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中国工厂来了一群机器人——你好,新“同事”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2日 16:20 1 admin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

在中国的智能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上岗已成常态,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也在攻克技术难点,成为等待进厂的“后备力量”。机器人“新同事”能力如何,跟工人们相处得怎样,给工厂和产业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工人》记者走进产业一线,采访身在技术变革之中、与机器人朝夕相处的人们,展现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当前工厂里的现实图景。

中国工厂来了一群机器人——你好,新“同事”

6月23日,江苏无锡,机器人在天奇股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进行作业训练。

2025年8月8日,北京亦庄,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和去年满场博眼球的“跳舞机器人”“拳击机器人”不同,今年行业焦点从“炫技”转为“实操”,会场中面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矿区勘查的人形机器人大幅增多。

大模型强调实用性、具身智能聚焦真实任务……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经历从“虚拟算法”向“物理实体”的深刻转型,焦点从“秀场”转入“工厂”。

一场效率变革,正在中国的产业里发生。最早感知变革氛围的人,也许是中国的工厂里一线的产业工人们。是他们,与机器人“新同事”朝夕相处,拥抱这场安静而澎湃的变化。

机器人“实习”

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今年3月,一群人形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未来场景,在浙江宁波的极氪5G智慧工厂成为现实。

在这里“打工”的机器人,是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推出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它们在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高阶形态,也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备受全球科技和资本关注。

然而,人形机器人“打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7月,一台身高1.35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曾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启连续21天的“实习”任务—搬运物料。遗憾的是,实训中,这台人形机器人动作很慢,还需要扫描贴在料箱托盘上的二维码辅助定位,作业效率只相当于人工的1/5。3个月后,身高1.72米的Walker S1上岗,实训效率提升了30%;今年7月,身高1.76米的最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上岗,全球首次实现自主换电,让机器人“连轴转工作”成为现实。

目前,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还是不如人。《中国工人》记者在一家机器人训练实验室看见,工作人员和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训练”人形机器人抓取物品和折叠包装纸箱,它们完成抓取零件任务约为20秒,而人工操作仅需5秒。

“目前这批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人工的1/4,我们还要加大训练量。”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的智能产线上已经有了一批工业机器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进入生产线。

总有人不理解训练人形机器人的工作:花那么多钱和精力训练的机器人,能力根本比不上一个普通工人,未来还指望它们上生产线,这有意义吗?

“训练机器人的初衷,是让它们去做不适合人类做的工作。”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阮强表示,他们通过采集真实的产线数据来训练工业领域的垂域大模型,把类似叠盒子、运物料等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和有毒有害岗位,作为机器人的“初级目标岗位”,终极目标则是一些人类无法做到的复杂任务,只不过现在它们要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学习。

“我们要做未来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阮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价值将再次被重构,这次重构的深刻程度,将远大于前几次工业革命。只有身处其中的参与者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旁观者则可能被时代淘汰。

“换句话说,如果今天不参与、不竞争,很可能明天站在价值链条上的,既不是我,也不是我们国家。”在阮强看来,发展人工智能有三个核心要素:资金、产业基础,以及真实的需求。放眼全球,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具备这样的条件。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开始,我们只有投身其中,才能看见明天。

新同事“上岗”

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当下国内外出货量的增长证明,服务业、工业及救灾场景已打开突破口。

那么,工人们会欢迎机器人“新同事”吗?

事实上,中国工厂里已经上岗了一批工业机器人,跟机器人“同事”相处的工人们,早已是时代的“参与者”。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在最近一次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中透露,全球有约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打工”,其中超过一半都在中国。

汽车制造是机器人普及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在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汽车沿着输送系统腾挪起落,工业机器人手臂伸展旋转。每54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这里顺利下线。

这个厂区建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五大车间,冲压生产线全过程自动化率71.4%,焊装生产线的739台机器人可实现焊接自动化率100%,总装生产线能够实现A级到C+级全平台柔性生产。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看来,这里的工人早已找到和机器人相处的方式,那就是成为机器人的“指挥官”。

大国工匠、太重集团太原重工技术中心焊接所焊接专家樊志勤记得,当企业购买第一台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时,“也担心过自己会不会失业。”

很快,樊志勤找到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他说:“机器人提效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那些业务难点,个人成就感也相应更强了。”2022年,太重新建的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顺利投产,各种机器人让工业智造实现了大提速,工人的工作环境也显著改善。

