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化名)杭州某平台的签约主播开播四个多月来有一批支持她的粉丝在“榜一大哥”的助力下莉莉成功冲上了新人百强榜莉莉:“榜一大哥一直都很帮我他用大号给我...
2025-08-21 0
(报告出品方:国泰海通证券)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硬件、软件、场景多方面协同优势。硬件方面: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高度重叠,使得 产业链供应商高度重合。软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软件架构层面呈现 同源性,均遵循"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技术架构,且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算法路径 趋同,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最终向知识驱动 VLA 大模型演进。场景方面: 人形机器人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是技术迭代的核心支撑, 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富集的汽车工厂成为天然的实训与数据收集场地,目前多家 厂商已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布局至整车生产线。 汽车产业链从本体、传感器、执行器、材料多个环节赋能人形机器人。本体环节: 车企主要通过自研、与本体企业合作推动工厂实训、投融资三种方式参与人形机 器人产业。传感器环节:视觉传感器领域,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汽车传感器供 应商积极向机器人领域拓展;触觉传感器领域,汉威科技等将汽车辅助驾驶传感 器方案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迁移应用;嗅觉传感器领域,均胜电子等将汽车座舱智 能化解决方案迁移应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执行器环节:执行器总成领域,三花 智控、拓普集团等凭借热管理控制部件、智能化零部件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延 拓。旋转执行器领域,蓝黛科技等凭借力传动零部件方面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 延拓。直线执行器领域,江苏雷利、贝斯特等凭借空调微型电机、涡轮增压器等 方面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延拓。末端执行器领域,鑫宏业、兆威机电等凭借高 性能电缆、旋转执行器等方面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延拓。材料环节:明泰铝业 等凭借汽车车身铝合金轻量化材料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外壳铝合金轻量化材 料迁移应用;金发科技等凭借汽车内外饰与结构件高性能材料技术积累,向人形机 器人外壳特种塑料迁移应用。
人形机器人在 2025 年迎来量产落地。政策端: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具身智能产业政 策,以地方补贴与资金支持作为政策核心抓手,进行场景开放推动技术落地与产 业协同,通过标准制定与生态培育加速产业成型。需求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 商业与家庭领域展现出显著的自动化替代价值。预计到 2040 年人形机器人产市场 规模达到近 3 万亿,其中工业领域产业规模近 2.3 万亿,商业服务领域产业规模 超 5000 亿,家庭生活领域产业规模接近 1700 亿元。供给端:汽车产业链从性能 优化、成本降低、国产化生产多角度赋能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特斯拉、Figure、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优必选、星动纪元、傅利叶智能、乐聚机器 人等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正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2.1. 人形机器人可类比自动驾驶发展路径
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商业化落地进展加速。2025 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迭代速度 进一步加快,各家本体企业的量产与商业化落地进展加速。作为行业引领者,特 斯拉于 2022 年 9 月展示的原型机只能缓慢张手、抬手,发布会现场由工作人员搬 运出场,发布会展示的视频中只能做下蹲、拿/搬运箱子、抓取物体、浇花等简单 动作。2023-2024 年特斯拉持续迭代 Gen1、Gen2 产品,并在多个视频以及重点活 动中展示 Optimus 最新进展,随着多次迭代,特斯拉机器人能够执行越来越多的 复杂动作及复合型任务。最新一代 Optimus Gen3 已于 2025 年 4 月亮相在弗里蒙 特工厂试产,经历版本改进后计划于 2025 年年底发布,2026 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与商业化落地进展均在加速进行。
