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1日 10:06 1 admin
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

AI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教育首当其冲。8 月20日,第11届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在上海开幕。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分享一组数据:到2030年,约86%企业受到AI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同时替代9200万个岗位;学生对AI课程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有统计显示,三年前仅29%的学生认为AI课程必不可少,如今这一比例已接近50%。

如何解读上述数据?汪泓看来,这并非意味着机器夺走人的饭碗,而是AI将重塑工作形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和现在有截然不同的要求,这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办学模式、教育研究范式、教育教学范式还是教育管理范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在与会专家看来,教育行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人才供需适配面临着新的矛盾。一方面,技术的突飞猛进倒逼教育要培养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毕业生需要学会使用新技术、主动应对全球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AI时代,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构全球职业版图。AI时代,创新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这一话题持续引发教育界热议。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创新人才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人才,应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知识密集型)同样在列。

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

胡卫谈到,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上海在发展三大先导产业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高端技能人才。然而,他在调研后发现,诸如数据标注处理、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流水线上设备操作员和维修人员在内的底座人才其实缺口相当大。

“由此可见,产业所需和学校培养的人才供需存在着适配矛盾。”在胡卫看来,创新人才不仅包括袁隆平、屠呦呦、钱学森等研究型人才,也包括比尔·盖茨、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等行业人才。“实际上,主导实施创新实践并且获得创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人都可以称为‘创新人才’。”胡卫说,大量的历史表明,人人都有潜能,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提供呵护潜能的良好环境。胡卫举例,曾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调研了200位拔尖创新人才后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天才”的成果大多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由此可见,创新是一种系统的现象,而非个人的现象。”

然而,在国内的实际培养过程中,不少学校将创新简单理解成“成绩突出”,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同于通过考试竞赛,在不同学段当中进行掐尖,再把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重点、超前、有强度的培养。这些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目的可谓背道而驰。

在胡卫看来,创新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当属美育。“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光看硬件GDP有多高,高楼大厦有多少,还要看一个国家的软件。”胡卫谈到,曾有一项针对调研显示,德国之所以能够在好感度中拔得头筹,正是因为这里诞生了大量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我认为,艺术的失守就等于一个人底线的失守。”胡卫强调,越是在AI飞速发展的时代,越要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在他看来,创新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五育并举。要做好这些,不是某一个学段的责任,而要串联起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只有完善整个教育链条才能真正培育出创新人才。

AI时代,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当然,创新人才的教育也不能局限于青少年阶段。多位专家谈到,AI时代,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汪泓谈到,从宏观环境来看,技术革命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终身学习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比如,60%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培训来适应岗位的新要求。另外,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凸显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从2020年的10亿增至14亿。劳动力缺乏叠加人口老龄化以及渐进式延迟退休,使得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

AI将替代9200多万个传统岗位,教育如何应变?这场大会上专家热议

此外,从对经济的发展来看,成人的技能培训对经济拉动能力突出。有机构研究表明,培训成人掌握新技能,能够使全球GDP在2030年额外增长8.3万亿美元。因此,汪泓建议通过政策激励、财政投入和社会倡导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环境,将终身教育纳入发展体系,使劳动者持续更新技能,应对未来挑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持同样观点。“让所有人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完成所有人梦想的教育才是全人教育。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未来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让中国的大学真正满员滚动。”在他看来,未来,老年人也可以去攻读博士学位。关键在于,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实现全人教育的美好愿景。

他建议未来大学应该是“无限大学”,打破围墙,实现有教无类,创意无疆。例如,2001年吴志强创办了全球最大城市规划教育网站,迄今已有27万名学生注册。该网站结合人工智能翻译,上线19种语言。“我们的目标是到2026年上线300种语言服务,给全球更多学生提供无偿教育。”吴志强认为,未来大学还应该实行“全导师教育”,即人类导师与AI数字分身导师相结合,为学生提供24小时定制导师服务。

三年前,在学生的帮助下,AI吴志强正式上线。目前,他的数字分身上线以来已产生超百万字的回答。他期待着,通过AI技术,能够为更多学生实现定制“导师”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