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项飙:为什么我们“活着”,却没有“生活”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3日 08:33 1 admin

如今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飞速进化,表面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整个世界似乎就在我们的指尖,在屏幕上一切尽收眼底,但是顷刻间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黑屏。

我们似乎掌握了可以鸟瞰世界的神器,但是好像总是站在生活的外面,对于“如何生活”的答案却越来越模糊。人与人之间不仅通过机器交谈,还面对机器交谈,这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自我的异化。

对于今天的生活、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同时面临着意义过剩和意义缺失。很多人活着,但其实没有生活。“断亲”“爱无能”“周末恐惧症”......为什么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样子?项飙:为什么我们“活着”,却没有“生活”

世界的变化不可避免,但我们需要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循环。在“重建附近”之后,人类学家项飙再度聚焦现代人的精神处境,为我们提供了“看见陌生人”的生活解决方案,他认为:

“看见陌生人,看见附近,看见自己,看见社会。这个看见,是存在的一个基础,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在被人工智能冲击的当下,“看见陌生人”显得更为必要,不仅是重拾交谈、重拾自己的第一步,或许也是在重新习得一种生活能力。

本文内容摘自中信出版新书《你好,陌生人》,以下为书中观点整理:

项飙:为什么我们“活着”,却没有“生活”

1
最危险的时刻:
“活着”,而不是“生活”

面对日益陌生化的当下,现在“生活”这个议题太重要了。每一个个体究竟怎么样去生活?怎么样去思考、去观察?

第一,生活跟活着不一样。生活意味着你有意识地、相对自主地活着,你有一定的选择。这里头是有一些喘息空间的,你不是被裹挟到一个机器里面,咕噜咕噜在那里转。有空间,就意味着你要观察,要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射到周边去。

但是今天很多年轻人是假装在生活,只是简单地活着,非常累地活着。如何去构造一种生活着的状态?其实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状态,而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

第二,今天的社会舆论观点存在各种各样的撕裂、焦灼和思路混沌。出现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生活。

我们的思考、情感上的波动,都不是通过对日常经验认真地观察反思而形成的。很多情绪的表达和理念都是直接由外部环境灌输给我们的,我们被它推着走。所以如果丧失了生活感,丧失了对周边、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体会,就丧失了有机的、扎实的思考。

历史经验证明,最危险的时刻就是这样的时刻。民众没有相对自主的生活感,看不到生活里面具体的矛盾,然后就会被巨大的恐惧焦虑所笼罩。

为什么当下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没有质感,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往往有很大的隔阂,因为现代教育使得我们所谓的理性知识、书面知识跟自己身边真实的生活,像两个世界一样。

我们理解世界、理解生活往往不是通过推论,不是通过推理,逻辑其实是辅助性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对经验形成的总体的图景。正是因为图景的知识,才有权重的问题,你知道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哪一个是次要矛盾。一件事情看起来好像很热闹,但在整个大的图景当中只占两成,你就给它 0.2 的权重,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才会真实。

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的朋友对生活的理解没有质感,但他能说很多。没有质感,有时候说起来反而容易,因为他的逻辑链可以推演得很长,有很多框架。但是质感必须是经营式的,你看到它错综复杂地互相关联,不能够被绕昏了,需要有权重,有一种比较直观的判断,做出这个直观判断就是靠多看。

所以要多看陌生人,多想自己,少做分析,多做叙述,把事情理清楚。我觉得好的知识可能到最后反映在文字上就是叙述,反映在影像上就是一个记录。


2
21世纪以来
我们正经历一种趋势:“陌生化”

我们在今天讨论陌生人,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处理冷漠和自由、疏离和解放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 21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更具体的趋势,即陌生人社会的进一步“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 20 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几个趋势:

首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普遍而平常,陌生人和非陌生人之间的界限在淡化。人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恐惧、好奇和关怀都变得稀薄,而“无感”是对陌生人的最大感受。

其次,让一些年轻人紧张的,不是怎么和陌生人打交道,而是怎么和熟人来往。人们刻意把关系维持在陌生或者准陌生的状态。而且,亲密关系也越来越容易陌生化,比如“断亲”现象。

到最后,“陌生化”也意味着自己成了自己的陌生人。自己不能够认得自己究竟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不能够跟自己单独在一起。

在一个到处都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们可能感到不安,也可能感到兴奋;而在一个“陌生化”的境地,弥散的是孤独和迷茫,是存在意义上的不安——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和世界、和自己相处。伴随着陌生化趋势的是有序化,即社会变得更安全、更可预测。

这种高度有序的陌生化,呈现出我的同事段志鹏所说的“透明不透气”的特征。

21 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或者更精确地说,越来越按照透明化的原则来组织。技术成为贯穿各个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三方,线上支付、监控和人脸识别,使得社会生活高度透明,也使得彼此的实质性交流近乎消失,不再透气。

在社交媒体和平台经济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直接参与到透明的公共中去,其间没有间隔,没有缠绕,也不需要中介和等待,但是大家的表达非常小心,因为在系统面前,每个人都是“裸人”。