类比于自动驾驶,智元机器人提出了“G1 至 G5”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智元 机器人在 2024 年 8 月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提出了类似自动驾驶“L1- L5”的具身 智能 G1-G5 技术路线图,行业首次对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有了清晰的定义。根据智 元机器人的定义,G1 为特定场景量身定制,但无法对不同场景做低成本快速迁移; G2 针对大量场景任务做洞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迁移,可以配合大语言模型 框架做编排,该级别的机器人具备一定泛化能力;G3 走端到端路线,整体架构上 G3 和 G2 算法能力类似,但是驱动方式从算法驱动变成数据驱动;G4 实现通用 操作大模型,引入仿真数据和世界模型,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复杂任务的表现;G5 级别则是长期的牵引目标,可以实现从感知到执行的端到端操作。
2.2.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硬件协同优势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高度重叠,使得 产业链高度重合。特斯拉 Optimus 复用汽车产业链资源,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与运动执行硬件大量采用汽车产业链供应商。这种共享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链运 行效率,更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零部件价格,为机器人量产降低成本。
传感器方面,智能汽车的多传感器融合在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复用。在传感器领 域,智能汽车产业积累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 迁移至机器人领域,支持实时动态环境感知与障碍物规避,实现技术复用。小米 CyberOne 搭载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通过欧菲光协同开发的 iToF+RGB 技术, 结合 AI 交互算法,使其不仅拥有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更能够实现人物身份 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特斯拉 Optimus 复用汽车 FSD 系统的视觉感知算法, 内置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神经网络,全面提升环境理解能力;小鹏 IRON 复用了 AI 汽车的鹰眼视觉感知系统,具备 720°视觉范围,实现无死角感知和动态环境 建模。
芯片方面,车规级智驾芯片的强算力与低功耗特性为机器人提供 AI 算力支持。 小鹏 IRON 搭载自研图灵 AI 芯片,算力 3000T,支持 30B 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 特斯拉 Optimus 采用自研芯片,具备强大的 AI 算力,用于处理感知和控制任务。
动力系统方面,智能汽车电池与电机技术为机器人提供长续航与精准力控支持。 广汽集团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 搭载全固态电池,续航能力达到 6 小时,较 同类产品续航大幅提升;其轴向磁通电机输出力矩达 1000N·m,通过复用汽车电 机的高精度控制算法,实现抓取、攀爬等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特斯拉 Optimus 采用与汽车类似的电池包与冷却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技术模拟运动与碰撞场景, 确保动力供应的可靠性。
2.3.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软件协同优势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软件架构层面呈现同源性,均遵循"感知-决策-执行"三 层技术架构。感知层方面,智能电动车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迁移至机器人环境 感知;决策层方面,自动驾驶的 SoC 芯片、端到端算法及世界模型训练经验,为 机器人任务规划提供核心支撑;执行层方面,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的电机、电 控、传动等零部件技术同源,且汽车底盘结构件中的轻量化材料同样适用于人形机 器人的外壳和躯体等环节。
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算法路径趋同,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最终向知识驱 动 VLA 大模型演进。2024 年 Waymo EMMA 首次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引入自动 驾驶领域,开创 VLA 架构先河;小米 ORION 通过 QT-Former 解决长时序记忆问 题,理想 Mind VLA 深度融合 3D 空间理解与扩散模型轨迹生成,标志着知识驱 动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当前 VLA 模型呈现三大特性:多模态融合(3DGS 技术与 语言模型结合)、计算效率优化(MOE 架构、模型量化)、仿真闭环构建(世界模 型强化学习)。差异则体现在场景复杂度:汽车仅需处理 2-3 个自由度,而人形机 器人需协调数十个自由度,数据闭环构建难度更大。
