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2日 10:43 1 admin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作者 | 金旺

栏目 | 机器人新纪元

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装机量达到78.3万台。

就连时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主席的Milton Guerry也不得不赞叹,“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身在这一庞大市场中的刘吴月发现,当时大部分机器人仍沿用着机床逻辑,通过预设轨迹移动位置来执行任务。

据刘吴月当时的估算,基于这种逻辑的机器人只能完成人类5%-10%的任务,90%以上的任务无法通过基于这一逻辑的机器人来实现,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这类机器人缺乏手眼协同与在线调整能力。

当时,具备力觉控制技术的机器人在市场上需求极为旺盛,但由于这项技术最初被几家国外品牌垄断,导致国内团队难以打通商业逻辑。

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本就在航天力传感领域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刘吴月,毅然决定在这一年组建团队,进军这片蓝海市场,目标直指为机器人研发一款真正好用的国产力传感器。

01 从机床逻辑,到拟人思维

2019年,仅仅依靠程序化的轨迹规划来控制机器人执行任务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缺乏反馈机制,成了当时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再度进化的一大瓶颈。

刘吴月和他的蓝点触控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并开始将航天领域的力传感器技术带到工业领域。

我们是在WRC 2025上见到的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回忆起当时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刘吴月告诉我们,“在工厂搬运场景中的放置环节,尤其是接触场景的物品放置,是当时的一大难题。”

以富士康手机流水线作业为例,通过机器人将一个连接器插入手机时,假设轴与孔的间隙为0.05mm,如果以传统机床思维,需要机器人以极高的精度定位到0.05mm,由此设计出的机器人程序,对机器人的成本和长期作业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往往是稍有磨损或碰撞,这台机器人就无法正常使用。

相较而言,人类手部操作并不依赖于高精度定位,而是通过视觉进行大致定位,再通过“手感”将连接器插入到手机中,倘若能以这样拟人思维设计机器人,不仅对机器人精度要求低、结构成本也低,而且能实现长期稳定的高精度操作。

这是刘吴月创立的蓝点触控研发力传感器的核心逻辑,用力传感器提升机器人手眼协同能力,让机器人从机床逻辑进化到拟人思维。

不过,当刘吴月进入这一市场时发现,当时国内力传感器,尤其是更高端的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被国外品牌长期垄断,相较于这些国外品牌,中国创业团队要想进入这一市场,普遍要面对两大难题:

第一,研发出的力传感器如何达到与这些国外品牌相当的性能;

第二,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信任度,打破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

于是,刘吴月从产品性能着手,开始研发第一款六维力传感器。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六维力传感器结构复杂、研发难度大,但拥有更多的测量维度,可以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所有受力情况。

在这款产品研发过程,蓝点触控团队关键是要攻克四项核心技术点:高性能弹性体迭代设计、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深度学习解耦算法,以及六维同步校准技术。

回忆起当时这款产品的技术攻关过程,刘吴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国家航天领域在力传感方面已经拥有了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我们团队相当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完成这件事。”

实际上,蓝点触控第一款LB系列六维力传感器的客户,也正是来自航天领域。

2019年,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模拟空间站在模拟太空抓取卫星任务时,用到的正是蓝点触控第一款六维力传感器。

在此之前,这一项目中原本选用的是海外某头部品牌的六维力传感器,但由于对方的产品当时无法测出受力情况,也就有了后来换用蓝点触控产品的经历。

蓝点触控由此迈出了商业化道路上的第一步。

02 大模型拉高机器人性能需求

2022年,ChatGPT的发布,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入到大模型范式中,大模型的Scaling Law,将数据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而,刘吴月很早就意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六维力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中的工作链路:

力传感器通过弹性体感知外部力的变化,将力转化为应变值,即电阻值的变化,再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处理,经解耦算法生成高精度的六维力信号,并输入到机器人的控制器中;