我们可以看到想看到的无穷无尽的陌生人,可以和他们打招呼、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联系、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永远是陌生人。如果这些陌生人的回应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可以马上拉黑他们,或者他们屏蔽我们。

在日益稀薄的生活里,无数的人在稠密地录制,制造一个“透明但不透气”的世界。


3
当下年轻人面临着三个矛盾

尤其是出生在1995年之后或者2000年之后、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刚刚走向社会。这批年轻人可能面临三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关于年轻人的生活场景。

一方面他在学生时代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为教育内卷、家庭保护,虽然他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非常多,但是信息过窄,有信息茧房,他很少有在线下跟陌生人打交道、讨价还价、处理问题的经历。

另一方面,他走向社会的阶段刚好是一个经济增速放缓、各种困难增多的时期,在心理上、生命感知上都会产生影响。他突然从一个受高度保护、对线下生活没有质感的温室生存状态,走到一个非常不稳定甚至撕裂的生活场景当中。

第二个矛盾,是生活的样式下面没有生活。不仅是现在,可能近二三十年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是生活本身成为一个赚钱的场所:交朋友要去咖啡厅,有咖啡、鸡尾酒,要有情调。交朋友要打开 App,非常专业地用大数据给你匹配。生活本身又成为一个数据、技术、商家、资本要不断介入的场景。另外,年轻人还要面对父母对他人生规划的焦虑。于是,他就成为一个不断有人要进行投入、干预的对象。

另一方面,自由展开的、随波逐流的生活很少。你得到一个高度程序化的、理所当然的、昂贵的生活样式,大数据告诉你去哪里交友,和谁交往,去哪个咖啡厅,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但是在这种生活样式下,你的生活经历是非常有限的。

这其中电商造就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就是退货主义。不喜欢可以无理由退货,不用交流。在这个意义上,看似即刻的焦虑里有极强的自主性,但是放在一起就觉得生活是失控的状态,完全被程序、被商业所掌握。

所以这就有了上述两重矛盾,第一重矛盾就是生活场景突然从温室转到了战场,第二重是生活样式下面没有生活。第三个矛盾,我们一直没有教会大家自己生活的方法,怎么在生活里面有智慧,怎么样去思考,怎么样去发展出更加敏感的观察力。

我们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大规模地上升,不是因为大家思考太多,情绪太多,而是没有好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的思考,组织自己的情绪。


4

我的生活建议:
看见“附近”,重回安生式生活

普通人,包括我自己,不需要解决什么天大的问题,只不过想生活得更加有意思,也希望别人的生活更加丰满。我们眼前的问题不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或者要做重大决策的,但我们会问、会碰到很多需要去回应的问题。

比方说,什么叫亲密关系?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这些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刻意不去想它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会追着你,它需要你回应,要求你回应。

你怎么样回应这些问题?怎样去构造生活的状态,怎样形成有生活感的思考?这是需要人能动地去建设的,要有意识地去做,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种“安生式”的思考方式。

安生式的思考是基于这样的意识:改变现状,不能靠某个行动、某个抉择,而必须对生活形成新的理解,从新的理解出发长出新的行为、新的关系、新的生活意味。

这种新的理解必须是基于具体现实的,直面各种纠结(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和别人比较?为什么我难以接受这样或那样的评论?),而不是要对生活做总体的好坏判断(为什么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一切都是不正义、不平等的?)。

在当今的生活状况下,尤其对于处于“陌生人”状态的年轻人来说,安生式的思考方式是需要额外的努力去发展的。要发展安生的思考方式,第一步可能是把思考处理为一个实践过程,即意识到,思考是和观察、记忆、身体感知、表达、对话不可分割的。

在这个过程中,场景很重要,是因为认得陌生人、安生式的思考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它需要在“生活流”里重复发生,需要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场景。我们搞社会修复,重新建立附近,首先要看见附近,意识到附近的存在,注意到附近内部有很多丰富的生命,有很多丰富的潜力。

如果用尺度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把超大城市当作一个大的尺度的话,人就变得非常无力,会产生各种恐惧、害怕。但是如果你倒过来想,从身边“最初 500米”的尺度开始,把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想清楚,也许这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意义,过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都是直接相关的。

“大”总是由各种各样的“小”叠加起来的。“大”是概念性的,真实的每一天,必然是从“小”开始的。你在小的项目投入了一点努力,然后你会看见自己的努力,会看见别人的努力,会看见整个周边的回应。一下子“附近”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维度的、实在的东西就呈现出来。

比如,“看见最初 500 米”工作坊中有一个叫张默的木匠。他捡到废弃的椅子,把椅子修好,修好之后问大家谁想“领养”。这就是一个小的“把手”。它会让你感觉到生命过程中的意义、你自己的意义: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如何联系起来,联系之后又产生什么感知。我也列不出来这有什么意义,但这个过程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有希望又有动力。

所以我们说“发现附近”“重新看见附近”,是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以一种具体的方式构造出来的,社会生活是怎么样以一个具体的面目出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至少给自己一种可控制感。我们对生活有了可控制感之后,对事情的看法会更加平衡,更加细致,少一些焦虑。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