2.4.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场景协同优势
人形机器人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是技术迭代的核心支撑。 制造业工厂凭借天然的产线环境与数据富集优势,成为机器人落地的重要场景。 为解决真机数据采集成本高、仿真数据存在现实偏差的问题,人形机器人企业正 探索将机器人直接部署到真实作业环境中,通过执行搬运、装配等基础任务实时 采集交互数据。这种模式遵循人形机器人动态进化逻辑——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 积累的操作数据反哺算法优化,使任务执行精度持续提升;性能迭代后的机器人 进入更多复杂场景,又能捕获新的边缘数据,形成"数据驱动算法、算法赋能场景、 场景反哺数据"的闭环生态。 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富集的汽车工厂成为天然的实训与数据收集场地。未来智能 工厂内,人形机器人需与工人、AGV、无人物流车及智能制造系统协同作业:智 能制造系统作为中枢神经,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任务调度与数据实时交互;AGV 与 无人物流车构建柔性运输网络,负责物料流转;人形机器人执行螺丝紧固、部件 装配等精密操作。
目前,多家厂商已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布局至整车生产线。海外市场中,Figure AI 的机器人入驻宝马 Spartanburg 工厂,在汽车制造产线的仓储、钣金等车间实现 20 小时连续作业;特斯拉 Optimus 在自家产线完成测试,计划 2026 年开放对外批量 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同样进展迅速,优必选工业版 Walker S 进入东风柳汽、比亚 迪等多家车厂实训,覆盖焊装、总装等核心制造环节;小鹏 IRON 机器人参与广 州工厂流水线高精度作业;傅利叶机器人进入上汽通用完成带电高压零部件安装、 高精度操作等工作。
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上游环节,在感知、决策、执行、 外壳结构件、动力电池等环节,汽车产业链企业凭借主业技术积累延拓至机器人 产业;中游环节,主机厂参与人形机器人本体的设计、制造、集成,并在资本市 场积极参与本体和关键零部件初创企业的投融资。
3.1. 汽车产业链赋能人形机器人本体环节
特斯拉、小鹏、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主机厂通过自研方式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 特斯拉作为行业先行者推出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计划 2025 年进入量产阶段,并 于 2026 年开始大规模量产;小鹏自主研发 AI 机器人 Iron,并已经进入小鹏广州 工厂参与小鹏 P7+车型的生产实训,未来将聚焦工厂生产制造与线下门店等应用 场景;广汽集团于 2024 年底发布自研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采用 了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地形跨越技巧,预 计 2026 年量产;长安汽车目前正在公开寻源具身智能研发项目供应商,计划投入 超 500 亿布局具身智能领域。 蔚来、吉利汽车、一汽大众等主机厂与本体企业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 实训。蔚来汽车与优必选合作,Walker S 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 行实地培训,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 配及质量检查作业;吉利汽车与优必选合作,引入 Walker S1 在极氪汽车 5G 智慧 工厂内进行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一汽大众与优 必选合作,向其开放位于青岛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线应用场景, 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零 件转运等工作。 比亚迪、上汽集团、北汽集团等主机厂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企业投融资。比亚迪 早在 2023 年就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 A+轮融资,布局人形机器人及其供应链;上 汽集团旗下产业资本和私募股权机构也参与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诺仕机器人 等企业多轮融资;北汽集团旗下北汽产投多次出手,投资了银河通用、智元机器 人、帕西尼感知等本体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头部主机厂具备算力、资金与人才三重优势,形成跨产业协同效应。算力层面, 技术复用与架构迁移能力构成核心支撑。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构建大规模云端 算力平台,覆盖视觉、语言、动作控制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与人形机器人需求 高度重合。这种算力资源可直接支撑机器人环境感知、任务规划等复杂计算,降 低重复建设成本。资金层面,产业资本与研发投入形成持续动能。汽车产业的高 资本属性赋予车企雄厚资金储备,而人形机器人研发需长期投入(涵盖硬件迭代、 数据训练、场景验证等环节)。车企可依托汽车业务稳定现金流,持续为机器人研 发输血,相比传统机器人企业更具风险抵御能力,保障技术攻关期的资金续航。 人才层面,跨学科团队与技术积淀奠定执行基础。车企智能化研发团队规模庞大, 涵盖 AI、机械、电子、软件等多领域人才。这些团队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场 景中积累的“感知-决策-执行”全栈经验,与人形机器人“环境感知-任务规划-动作 控制”的技术逻辑适配,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研发,缩短技术适配周期。
