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人工智能,正让“一人创业公司”大崛起?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2日 11:05 1 admin
人工智能,正让“一人创业公司”大崛起?

因为受不了异地工作和“周末夫妻”的生活方式,最近我一朋友从原来基金公司研究部门岗位离职,回到上海的家中待业。

前几天和他聊天才知道,居然准备要尝试创业,而且还是一家仅有他自己的“一人公司”。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随着这些年来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崛起,以及各大社交平台逐步渗透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做个视频号博主或者自媒体写手,可能是这些所谓“一人公司”的最好方式。

然而,这位朋友告诉我,当前国内外大媒体正在讨论的所谓“一人公司”是基于人工智能(AI)的新型创业模式,是正儿八经的公司,而且目标是奔着做大做强去的。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到底如何解读?

人工智能,正让“一人创业公司”大崛起?

2025:智能体创业元年

如果以往人们还是利用AI应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为了提高效率。而到了2025年这个AI大爆发的时代,在以智能体(AI Agent)技术为驱动的风口下,质变正在到来。

智能体的本质是面向特定场景,以针对特定任务训练后的大模型为基础,补充了对物理世界的自主感悟,增加了思考任务、调用工具和行动闭环的过程,实现在限定数字环境下支持目标比较明确的任务。

让AI从“被动工具”变成“主动参与者”。它不用人手把手指示每一步,而是像一个“有目标、会思考、能行动”的智能数字伙伴,帮用户处理从日常琐事到复杂项目的各种任务。

有机构指出,智能体首当其冲会成为知识工作者的全新用户界面,代替当前部分大语言交互界面的使用。到2030年,软件市场中智能体所占份额可能超过60%。

几周前,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 (Dario Amodei) 预测,最早在2026年,以智能体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将催生“首家仅靠一名员工就能实现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他还暗示,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取代一半的入门级工作,然而这一说法立即引发了科技行业一些人士的强烈反对。

Anthropic是当前媒体声量非常高的一家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旗下拥有使用量了得的Claude大语言模型,让这位CEO的预判有了一些理论背书。

事实上,他的这个预测也是基于Anthropic公司创业团队工作中实践得来的。

“当前在Anthropic,Claude最新模型90%的代码现在都是由Claude AI技术自己编写的,这彻底改变了构建产品的方式。比如,就在最近Claude帮我在25分钟内制作出了一个原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代码原型,”迈克·克里格(Mike Krieger)在最近一则采访中说道:“我见过一些创始人尝试了Claude的最新智能体功能和服务,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他们的初创公司突然就成功了。”

迈克·克里格是Anthropic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曾经则是Instagram最初创业团队中的成员。以上的论述未免也有点宣传Claude的感觉。不过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也还是智能体。

克里格认为,智能体正在从根本上重新定义高科技领域的创业,因为创业者不再需要编写代码或筹集大量资金即可开始构建自己的产品或者项目。AI大模型和智能体现在可以像入门级员工一样工作,这将对劳动力构成产生重大影响。

据报道,Claude 4大模型在发布后的第一周就使Anthropic的用户数量增长了两倍,其专用AI编程智能体Claude Code的使用率飙升了近40%,吸引了开发者和非程序员背景编程人员的兴趣。克里格的上述观点正是基于用户对编程智能体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他补充道:“一些用户甚至开始不再将智能体视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有能力的创业协作者。”

得益于智能体的发展,创业者可以更轻松地试验产品、写代码和制作商业策略,这些工作无需再由外聘的编程人员、产品经理和项目/营销经理完成了,AI技术都能搞定。

随着“智能体创业”的兴起,初创企业可以增强编程团队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那些拥有大胆创新想法但没有编程技术背景的个人,现在也可以自主地将创业愿景变为现实。

前景虽美,还有诸多障碍

基于AI技术做一家“一人独角兽企业”这个想法听上去有些荒诞,但却赢得了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认可。

去年在接受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采访时,奥尔特曼表示,他经常猜测,何时出现首家能在不雇佣任何员工的情况下,一个创始人就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企业。

