他们决心不仅要对个体负责,更要对整个航空界发声。他们发现,当时FAA的考核和行业内关于“安全”的词汇体系存在严重问题——考核内容往往是一些琐碎的计算题,比如精确到小数点的起飞距离插值计算,而这些并不能帮助飞行员识别和规避真正的致命风险。约翰认为:“如果你都需要做双重插值计算了,那说明你的安全裕度已经太小了,直接选择一个更保守的数值才是明智之举。”

从此,金夫妇开始倡导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他们反复强调“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认为“安全”是目标,而识别并规避风险才是通往该目标的唯一路径。诸如“安全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或“安全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类口号,在他们看来过于笼统,甚至会麻痹人心。因为任何机动工具,从飞机到汽车,一旦启动,就必然伴随着风险。将飞机锁在机库里最安全,但这显然违背了飞行的初衷。作为机长,核心职责就是识别、思考并设法规避这些风险。

从理论到实践:一次高空中的直接干预

在帕森斯事件后,金夫妇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付诸了更直接的行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驾驶奖状喷气机从拉斯维加斯返回圣地亚哥。当时山区气流颠簸,浓厚的海上云层紧贴山脉。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一位塞斯纳172的飞行员在无线电里请求空管引导他“穿过云洞”,他机上载有四人,计划爬升到9500英尺越过山脉。

经验丰富的金夫妇立刻判断出情况的凶险。约翰毫不犹豫地打断了通话,直接对那位飞行员说:“今晚不是你去拉斯维加斯的时候,尤其不该坐着满载的塞斯纳172去。”他补充道,自己所在的喷气机都感到颠簸难耐,云层根本没有所谓的“洞口”。对于一个没有仪表等级的飞行员来说,这种天气下飞行无异于自杀。

那位飞行员听后,沉默了片刻,随即掉头返航。空管随后向约翰表示感谢。这次直接干预,正是金夫妇风险管理哲学的生动体现。他们想传达的不是简单的“飞或不飞”的二元论,而是引导飞行员思考:**我能否通过改变方式来规避风险?**比如更换时间、高度、路线,或者调整载重。在那个特定的夜晚,那位飞行员确实不该飞。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飞行员需要学会评估风险,并在无法有效规避时,果断放弃目标。

当代飞行的挑战:技术进步与人为因素的博弈

金夫妇认为,近年来航空界在风险管理理念上已取得长足进步。如今的飞行员认证标准(ACS)已将风险管理纳入其中,要求飞行员不仅具备操作技能,更要展示出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ForeFlight等电子飞行包(EFB)应用程序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飞行员的情境意识(Situational Awareness),无论是地形、空域还是交通状况都一目了然。

然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飞行员可能过度依赖GPS而闯入禁区,或因iPad掉落而手忙脚乱,甚至引发致命事故。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为因素。金夫妇指出,飞行员通常是目标导向极强的人,这种特质在生活中是优点,但在飞行中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素。为了达成“飞抵目的地”这一目标,他们可能在不应该坚持的时候选择继续,这种“到达目的地综合征”(Get-there-itis)是许多事故的根源。

因此,规避风险的关键在于管理自己的目标设定行为。飞行员必须提前规划好备用方案,并愿意在必要时放弃最初的目标。

此外,当前的飞行训练体系也存在隐忧。随着大量飞行员涌向航空公司,飞行教官的“学徒期”被大大缩短,许多人只是将教官岗位作为跳板,缺乏经验和教学热情。这导致训练质量下降,许多学员只学会了机械地执行操作,却缺乏在真实场景中分析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许多学员在模拟考试中被置于一个需要风险分析和决策的场景时,会手足无措,因为他们在训练中“只听说过,没做过”。

金夫妇强调,飞行训练不应只关注操作技能,更要教会学员如何识别那些“危险地带”(dangerous neighborhoods)——即那些极易导致失速、螺旋等失控状态的特定情景,比如受风影响下的五边转弯。他们认为,许多所谓的“失控”并非操作失误,而是源于糟糕的风险管理,即飞行员将自己置于了一个超出自身或飞机能力范围的境地。

给未来飞行员的忠告

当被问及对新手的建议时,金夫妇的回答回归到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主动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他们建议学员选择一个有**完善教学大纲(Syllabus)**并严格执行的航校或教官。学员有权在每次课程前了解学习目标和内容,以便提前预习,并在课后获得清晰的反馈。在一个教官流动性极大的时代,一份清晰的大纲能确保训练的连贯性,避免因更换教官而导致重复和挫败。

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机长,意味着要培养一种超越书本和仪表的直觉——一种被他们戏称为“TLAR”(That Looks About Right,即“看起来差不多就行了”)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外界、结合经验做出快速判断的技能。无论是“哈德逊河奇迹”中的萨利机长,还是那些在自动化系统失灵时能果断切换到手动驾驶的飞行员,他们都展现了这种作为“机长”的终极能力:在复杂、高压的环境下,识别风险,做出正确决策,并对结果全权负责。

金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飞行大师,不仅拥有精湛的技艺,更怀有一颗对天空的敬畏之心,以及一套将风险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智慧哲学。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