3.2. 汽车产业链赋能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环节
人形机器人所需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嗅觉传感器等,汽车产业 链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布局。 视觉传感器领域,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汽车传感器供应商积极向机器人领域拓 展。速腾聚创:2025 年 1 月举行 AI 机器人全球发布会,发布 Active Camera 解决 方案,实现激光雷达数字信号和摄像头信息的融合,使机器人既能识别精准的三 维环境距离信息,又能感知丰富的视觉语义信息,并发布了面向智能机器人市场 的两款数字化激光雷达新品——E1R 和 Airy。此外,速腾聚创还布局了触觉、灵 巧手等领域的增量零部件技术,触觉方面开发了一款低成本的力传感器 FS-3D, 适用于足式机器人的末端运动控制,将提高双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度;灵巧手 方面发布第二代产品 Papert 2.0,具有 20 自由度,最大负载 5kg,在指尖指腹和手 掌上共有 14 个力传感器。禾赛科技:JT、QT、XT 和 Pandar 系列产品已实现全场 景机器人覆盖,2025 年 8 月的 WRC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集中展示了面向机器人 场景的两大核心产品方案——迷你型超半球 3D 激光雷达 JT 系列与新一代车规级 纯固态激光雷达 FTX,并展示了搭载禾赛 JT 系列激光雷达的 Vbot 维他动力首 个智能伴随机器人和星动纪元人形服务机器人星动 Q5。
触觉传感器领域,汉威科技等企业将汽车辅助驾驶传感器方案向人形机器人领域 迁移应用。汉威科技是国内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链布局了舒适性、 安全性、智能化三大系列汽车传感器解决方案。凭借在柔性压力传感器、柔弹性 应变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汉威科技向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赛道拓展,机器人 指尖触觉传感器产品具备超薄、可拉伸、高贴合的优异特性,能够无缝覆盖于机 器人灵巧手的指腹、关节及手掌表面,实时采集高分辨率的压力分布数据;三维 力触觉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压力、剪切力的大小和方向,其灵敏度可达 1mN 级别, 相当于感知羽毛轻触的细微变化,为精密装配、安全人机协作等场景提供了重要 的力反馈支持。
嗅觉传感器领域,均胜电子等汽车产业链企业将汽车座舱智能化解决方案迁移应 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之一,均胜电子于 2025 年初发布了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嗅觉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 4mm 芯片, 集成了 10000 个垂直纳米管,功耗仅为 240 毫瓦,响应时间在 20 至 60 秒之间。 它能够精确检测到ppb级别的气体浓度,对8种单一气体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9%, 甚至可以分辨复杂的混合气味。在燃气泄漏预警方面能在 0.1 秒内发出警报,而 在检测食物氧化时仅需 3 秒即可完成。这项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环境监测、医疗 诊断和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入“嗅觉感知”的新时代。
3.3. 汽车产业链赋能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环节
人形机器人所需执行器包括旋转执行器、直线执行器、末端执行器等,汽车产业 链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布局。 执行器总成领域,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向人形机器人延拓。 三花智控:凭借汽车热管理控制部件的技术能力,向机器人执行器总成延拓。三 花智控重点布局人机器人的机电执行器总成,产品方案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直线执 行器,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拓普集团:凭借汽车 智能化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向机器人执行器总成延拓。拓普集团在人形机器 人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电驱执行器的研发生产,包括旋转执行器总成和直线执 行器总成,与三花智控同为机器人关节总成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旋转执行器领域,蓝黛科技等凭借汽车力传动零部件和总成的技术能力,向机器 人关节模组延拓。蓝黛科技布局人形机器人旋转执行器,凭借 20 多年汽车传动系 统技术沉淀,打造“机、电、软、控”智能一体化关节模组系列产品。