“在我和身边科技CEO朋友们的小群里,大家在打赌哪一年能出现第一家能估值10亿美元的“一人公司,”奥尔特曼说道:“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它将成为现实。”

可以说,人工智能赋能“一人独角兽企业”的想法是硅谷创业圈的最热话题之一,AI技术或能让高科技创业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年代,从以往的“车库创业”和“编程发烧友创业”模式中演化而来。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甚至有些“足智多谋”。随着各家大模型企业一代又一代升级旗下主流大模型,总有一天这些AI技术将足以代替初创企业所需要人力。

以开发新产品为例,人工智能将以自动化来完成从前的手动工作,能主观能动地提出创意、快速执行开发、更快地进行修改、更好地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并在实现产品/服务与市场契合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假设进行测试和验证。

从编写代码到分析合同文件,从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到处理报税和成本控制等各项财务事项,从撰写文案到制作销售海报和视频,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都可以覆盖,只不过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人来参与而已。

一旦智能体的发展顺利,上述所有环节中人的参与程度都可能被大大降低,而这也就是“一人创业独角兽企业”要出现的时候了。

然而,先别太兴奋要辞职去干“一人创业公司”了,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以AI技术或者智能体驱动的一人创业,也会有三个障碍待解。

障碍一:AI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前智能体技术无法被完全信任。

以当前的AI技术水平,大多数创始人应该还不会把最关键的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单独处理。比如开发最关键的一个程序代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来做审核和判断,一旦发生错误,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后续进展,让创业项目直接土崩瓦解。还比如,创业者也会很难相信由智能体单独审阅一份重要合同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风险遗漏,一旦草率签订合同,后续的风险可能是灾难性的。

虽然当前的智能体技术可以自动化许多工作流程,但它们目前的经验尚无法与资深的专业人士相提并论。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的现状是,它们仅在做出简单的决策时,才能得出可靠的答案。人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将大量数据输入智能体并信任其决策结果的程度。因为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统计概率性”的,大多数业务流程根本无法稳定依赖于这种不可预测性。

障碍二:不是所有行业的创业都行。

对待像社交媒体或者小电商这样的软件开发类的创业项目来说,AI真的可以帮助完成很多事,从协助写代码到营销策划,正如前文提及的那些个任务,基本都能用到AI。然而如果是在制造业创业,比如生产一个动力电池的零部件或者一种新型的环保塑料,那么AI能帮上的忙就少得多了。

软件开发类的创业项目在AI时代以前其实就不需要很多人力,比如历史上Instagram于2012年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Facebook时,仅有13名员工。这些员工大部分都是程序员,公司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研发出好用的应用程序,然后去找到用户和流量。

然而如果是一家实体经济的企业,比如说一家生产电瓶车的企业,除了研发和直接获客,还得从采购、生产、市场营销等等环节去展开,并要和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服务商等各类合作企业打交道,复杂程度直线上升,如何能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呢?

也许将来等智能体更加发达,具身智能机器人也能完全代替工人在工厂制造了,上述这些复杂的任务才有可能被AI技术大量代替,但这显然还需等更久。

障碍三:人真的能被完全取代吗?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最近发出警告,不要高估像谷歌Gemini大模型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即使是最好的模型也会犯一些基本错误。皮查伊最近于旧金山举行的一个科技峰会上说道:“我们目前是否已经完全走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我认为没有人能肯定地这么说。”

谈到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劳动力的前景,皮查伊保持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他说:“过去20年,我们一直将技术革新和自动化进步和减少人力的预测结合在一起,但事实上这些预测并未实现。”

高盛的一篇研报也认为,尽管历史上不断有人预测技术进步将带来持续性、结构性失业,但现实中,就业总量却持续增长。因为旧职业被技术革新摧毁的同时,新职业也会诞生。以创业来说,当智能体充分施展时候,AI技术的驾驭工作或者审查工作也可能会相对增长,调整的只是就业结构,而不是整体就业率。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人工智能,正让“一人创业公司”大崛起?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