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快手财报再次解释程一笑搞“一言堂”,烧34亿讲2.5亿的“AI故事”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2日 16:58 1 admin

文|《号外工作室》

8月21日,快手科技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财报。以“经调整净利润56.18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电商GMV同比增长17.6%”等亮眼数据引发市场关注。

作为国内短视频行业的次头部玩家,其财报数据不仅关乎自身估值,更折射出行业增长逻辑的变化。然而,深入拆解这份未经审计的中期业绩公告。

可见,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暗藏核心业务增速疲软、盈利数据透明度不足、战略投入产出失衡等多重挑战。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关键经营指标的“选择性披露”,让这份财报的“含金量”蒙上一层迷雾。

快手财报再次解释程一笑搞“一言堂”,烧34亿讲2.5亿的“AI故事”

01核心业务:传统支柱失速,规模扩张后难盈利

财报显示,快手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350.46亿元,同比增长13.1%,上半年总营收676.54亿元,同比增长12.0%。从收入结构看,三大业务板块的增长态势却呈现明显分化,传统支柱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则陷入“规模扩张但盈利滞后”的困境。

作为快手营收占比近三成的核心业务,直播板块的增长乏力尤为突出。2025年第二季度,直播业务收入100.44亿元,同比增长8.0%,而2024年同期该业务收入为93.02亿元。这一增速不仅低于公司整体营收13.1%的同比增幅,更较行业早年双位数增长水平相去甚远。财报将增长归因于“团播、多人直播等优势品类营收效率提升”“签约公会机构数同比超20%、签约主播数同比超30%”,但对直播业务的核心指标,付费用户数、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却只字未提。

据了解,在直播行业监管趋严、用户打赏意愿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主播数量增长”与“实际收入增长”之间并非强正相关。

财报披露的“签约主播数超30%增长”,若无法匹配付费用户规模的同步扩张,反而可能意味着单主播变现效率的下降。这种“用供给端规模掩盖需求端疲软”的披露方式,难以让市场准确判断直播业务的真实健康度。

事实上,从财报“经营利润”分部数据看,国内直播业务的盈利贡献虽仍为正,但增速已明显受制于用户付费能力,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分部经营利润54.01亿元,同比增长20.1%,远低于主播数量30%的增速,侧面印证了付费效率与主播规模的不匹配。

线上营销服务是快手营收占比最高的板块,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197.65亿元,同比增长12.8%。财报着重强调“AI大模型技术优化智能营销产品解决方案”,称通过大语言模型挖掘用户行为与营销转化的关联,“直接端到端生成用户感兴趣的营销素材,提高了点击率和转化率”。

但具体到AI对收入的实际拉动,财报仅模糊提及“带来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低单位数的增长”,这意味着AI技术对营销收入的贡献不足5%,核心增量仍依赖“积极拓展客户、挖掘行业增量预算”等传统手段。

对比行业竞品,快手线上营销增速已显滞后。据市场研究机构此前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短视频平台营销收入平均增速约15%,快手12.8%的增速低于行业均值。

更关键的是,其营销素材AIGC解决方案“从通用能力迭代至行业适配”的进展,仅以“转化率进一步提升”的定性描述带过,未披露具体行业(如本地生活、汽车)的转化率提升幅度,也未说明AIGC素材在整体营销素材中的占比,技术赋能的实际效果缺乏数据支撑。

此外,电商是快手近年来重点发力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第二季度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达3589亿元,同比增长17.6%,上半年GMV更是突破6912亿元,同比增长16.5%。但与庞大的GMV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商业务对营收的实际贡献却相对有限,该业务收入归入“其他服务”板块,2025Q2“其他服务”收入52.37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4.9%,且“其他服务”还包含可灵AI等业务收入,真正来自电商的佣金、广告收入占比更低。

GMV与营收贡献的巨大差距,折射出快手电商变现效率的短板。财报虽提及“泛货架电商GMV占比超32%”“618购物节期间商品卡GMV同比增超50%、搜索电商GMV同比增超140%”,但对电商业务的核心盈利指标,客单价、复购率、佣金率均未披露。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GMV”可能源于低价引流策略,若无法通过高复购、高客单价实现盈利,这种规模扩张更像是“赔本赚吆喝”。例如,财报提到“新商入驻规模同比提升50%”,但新商家的存活率、单商家平均营收等关键数据缺失,难以判断电商生态的可持续性。

02盈利数据:16%净利率背后的“数字游戏”

快手财报对盈利数据的披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利润”与“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利润”并行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符合行业惯例,但财报对经调整利润的“重点宣传”与对IFRS利润的“弱化处理”,容易对普通投资者产生误导,盈利数据的透明度有待提升。

财报在“业务回顾”开篇便强调“经调整利润净额达56.18亿元,经调整净净利率16.0%,创单季历史新高”,但对IFRS准则下的期内利润仅在“简明合并损益表”中披露为49.22亿元,净利率14.0%。两者的差异主要来自两项调整:一是剔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7.16亿元”,二是剔除“投资公允价价值变动净额-0.2亿元”。

据相关人士分析,股份支付虽为非现金支出,但本质是公司为获取员工服务所支付的成本,长期大额剔除会高估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2025年第二季度7.16亿元的股份支付,占IFRS利润的14.5%,这一调整幅度并非小数。更关键的是,财报在“核心财务指标”部分将经调整净利润作为首要披露项,而IFRS利润则被置于报表末尾,这种“选择性突出”的披露策略,容易让市场忽略“16%净利率”是经过调整后的结果,高估公司的盈利水平。