直线执行器领域,江苏雷利、贝斯特等汽车产业链企业向人形机器人延拓。江苏 雷利:凭借汽车空调微型电机的技术能力,向机器人空心杯电机延拓。江苏雷利 的空心杯电机已具备量产能力,8mm 直径可达 8 万转/分钟转速。贝斯特:凭借汽 车涡轮增压器、线控阀体的技术积累,向机器人丝杠延拓。贝斯特于 2022 年设立 全资子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直线运动部件,全面布局高精度滚珠/滚柱丝杠副、微型 丝杠、高精度直线导轨副等直线运动部件,近年来逐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得到应 用。
末端执行器领域,鑫宏业、兆威机电等汽车产业链企业向人形机器人延拓。鑫宏 业:凭借汽车高性能电缆的技术能力,向机器人腱绳线缆延拓。鑫宏业主业为新 能源汽车线缆、光伏线缆和工业线缆等领域,目前正聚焦人形机器人线缆的技术 研发与产品迭代,针对机器人关节运动、信号传输、耐弯折等核心需求持续投入, 相关技术方案已完成多轮验证,产品性能逐步优化,整体研发工作按计划稳步推 进。兆威机电:凭借汽车电子领域旋转执行器等技术积累,向机器人灵巧手延拓。 兆威机电于2025年7月发布新一代仿生灵巧手ZWHAND,外形贴合人体工程学, 核心组件设计寿命超 1 万小时,全链路安全保护机制;此外还打造了场景化产品 矩阵,全驱动方案具有高灵活、柔顺控制等特点,适用于工业场景;欠驱动方案 则具备高负载、强抓力等优势,适配服务机器人领域。
3.4. 汽车产业链赋能人形机器人材料环节
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外壳与躯干材料环节,汽车产业链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布局。 明泰铝业凭借汽车车身铝合金轻量化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外壳铝 合金轻量化材料迁移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外壳材料对本体的功能性和性能表现产 生重要影响,汽车产业链的材料供应商具备成熟的新材料技术布局,助力人形机 器人外壳材料行业发展。明泰铝业将在汽车领域积累的铝合金材料经验沿用至人 形机器人领域,使人形机器人外壳具备轻量化、抗腐蚀和高导热性等优秀性能表 现,目前已有全铝立柱机器人本体(包含立柱、大臂、小臂)、无人机屏蔽罩、散 热器铝材、软包电池铝箔等产品陆续供应市场。 金发科技凭借汽车内外饰与结构件高性能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向人形机器人外 壳特种塑料迁移应用。金发科技聚焦高性能塑料材料,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新能 源汽车复合材料电池底护板完整产业链的厂家。目前金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高性 能材料方面积极拓展,拥有自主研发的 PEEK 聚合及改性技术,并依托汽车行业 的技术积累与供应链协同优势,与下游客户展开材料联合开发合作,部分客户已 实现材料批量供应。
4.1. 政策端:地方支持加速产业发展
地方补贴与资金支持成为政策核心抓手。深圳发放“训力券”降低企业算力租赁 成本,对首台应用给予专项补贴;北京对单个技术攻关项目最高支持 1 亿元,建 设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集聚区;广东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直投重点项目,保 障先进制造业用地指标;杭州按国家/省补助资金的 25%给予最高 500 万元配套支 持,并为科创企业提供三年免租办公场地。 场景开放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各地遵循“技术攻关-场景开放-生态聚合”路 径,形成差异化布局。深圳依托产业配套基础,重点落地 50 个十亿级场景;北京 规划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 100 项规模化应用, 开放海淀公园机器人训练场;广东推动智能机器人融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杭州聚焦工业制造、市政巡检、医疗康养等细分场景,每年评选 5 个示范应用。 标准制定与生态培育加速产业成型。深圳建设全球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及开源数 据集,北京构建世界模型仿真平台,广东高标准建设省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创新中 心,杭州搭建数据中心与训练测试场。
4.2. 需求端:工业、商业与家庭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人形机器人在多领域展现出显著的自动化替代价值。根据行业特性与技术成熟度 的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有望率先落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其次拓展应用至商业服 务领域,最终应用在家庭生活场景,实现大规模渗透。 预计 2025 年至 2030 年,人形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这一阶段,人形机 器人主要在汽车、电子等工厂产线从事搬运、分拣等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 预计 2031 年至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商业服务场景。这一阶段,人形机 器人有望布局商业领域,应用至无人商店、商城导购、展览讲解等环节,适应具 有一定灵活性的服务工作。 预计 2035 年之后,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家庭生活场景。这一阶段,随着技术成熟度 提高,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灵活多元的家庭服务,以满足看护、养老、家务等日 常家庭劳动需求。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在 2040 年达到近 3 万亿,其中工业领 域产业规模近 2.3 万亿,商业服务领域产业规模超 5000 亿,家庭生活领域产业规 模接近 1700 亿元。
