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22日 17:17 1 admin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不知不觉,明日8月23日,我们将迎来农历七月的到来,同时这天太阳也会到达黄经150度,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进入处暑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其与小暑、大暑并称“三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处暑”二字有着明确的解释: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其中“处”通“去”,引申义为止息、隐退,而“暑”的意思就是炎热,进入处暑节气,阴阳转换已然到了临界点,暑气开始消退,天气将由炎热转向凉爽。但要注意,暑气并非会瞬间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至“止”的状态。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明日处暑,还有啥说法?

今年处暑交节的时间为8月23日4时33分35秒,农历七月初一,乙巳年甲申月甲子日。今年的处暑不一般,属于“早处暑”。处暑交节的阳历时间虽说在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之间,但相较于较为固定的阳历时间,处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就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处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上旬,那么就是“早处暑”;如果处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下旬,则为“晚处暑”。

老话说“早处暑温秋过,晚处暑寒秋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上旬,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会比较暖和,不会出现过早霜降的情况,这能让农作物积累更多的营养,以便更好的越冬,这样的秋天就被称为“温秋”;相反,如果处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七月下旬,这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会比较寒冷,仿佛提前进入了冬天一般,这会导致农作物过早进入“休眠期”,还很容易造成农田“冻害”的发生,这样的秋天也被称为“寒秋”。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处暑后天气还热吗?相信这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毕竟炎热的天气中出门就汗流浃背,为了避免中暑还要注意防暑防晒,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进入处暑后南北地区也会呈现不同的气候特点。具体如下:

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进入处暑节气后,还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以晴朗少云为主,日照强烈,气温居高不下,虽说阵雨天气较为频繁,但雨后气温会迅速回升,反而形成“湿热循环”,从而加剧闷热感。并且,受“秋老虎”天气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还可能短暂北抬,导致南方重新受高压控制,气温短暂回升。因此,在这天的天气条件下,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活动。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进入处暑节气后,冷空气活动开始增强,气温也会呈波动性下降,白天虽说气温下降缓慢,但夜晚气温会快速下降,昼夜温差不断加大,如果遇到降雨天气,便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加速降温情况。而且,处暑后北方的降雨形成,从夏季的持续性暴雨会转为短时强对流天气,这就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天气现象,不过这也很容易引发大风天气,要防范农作物倒伏。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这天不仅是节气转换的日子,更是夏暑秋凉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处暑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到了处暑这天,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都是指的什么呢?早了解早防备。

1不供:不供单数的供品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今年处暑恰逢农历七月初一,这天也是民间“开地门”的日子,对于一些讲究的人来说,在这个日子会进行“私祭”,即私人祭祀祖先、逝者的习俗。而“私祭”又分为大祭和小祭两种形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供品的选择上,像大祭的供品就会较为丰盛、例如酒水、菜肴等,小祭的供品就会比较简单,只会摆放一些水果、糕点、饼干等。不过,无论丰盛还是简单,都代表着对祖先或逝者的敬意与感恩。

然而,供品或多或少都没事,但要注意避免摆放单数的供品。对此《经义述闻》中就有明确的解释:“四为阴之始......祭祖以阴数亲之。”在古人看来,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祭祖或祭祀逝者属阴,用双数的供品更能体现对血缘的延续。并且,双数供品不仅是数字上的选择,更是通过“成对”的美好寓意,强化“生死相续、阴阳相承”的观念,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2不出:不过早出门晨练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进入处暑节气,早晚的天气也逐渐凉快起来,一些人就会趁此恢复在夏季停止的锻炼,但此时要避免过早的出门晨练。这是因为处暑后,清晨气温常低于20℃,尤其是北方地区,地面散热快,寒气很容易侵入人体。如果过早出门锻炼,寒气就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骤升。早晨人们刚起床,此时如果人体从睡眠状态突然进入运动状态,心脏负担就会加重,叠加低温的刺激,很容易导致头晕、胸闷等不适。

除此之外,处暑后“秋老虎”天气可能仍会持续,特点为白天高温闷热,夜晚凉爽,昼夜温差可达5至10℃以上。如果过早晨练,人体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呼吸道黏膜血管就会猛然收缩,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就会趁虚而入,引发感冒、咳嗽等情况。

那么,进入处暑几点晨练合适?《遵生八笺》有云:“寅时气始生,卯时气渐盛。”寅时(凌晨3至5点)是肺经当令,卯时(5至7点)是大肠经当令,此时人体阳气初升,但尚未完全活跃。因此,晨练最佳时间应为日出后1小时,即早晨7点左右。此时太阳升起,地面温度开始回升,寒气已经消散,人体阳气可以与自然同步升发。

3不穿:不穿太厚的衣服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进入处暑节气,白天的气温虽说下降缓慢,但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总之,气温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一些人可能会早早的就穿上厚衣服,以便驱寒保暖,但其实不用过早的穿上厚衣服。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说春天要适当捂一捂,而秋天就要适当的冻一冻,这样才能让身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以增强抗寒能力。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此时过早穿上厚衣服,会使毛孔和汗腺因受热而张开,一旦气温骤降,寒气便容易透过毛孔侵入体内,引发感冒等不适。

特别进入处暑节气,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潜。如果过早添衣,阳气无法顺利收敛,可能导致冬季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因此,适当“秋冻”能激发身体潜能,稳固抗寒机制,对身体大有裨益。

不过,秋冻并非一味的挨冻,而是保持“三分凉意”即可。另外,正确的“秋冻”应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即上半身可适当少穿,但下半身要保暖,不暴露脚踝、小腿等部位。还要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衣物,当气温明显下降时,应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而对于老年人、儿童等身体较弱的人来说,则不宜秋冻,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

4不吃:不吃过多的鸭肉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每个节气都有很多不同关于“吃”的习俗,而处暑也不例外,自古处暑就有鸭肉的习俗,毕竟处暑时节,受“秋老虎”的影响,人体很容易被燥气所侵扰,出现口干、咽干等不适。此时饮食需兼顾清热与润燥,而鸭肉恰好符合这一需求,其性凉味甘,归脾、胃、肺、肾经,既能清热去火,又能滋阴润燥,是夏秋之交理想的滋补食材。

并且,处暑正值农历七月,鸭子经过春夏季的觅食,肉质最为肥美。古人认为此时吃鸭,既能“贴秋膘”储备能量,又能借鸭肉的凉性平衡体内余热,避免“秋燥”伤身。古代还有“处暑送鸭,无 病各家”的习俗,即将烧好的鸭子分赠邻里,以此传递祝福。

但要注意,鸭肉并不能吃得太多。因为处暑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脾胃功能减弱,过量食用鸭肉会加重脾胃寒气,导致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尤其是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本就衰退,更需注意节制。对于脾胃虚寒的人,鸭肉最好搭配温性食材,如生姜、枸杞等,以中和鸭肉的凉性。

不是迷信!明日处暑,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早了解

总结,今年的处暑,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进入农历七月的第一天,同样也是一个“早处暑”。明日七月初一处暑,无论多忙,记得:1不供、2不出、3不穿、4不吃,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