财报“按分部划分的经营利润”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未分摊项目”亏损1.31亿元,虽较2024年同期的3.15亿元亏损收窄58.4%,但连续多季度的亏损状态仍未改变。根据财报注释,未分摊项目“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本质是公司总部运营、股权激励等刚性成本。

这意味着,快手核心业务(国内、海外)实现的经营利润,需持续“补贴”总部未分摊成本。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分部盈利54.01亿元、海外分部盈利0.19亿元,合计54.2亿元,扣除未分摊项目1.31亿元亏损后,才得到公司整体52.89亿元的经营利润。未分摊项目的持续亏损,不仅稀释了核心业务的盈利质量,更反映出公司总部成本控制的压力,财报未披露未分摊项目中“股份支付”与“其他开支”的具体占比,无法判断亏损收窄是源于成本优化还是其他收益增加,数据透明度不足。

03战略投入:AI高投入低产出,海外盈利“薄如纸”

2025年以来,快手将“AI战略”作为核心发展方向,财报多次强调“AI大模型赋能内容与商业生态”,但从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看,战略投入的效率仍待验证;海外业务虽实现扭亏,但盈利质量极低,长期增长前景不明。

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研发开支34亿元,同比激增21.2%,财报明确表示“主要由于对AI的投入增加”。与之相对的是,AI业务的商业化成果却相对有限,可灵AI作为快手AI战略的核心产品,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超2.5亿元”,研发投入与AI收入的比例高达13.6:1,投入产出严重失衡。

财报对AI技术的“赋能效果”多为定性描述,缺乏量化数据支撑。例如,提到OneRec推荐大模型“提升了用户时长和留存率”,但未披露用户时长提升的具体百分点;称AIGC在电商场景“提升了人货匹配效率”,但未说明匹配效率提升对电商GMV或收入的具体拉动;可灵AI虽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新世界加载中》,“全球累计播放量近2亿”,但未披露该短剧带来的广告收入、用户付费等商业回报。

这种“技术投入讲规模、商业效果讲定性”的披露方式,难以让市场判断AI战略的真实价值,更像是“烧钱讲故事”的阶段性表现。

海外业务是快手近年来另一大战略重点,2025年第二季度终于实现扭亏,经营利润0.19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亏损2.77亿元。但这份“扭亏答卷”的质量却难言乐观:2025Q2海外业务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0.5%,以此计算,海外分部的经营利润率仅1.46%,远低于国内分部16.0%(54.01亿元/337.46亿元)的经营利润率。

更关键的是,海外业务的盈利稳定性不足。从环比数据看,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分部经营利润0.28亿元,第二季度环比下降32.1%,核心市场巴西虽“日活用户保持稳定、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但财报未披露巴西市场的用户变现率、电商GMV等关键数据,无法判断盈利是否依赖短期广告投放或促销活动。此外,海外业务的收入结构也存在风险——财报称“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稳定增长”,但未说明广告主是否以中小客户为主,若头部客户流失,可能直接影响收入稳定性。

04数据披露:关键指标“隐身”,报喜不报忧!

除了业务与财务层面的隐忧,快手财报在数据披露完整性与企业管治合规性上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市场对公司的准确估值,更违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原则。

财报对多个核心业务的关键指标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策略,本地生活业务仅提及“GMV同比稳步增长”“收入同比增长约120%”“亏损收窄”,但未披露具体GMV规模、亏损金额、客单价等数据,无法判断业务是否摆脱“高投入低产出”困境。

AI业务除可灵AI“超2.5亿元收入”外,未披露用户付费率、模型训练成本等技术商业化关键数据;海外电商仅称“巴西成交规模和订单数量同环比增长”,未披露履约成本、退货率等影响盈利的核心指标。

这种“模糊风险、放大亮点”的披露方式,使得投资者难以全面评估业务真实状况,也不符合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持续、及时、准确披露重要信息”的要求。例如,本地生活业务“收入增长120%”若基于极低的基数,其增长含金量将大打折扣,但财报未提供基数数据,导致增长真实性存疑。

快手财报再次解释程一笑搞“一言堂”,烧34亿讲2.5亿的“AI故事”

快手科技Q2财报

财报在“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承认,公司偏离《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附录C1《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该条款明确要求“上市发行人的主席与行政总裁的职责应区分,不应由一人兼任”。

但快手自2023年10月29日起,由程一笑先生同时担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财报对此的解释是“确保集团领导贯彻一致,推进长期策略,深化变现能力和优化运营效率”。

此前,快手在多个季度财报中,展示上述内容。

“董事长与CEO分设”是权力制衡的重要机制,可有效避免决策专断、风险监控失效。快手以“战略一致性”为由突破这一原则,虽短期内可能提升决策效率,但长期来看,缺乏制衡的权力结构可能增加内部人控制风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财报未说明这一“偏离”将持续多久,也未提出过渡性整改方案,管治合规性存在明显瑕疵。

通过“选择性披露亮点数据、模糊风险信息、弱化关键指标”,构建了一幅“高增长、高盈利”的理想化图景,却回避了核心业务效率下滑、战略投入产出失衡、财务压力隐现等真实挑战。

对于快手而言,要真正赢得市场信任,并非依赖“数据美化”构建增长叙事,而是需要提升数据披露的透明度。补充付费用户数、ARPPU、电商复购率等核心指标,量化AI、海外等战略业务的投入产出比,说明未分摊项目的具体构成。

同时,在财务决策上平衡短期股东回报与长期战略投入,避免在业务仍处投入期时过度分红。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新高”的盈利数据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也才能为长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否则,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恐难掩盖公司在“规模与效率”“短期与长期”平衡上的困境。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