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8-22 0
太狗血了!劝各位,如果正在找AI方面的工作,可得擦亮眼睛了!
今天,小编碰到了一个荒诞得有点狗血的真实故事。一位技术非常厉害的独立开发者老哥最近自曝了一段在某家 AI 初创公司干项目的经历。
这家公司据说刚刚融到了 50 万美金的 Pre-seed,结果进到公司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
整个公司竟然连技术合伙人都没有。这位开发者大吃一惊,问道:公司的技术栈用的是什么?
创始人沉默了,最后回答:主要是 OpenAI。
“当我拿到代码库时笑出了声。没有版本控制,没有数据库 schema,没有鉴权逻辑。所谓的‘后端’,是一堆几乎没关联的 Python 脚本,里面全是硬编码变量……”
更奇葩地事情来了。这位老哥建议后端要重写下,不然怎么扩展、维护,结果创始人不乐意了:
但是它能跑呀!在这位创始人看来,“技术债只是工程师拖延增长的借口。”
然而,吊诡之处就在于,这家公司竟然通过两周之内打造用 ChatGPT 拼接起来的低质量 MVP,神奇的通过路演拿到了 VC 的钱。
额,这难道就是连奥特曼也绷不住要说的“整个AI 行业都处于泡沫之中”的怪象吗?
这到底是真·荒诞,还是新趋势?且看这位老哥亲身讲述的“魔幻”之旅吧~
是这样,故事开头很正常,一开始听起来跟其他自由职业项目没什么两样。
前两周,这位老哥收到了一位创始人的短期Offer。消息里问他,有没有空接一个短期合同。这家公司刚拿到 50 万美元的 Pre-seed 融资。据说已经有了一些市场进展(未必)和早期客户(可能吧),而且还有一个“就差打磨和扩展”的 MVP。这位老哥当时刚好空档,于是就接了这活儿。
老哥反馈,这位创始人很有魅力。推销词很利落,流行语用得恰到好处。“他说他们有个精简的技术团队,需要资深工程师来加速和搭建架构。”
我问他们用的技术栈是什么。
对方沉默了一下,然后说:“主要是 OpenAI。”
“等等,那 CTO 是谁?”老哥有点不解了,继续问团队情况。
追问之下,老哥才发现了这家草台班子究竟有多“草”。
他们没有 CTO,没有技术合伙人。就创始人和两个通才——一个管运营,一个做所谓的“增长”。他们有 Figma 原型,有 Notion 路线图,还有一个 Python 后端……算是吧。
前面提到的那个 MVP 是他们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做出来的,是的,真的是全靠 ChatGPT 做出来的。
具体做法就是:
他们把提示词贴给 GPT-4,复制输出代码,然后直接部署到 Replit。莫名其妙地,还真的能跑,看起来像个能用的 demo。
他们拿这个去路演,融到钱了。后来,就来到了开头这一幕:他们要这位老哥来“扩展技术”。
当老哥拿到他们的代码库时,实在没忍住,当场就笑出了声。
没有版本控制,没有数据库 schema,没有鉴权逻辑。所谓的“后端”,是一堆几乎没关联的 Python 脚本,里面全是硬编码变量,文件名叫 final_final_revised_latest_v3.py。
但真正让老哥震惊的不是代码,而是他们(创始人)的态度。
他们并不把这当成需要清理的烂摊子,而是当成一种成功的证明、一个范例,而且还是他们打算继续重复的事。
(ps:现在一人公司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多人将“用大模型生成的项目”视为某种能力的象征,甚至荣耀。但 demo 终归是 demo,玩具还是不能取代真工具的。大家还是要警惕的。)
“我们动作快。市场不在乎我们怎么造,只要我们能上线。”
这家初创公司的哲学让老哥领教到了:他们哪里需要工程师,不过是要会写提示词的人。
本来,老哥还误以为,这位创始人可能不懂技术,有点天真。
于是就劝创始人说,大部分后端需要重写。
对方当时一脸疑惑:“可它不是能跑吗?”