4.3. 供给端:汽车产业链助力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汽车产业链从性能优化、成本降低、国产化生产多角度赋能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 汽车产业链凭借在感知能力、智能决策、运动控制、零部件技术和软硬件融合等 方面的技术优势,赋能人形机器人性能优化与技术迭代,同时凭借大规模生产制 造能力,加速实现机器人零部件降本;此外,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合作还为人形机 器人提供了实训应用场景,多角度赋能人形机器人加快实现量产落地。
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正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特斯拉:Optimus 在经历重新设计 后,计划于 2025 年底正式发布 Gen3 并于 2026 年开始量产,目标在 2030 年达到 年生产 100 万台。Figure:BotQ 工厂作为全球首座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量产基 地,其第一代生产线年产能为 1.2 万台,目标在未来四年内实现年产能 10 万台, 主攻工业制造与物流仓储。宇树科技:2024 年机器狗年销量高达 2.37 万台,约占 全球市场 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2024 年实现交付量突破 1500 台。智 元机器人:2025 年初便宣布产量破千台,计划在 2025 年将全年产量提升至 3000 至 5000 台,同时正在上海张江规划建设二期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约 1 万台。松 延动力:2025 年 7 月份实现单月量产交付 105 台人形机器人,总交付量环比增长 176%,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高量产及交付纪录。优必选:2025 年规划人形机器人 产能 1000 台,预计交付数百台;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 2026 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 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星动纪元:截 至 2025 年 7 月已交付机器人产品超 300 台,另有在手订单超 500 台;海外业务和 国内业务各占 50%。傅利叶智能:GR-1 2024 年交付量超 100 台,2025 年双足机 器人整体交付目标为 300 台。乐聚机器人:在 2025 年 1 月交付第 100 台人形机器 人,并计划在 2025 年将产能提升至 200 台,未来逐步向 500 台的目标迈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
莉莉(化名)杭州某平台的签约主播开播四个多月来有一批支持她的粉丝在“榜一大哥”的助力下莉莉成功冲上了新人百强榜莉莉:“榜一大哥一直都很帮我他用大号给我...
2025-08-21 0
顺利完成50%,我国首个30万方量级大型储气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近日,记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了解到,由中储国能在河南信阳打造的300MW先进压缩...
2025-08-21 0
证券日报网讯 新宙邦8月2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含氟冷却液产品主要供应半导体芯片制程冷却及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公司已经开发系列相关产...
2025-08-21 0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据外媒 TechRadar 今日报道,微软 AI 首席执行官穆斯塔法・苏莱曼警告称,即使只是鼓励人们相信 AI 有意识...
2025-08-21 0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微软 Xbox 与华硕 ROG 双方共同宣布,基于 AMD 锐龙 AI Z2 Extreme 处理器的联名掌机 Xbo...
2025-08-21 0
图:厦航供图民航资源网2025年08月21日消息: “大家轻一点,转弯的时候慢一些!”8月20日晚,两尊妈祖神像在24名护驾人员的陪同下,从厦门高崎国...
2025-08-21 0
8月17日,饿了么淘宝闪购宣布,平台全体骑手全面升级为“城市骑士”。“骑士”这个词,自带一种古典的重量感。它指向的不是被数据定义的效率,而是一种更古老...
2025-08-21 0
8月2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NVIDIA近期对其在欧洲市场销售的RTX 50系列公版显卡进行了价格调整,多款型号迎来直接降价,幅度最高接近10%。对于...
2025-08-21 0
发表评论