也许是量变引发质变,也许是久闻不如亲见,一线工人们的思想变了,从观察到拥抱,甚至渴望与机器人共同工作。

大庆油田的工人周赶超到长春一汽参观后,惦记上了机器人,通过委托科学家“定制”,“造”出了一个“新同事”;河南煤矿的工人陈龙在兄弟煤矿企业看到机器人,回来后连打三次报告,建议配备机器人。

早在2023年6月,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陈照春斩获机器人项目冠军时,距其学习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还不到4年,他的转型成功让很多技术工人看到了希望。

工人对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的渴望,让工会工作有了新的着力之处。紧贴时代之变与职工所需,工会行动了起来:2024年起,全国总工会依托“职工之家”APP上线2.5万余个音视频课程和数十万道练兵题目,覆盖39个工种,助力技术工人提升技能;2025年5月,首个全国产业工人“人工智能+”学习行动在“职工之家”APP上线,邀请知名大学、互联网专家和大国工匠授课。截至目前,培训产业工人超万名……

杨永修认为,求新图变的工人,一定不会被替代。

中国工厂来了一群机器人——你好,新“同事”

6月23日,江苏无锡,机器人在天奇股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进行汽车装配流程训练。

“智造”新同事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 Bill)表示,全球自动化转型趋势将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预计2027年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将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维持5%~10%的年增速。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但是,面对中国工厂的需求,这可能还不够。

业界关注和期待的是,更能干的AI“新同事”、人形机器人何时上岗。这意味着,更多变化还会像滚雪球一样发生……

和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是拥有“脑”。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看见,机器人正在做草地、沙地和石子地的测试。它是由类似“大小脑”的两部分来操控,“小脑”控制协调,“大脑”控制思考。公司负责人熊友军介绍说,这些能力,都是后续产线上的柔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形机器人内置的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能实现“越用越聪明”的自主进化,会进一步弥补工业机器人的不足。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院士团队则在攻克“灵巧手”。“拿起一枚鸡蛋,既不会用力过大捏爆,也不会力道过轻掉落。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对机器人来说是个大挑战。”该项目负责人李汪洋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对“灵巧手”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到灵巧、紧凑、强健、柔顺,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大量元件,工程量甚至能占到整机开发工程的一半。

国家政策层面将2025年视为机器人的关键节点。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在新质赛道上奔跑的除了企业,还有地区。今年,江苏无锡首次将“人形机器人”列为独立产业集群,计划未来三年内将产业规模扩大至超过300亿元,并增加相关企业数量到200家,倾力打造“人工智能之城”。

无锡本土企业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奇)通过汽车智能装备业务的协同效应,顺势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这家公司成立于1984年,本是一家乡镇企业,由模具厂起家,做家电制造时开始探索自动化生产线,一步步升级走到今天。

天奇企宣部部长王钊介绍说,他们推出了国内首个参考汽车制造工况的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为人形机器人未来正式“入职”汽车工厂、适配整车智造做好准备。

曾经尝到创新甜头的人,更渴望赶上下一次机会。在王钊看来,这是属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起点时刻”,天奇必须身处其中。

思想先走一步

1973年,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实验室里站了起来。半个多世纪里,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眼前,人们怎么看?

图灵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现在的境况就像人们养了一只可爱的虎崽。人们有两个选择:摆脱这只小虎崽,或者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自身安全。

在全国劳动模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教师陈亮看来,选择怎么去看待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思想决定一切。创新者对未来不纠结,只去参与和实现。”陈亮说道。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前奏和先导的。

投身在这场技术革命之中的工人怎么想?当《中国工人》记者走入一线工厂,和工人在一起时看见,他们已经或正在踏入这场技术革命。身处改变之中,他们反而专注、平静。他们想要追赶的是时代,想要实现的还是卓越、继续卓越。

在这一点上,有些事情反而没有改变。

陈亮说:“以前别人觉得中国工人多,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才具备产业优势。其实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是融在血脉里的力量,这才是中国产业蕴藏的真正优势。”

从技术工人到制造业机器人再到人形机器人,陈亮觉得,在中国的产线上,劳动的方式变了,但工人们坚守岗位的工匠精神没变。而这,或许正是人高于机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8月刊 策划:《中国工人》编辑部 作者:《中国工人》记者张天宇)

来源:中工网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