老哥解释说,这套代码根本不能扩展。无法承载真正的用户。它不安全,没法测试,没法维护。
创始人这时候给了一个“天才金句”式的回答:
“技术债只是工程师用来拖延增长的借口。”
那一刻,老哥懂了:这创始人根本不是对工程技术的误解,而是理念上就瞧不起工程技术。
“他不想慢下来,不想重构。他只想继续拼接 AI 生成的模块,直到有人收购,或者市场风向转变。”
言外之意,他做的不是产品公司,而是“动能公司”。
简单解释下,这里的梗来自风投和创业圈的说法:
产品公司(product company):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本身。它要考虑架构、长期可维护性、用户体验、技术积累,目标是能活得久、做得稳。
动能型公司(momentum business):靠的是“势能”和“速度”,不在乎产品底子,只要表面上看起来在快速前进,就能拿到下一轮融资或被收购。
在动能型公司里,故事、速度、数据增长曲线 比 代码质量、系统可扩展性 更重要。
他们的逻辑是:市场不会等你打磨产品,只要能持续制造“增长的假象”,就能保持融资动能。
老哥事后想了想,那位创始人其实很厉害,这其实是策略而已。
这类创始人虽然不懂技术,但很聪明、会讲故事,他们清楚一个逻辑:
在 2025 年,你不需要真正的产品就能获得关注。你需要的只是:
你就能跳过整个早期工程阶段,直接拿钱。
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显然,这是一种新型创业公司。的确,这位创始人没有伪造或者撒谎,产品确实存在。而且,说实话,它多少算成功。
他拿到了会面,拿到了投资,还上了几个行业博客。整个过程中,没有一行是工程师从零写的。
然而,这种产品和代码,说到底都是临时的假象。
这种 ChatGPT 输出的、免费模版和胶带式自动化拼凑出来的、底层凌乱的垃圾代码迟早要垮掉。
过了两周,老哥挣扎着试图稳定系统。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老哥当时还自嘲:
“不是因为代码烂(确实烂),也不是因为创始人不听劝(确实不听),而是我意识到:我不是合适的人。”
他们需要的不是工程师,而是“提示词驯兽师”。一个能维持表面速度的人,而不是坚持测试、文档和规划的人。
老哥后来时不时想起那位创始人。不是因为他特别,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这不是个例。
最近老哥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创始人:聪明、人脉广、不懂技术,但完全能接受用 AI 拼凑出一个看似真实的东西。
他们不在乎长期可维护性。他们只在乎故事。
“我们 3 周上线了。”“我们已经在导入用户了。”“我们集成了 6 个 AI 模型。”
这些都在技术上成立,但都不可持续。
不过也无所谓。因为只要目标是在裂缝显现前融到下一轮,或者被收购,那么靠 ChatGPT 搭建一个“假装能用”的产品就是可行的策略。
至少在被收购之前是这样。
老哥非常感慨:至少现在是这样。市场看的不是代码,而是速度、故事、数据和势能。
现在是 AI First 的时代,不少朋友都在看去初创公司的机会。
如果你在给这种公司打工,要注意:
这家公司到今天还活着,继续融资,继续用 AI 拼接功能。
最近还新出了演示视频,老哥表示看起来不错。
至于底层是什么?老哥一笑,大概率还是垃圾堆。(ps:直到最后,老哥也没有点名,到底是哪家公司。)
直到现在,老哥还不能释怀:莫非 2025 年,这样子就够忽悠到钱了?
或许在某段语境下,代码可能真没那么重要。
但老哥当自由开发者当惯了:
“我会等。直到它突然重要。”
“等到彻底崩掉那天,我会在这儿。收双倍价钱。”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周五了,预祝大家周末好心情!
相关文章
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8-22 0
暑假出去游玩时,老人小孩突然“找不到人”怎么办?近日,腾讯地图在全国正式推出“鹅家守护”功能,为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守护服务。基于该功能...
2025-08-22 0
近期消息,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最新发文透露,苹果公司将于明年发布折叠屏iPhone,与iPhone 18同系列,可能会命名为iPhone 18 F...
2025-08-22 0
金融界8月22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江苏华辰提问:“尊敬的董秘,您好!请问公司有什么产品可以用于数据中心及服务器吗?谢谢!”针对上述提问,江苏华...
2025-08-22 0
8月22日收盘,中芯国际当日上涨14.19%,成交额203.23亿元,换手率10.37%。从区间来看,该股近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6.36%。资金流向方...
2025-08-22 0
韩国半导体产业一直就是他们的经济命脉,这玩意儿占了出口总额的20%以上,2024年出口额直接冲到1419亿美元,创了新高,比前一年猛增43.9%。三星...
2025-08-22 0
刚传出公司暂停 AI(人工智能)人才招聘的消息,Meta又被曝挖角苹果的AI高管。当地时间8月21日,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称,在AI人才招聘放...
2025-08-22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