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朗毅导航,让机器人扔掉遥控器 湖北“机器侠”从实验室加速奔向市场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3日 22:44 1 admin
朗毅导航,让机器人扔掉遥控器 湖北“机器侠”从实验室加速奔向市场

8月的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一场属于机器人的“奥运会”刚刚落幕,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湖北战队格外抢眼。

光谷东智的“光子”机器人以一曲《秦俑魂》斩获群体舞蹈冠军;华中科技大学HUSTROBOCON战队在篮球赛中拼至最后一秒,摘得银牌。

一金一银背后,是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厚积薄发。

在今年的赛场上,朗毅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让机器人在运动会上“扔掉遥控器”,全程自主奔跑、避障、冲刺,零碰撞完成比赛。

依托人才和产业优势,湖北已集聚80余家人形机器人相关重点企业,覆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及智能系统全链条。从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到政策与资本的全线护航,这里正成为中国“机器人军团”的重要策源地。

“光子”55万元一台

已接到订单

8月15日,9台身高1.7米、被命名为“光子”的人形机器人与一位真人舞者共同演绎《秦俑魂》。鼓声雷动,它们踏步、转身、挥臂,最终以92.54分夺冠。

“身高越高,重心越难控制,‘光子’能跳舞、打太极,技术国内领先。”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透露,公司成立于今年2月,7月发布的“光子”是湖北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尺寸上去后,重心控制难度几何级上升。但它不仅能打太极、能跳舞,还能做导览、接待、表演,55万元一台,已接到订单。”

同样来自湖北的“天问3号”,由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90%以上零部件由本省供应,更特别的是该机全部由学生制造。“‘天问3号’身高1.6米,重45公斤,23个自由度,在机械结构、电路和算法上都做了重大升级。”团队博士刘思宇介绍。

这不是“天问”第一次亮相。今年初,“天问1号”“天问2号”就已在湖北“新春第一会”登台。彼时,10款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洪山礼堂集中亮相,为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赢得“开门红”。

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练习”不到一年,但都已火速“出道”,纷纷在市场一线试水: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的“荆楚”机器人启动量产,预计今年三季度“上岗”;陈学东院士联合研发的格蓝若机器人,聚焦电力巡检场景;手智创新的“远游”机器人即将在孝感投产,年产能1500台,可从事导诊、讲解等工作……

从工业到文旅、从服务到养老,湖北“机器侠”们提速跑出实验室,正打通场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供应链完备

多赛道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一台机器人能跑会跳,离不开无数“器官”精密协同。

如果说整机是“身体”,那么零部件就是赋予机器人灵魂的“器官”。湖北相关的供应链企业,正是制造这些“器官”的隐形冠军。

朗毅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让机器人在运动会上“扔掉遥控器”。公司创始人杨鸿城说:“我们要解决的,是机器人‘自己走路’的问题。”现下,朗毅从光谷出发,已占据国内自主移动人形机器人86%的市场份额。

在触觉领域,华威科研制的电子皮肤薄如蝉翼,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却能集成上百个感应点,已在医疗教学、消防演练中落地应用,是国内首个可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触觉产品。

在神经中枢方面,黑芝麻智能为“天问”机器人提供“华山A2000”和“武当C1236”芯片,算力强劲,支持多模态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其中“华山A2000”算力可对标4颗英伟达Orin X,全面赋能国产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

此外,元生创新的姿态传感器去年出货超10万套,成为行业爆款。万集光电的“激光鹰眼”能做到360度扫描,连衣服褶皱深度都能看清。泛洲谐波的减速器使用寿命超1万小时,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

31类核心零部件、13家供应链企业、27家可供货企业、11家蓄势待发——湖北已织就一张机器人“器官”的全链供应网。

创新生态托举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任何一个产业崛起都不是偶然,生态的支撑至关重要。观察湖北近年来的布局,不难看出,全省上下正奋力托举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武汉率先出台《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中心,每年最高补贴1000万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最高支持4000万元。

更重磅的是,湖北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母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聚焦核心零部件、软件平台、应用场景等全链条布局,精准锁定大脑、小脑、关节等关键技术领域。

今年6月,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光谷揭牌,全国首家。近7000平方米的空间内,23个应用场景还原了超市、餐厅、住宅等真实环境,上百台机器人在此日夜训练。

“这里就是机器人的‘培训学校’,整机组装、场景测试在‘15分钟创新圈’内就能完成,企业能快速迭代。”中心负责人说。

高密度的智力资源,更是湖北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底气。省内拥有10位机器人相关院士,20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武汉大学更成立机器人学院,为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智造者”。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测,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约10万亿元。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竞争。湖北没有满足于“一金一银”的喜悦,更没有停留在“单点突破”的成绩上。

仅在武汉,到2027年,该市就计划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打造30个以上示范场景,突破10项以上关键技术,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也许在未来,当机器人在工厂巡检、在养老院陪伴、在医院服务成为常态时,回望2025年,我们才能切身了解到湖北“智造”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更是下一个时代的关键触点。

来源:湖北日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