机器人控制器根据外部受力情况,通过力控算法反向控制机器人运动,实现机器人的力度控制或拖动跟随等动作。

数据正是优化这条技术链路,不断提升六维力传感器性能的关键。

刘吴月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算法、小模型,还是大模型,数据都是底层的核心。

正因如此,在过去这些年里,蓝点触控在三个方面构建起了自己的技术壁垒:硬件、算法,以及数据工艺积累。

刘吴月就这三者的关系类比特斯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硬件相当于是汽车,算法相当于是自动驾驶系统,数据则是这二者背后最大的技术壁垒。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正因如此,当蓝点触控在2020年针对力控算法下游细分场景进行深入布局,进入到了机器人打磨抛光工作站这一细分市场时,特别搭建了工艺算法模型和工艺数据库。

研发机器人打磨抛光工作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六维力传感器产品研发体系相对成熟后,考虑到公司商业化路径,刘吴月为蓝点触控制定了“一横多纵”战略——横向是力传感器系列产品,纵向是不同细分场景的整机设备。

蓝点触控六维力传感器迎来第一个出货量拐点,是在2022年。

根据MIR DATAB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出货量超过19000台,再创历史新高。

刘吴月告诉我们,“经过过去三年的技术积累和客户深耕,蓝点触控这一年已经在行业内有了很好的口碑,尤其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对六维力传感器需求不断增长下,带动了蓝点触控第一波出货量。”

2022年,也成了蓝点触控商业化的一个关键拐点。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与此同时,2022年,大模型浪潮的来袭,成为机器人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开始酝酿一个更庞大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关于具身大模型对于机器人零部件的影响,刘吴月告诉我们这样一套逻辑,“具身大模型正在拉动机器人整机硬件需求,机器人整机硬件又在牵动零部件发展,零部件提升反过来又会提高具身大模型的能力。”

在这套逻辑背后,本质上源自于具身大模型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硬件性能提升会带来更高质量的数据,数据质量提高推动了具身大模型能力提升,进而对硬件提出更高要求,这是一个迭代循环的过程。

与此同时,大模型正在催生一个更性感的机器人市场,人形机器人市场。

03 我们都在期待人形机器人的拐点

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为2000台,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6万台。

就当下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刘吴月认为,“每年翻倍增长已经问题不大,但关键是能否实现指数级增长。”

如果按照每年翻倍增长的态势来看,即便是到了2030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体量也只有十几万台,远远无法满足大家对于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工厂,乃至进入家庭的想象空间。

整个机器人产业,乃至具身智能产业,更期待的是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不过,就今年而言,刘吴月也感受到了人形机器人市场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人形机器人逐渐走入实际场景中后,对六维力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作为蓝点触控的公司董事,也是蓝点触控的投资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曾在2023年组了一个机器人行业交流的饭局,当时有不少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到场。

彼时,在现场交流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要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继续提升视觉精度,对力觉还没什么刚需。

但当时间进入到2024年下半年,刘吴月发现,当大家的人形机器人完成研发,开始进入场景进行数据训练时发现,人形机器人即便是将水杯放到桌子上这样简单的操作,也无法很好地完成。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这其中的原因正是视觉定位精度普遍在2-10mm,无法达到场景应用需求,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就需要有手眼协同能力,六维力传感器提供的手部力觉,正是最核心的反馈能力。

正因如此,蓝点触控的六维力传感器2024年下半年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迎来了第二波快速业务增长。

据刘吴月透露,包括智元、优必选、小米、众擎、千寻智能等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都已经是蓝点触控的客户。

对话蓝点触控刘吴月:力觉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化应用的关键

刘吴月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28个关节力传感器和4个末端六维力传感器,在整机成本占比约为15%。”

“相较于协作机器人而言,人形机器人对六维力传感器的小尺寸、高精度、强过载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产品研发难度在于如何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保持性能稳定。”

据悉,目前,蓝点触控针对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已经具备0.3%FS精度,最高响应频率可以做到10kHz。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也已经成为蓝点触控如今的核心战略业务之一。

此外,刘吴月也向我们透露,“我们面向人形机器人打造的下一代力传感器将更小巧、更高精度,拥有更强的抗过载能力,与整机结构深度融合,可真正实现机器人无感安装,但会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从而满足人形机器人复杂场景的柔性操作需求。”打造陪伴人形机器人,傅利叶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